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潜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读书时的国文老师兼班主任。称赞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
柳潜,字钧湄,湖南湘阴人,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秀才,生卒年月不详。他少时读书相当刻苦,并且颇有才华。青壮年以后目睹国运衰竭,官场腐败,遂放弃仕途,乃以教书为业,教学经验相当丰富,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读书时的国文老师兼班主任。
1911年~1912年期间,毛泽东在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半年列兵,后来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以便将来成为一名教育家,或者是一名商业专家。他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在先后报考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等几个专门学校均不满意的情况下,报考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即后来的湖南省立一中),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
当时,柳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任教,是毛泽东的国文老师兼班主任。毛泽东出色的文笔深得柳潜赏识。毛泽东在这里学习的半年中,不仅一直保持着“文章魁首”的地位,还在1912年6月间学校举行的一次作文比赛中,一举夺得了比赛的第一名。毛泽东这次参赛的文章,题目叫做《商鞅徙木立信论》,其指导老师便是柳潜。这是毛泽东当年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
毛泽东在这篇作文中,就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大发感慨,直抒胸臆。文章劈头就说:“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可以看出,在关于救国之道的探讨上,他继续沿着梁启超开启民智、塑造新民的路子在思考。接下来毛泽东论述了人民与法令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能保障人民幸福的法令才是好的法令,人民也乐于拥护它,否则就会遭到人民的反对。他还对商鞅的历史功绩和“徙木立信”之事做了评论,称颂商鞅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
毛泽东的这篇参赛作文的第一个“读者”是柳潜先生,他是这次作文比赛的阅卷者之一。毛泽东平常的国文水平在全校就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一点深得柳潜的欣赏,经常将毛泽东的作文张贴到学校的范文栏里供同学们传阅。在这次作文比赛中,柳潜更是把夺冠的希望寄托在毛泽东的身上。因此,当阅卷开始后,柳潜头一个评阅的便是毛泽东的这份作文卷子。毛泽东的这篇作文只有600字,柳潜的批语却有150字,认为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如报笔,而文法亦骎骎入古”。他称赞该文“笔力挺拔”、“积理宏富”、“力能扛鼎”;说作者“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在湖南省立一中读了半年书后,毛泽东觉得学校中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远不能使他满足。不久,胡汝霖老师借给他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116卷。他对该书进行了认真的阅读,读完后有很大收获,这使他愈发觉得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毛泽东对他认定了的事,是敢于采取哪怕惊世骇俗的行动的。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3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此后,他与柳潜等老师中断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