汤增壁

汤增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第一任国文教员。曾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发展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汤增壁(1881—1948),字公介,号朗卿,江西省萍乡县东桥乡人。

汤增壁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经黄兴、宋教仁介绍加入了同盟会,随后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校对、编辑、副主编等职。

汤增壁是《民报》最早的工作人员之一,在当年发生的《民报》社毒茶事件中不幸中毒,后经抢救得以脱险。在《民报》社工作期间,他经常采用揆郑、伯夔、余波、曼华等笔名在《民报》、《建国月刊》、《民主报》、《民国日报》、《赣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还主办过《江西》杂志。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回国担任黄兴的秘书。

清朝覆灭后,汤增壁到《北平民主报》、《劳动日报》社担任编撰。袁世凯当政时期,他来到长沙。1914年后在湖南船山学社和湖南第一师范任教。1927年~1928年期间,汤增壁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秘书,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秘书长。蒋介石当政后,他离开政界,到大学执教。后来经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推荐,担任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纂修兼秘书,著有《先烈轶事》、《总理年谱别录》等书。

汤增壁的文章抨击时政,臧否人物,文笔犀利,为一时之冠。居正在《汤公介先生事略》中,称他“为文骈散皆工,诗则典丽堂皇,雅近盛唐风格”。他曾代孙中山、黄兴撰写过诗文,深受孙中山和黄兴的赞誉。尤其是黄兴,因为赞赏汤增壁长于文笔、人品清高,还特意为他撰联两幅相赠,称赞他“立节可为千载道,成文自足一家言”,“秋水为神玉为骨,词源如海笔如椽”。胡汉民还在后一幅联语上为汤增壁题了跋:“克强先生书,力效眉山,间亦作六朝北魏体。余尝与先生论书,意不尽合,然观其书,未尝不叹美钦迟也。此联乃民国五年由美归国,未几,为公介同志书者。公介曾坠水,行李尽失,此联独无恙,故尤宝之。十九年四月汉民识于首都。”

1948年,汤增壁在南京病逝时,李宗仁为他敬献挽联,上书“矩范犹存”,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敬献的挽联赞之曰“开国耆宿”。

毛泽东与汤增壁的交往,始于1914年。这年春,毛泽东就读的湖南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第一师范,汤增壁担任毛泽东所在班级的国文教员。他常常结合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将时事知识教给学生,而不着重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有时,他干脆诵读、讲解《民报》上的文章,以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他的这一教学方法,一方面难以被学校和其他国文教员所认同、另一方面又受到不少学生的非议。对此,毛泽东则持相反看法。他认为对时事的分析和了解正是同学们的欠缺之处,学习是为了追求真理,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而要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中进行学习。他说服了同学们,使大家都能认真听讲。

汤增壁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的一年内,毛泽东经常在课余时间向他请教问题。汤增壁对毛泽东的才华也极为欣赏,他常把《民报》上的精彩文章仔细给毛泽东讲读,还把自己珍藏的《民报》借给毛泽东阅读。毛泽东通过《民报》了解了同盟会的纲领和主张,弄清了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与康梁所主张的改良主义之间的原则区别,逐渐在思想上摈弃了改良主义而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936年,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谈起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说:“在这个时期中,我的政治观点也开始形成。一位姓唐(‘汤’的音误)的教员常常给我一些旧《民报》看,我读得很有兴趣。从那上面我知道了同盟会的活动和纲领。”

汤增壁虽然与毛泽东相处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却给毛泽东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