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时的同学。曾协助毛泽东在湖南宣传马克思主义、筹备建党工作和创办长沙文化书社……
何叔衡(1876—1935),字玉衡,号琥璜,湖南宁乡县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1888年到1898年的10年中,除了有两年在家种地以外,他读了8年私塾。期间,他在塾师姜方谷的门下读了4年。姜方谷曾做过小官,学识比较渊博,藏书颇多,性格耿直,富于爱国热情,对清廷对外卖国、对内镇压极为不满,他常用历史上民族英雄的事迹启发学生爱国爱民的思想。何叔衡受他的影响很深,在早年的一篇题为《旱》的八股文中,他强烈地控诉了置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中的封建统治者。文章开头几句是:“且今口之天下,一酷烈之天下也。其万姓之如啖如荼者,岂不甚于旱魃之为虐哉!顾无形之旱,民嗟荼毒,司牧者或不知草野之熏蒸。”对国事日非、官吏横行、豪绅肆虐、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清廷暴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902年,何叔衡26岁,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秀才。但他不愿在官府任职,宁愿在乡务农,被乡里称为“穷秀才”。此后,他在乡里教了5年私塾。
1909年春,何叔衡受聘到云山高等小学堂教授高年级的国文、历史、地理。在云山高小任教的4年,是他思想发生大变化的时期。最初,他信奉康梁变法、自强的主张,但在接触到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和得知其多次武装起义之后,他毅然转向主张走推翻帝制、拥护共和的革命道路。
1913年春,何叔衡考入湖南第四师范。一年后,随着学校的合并,转入湖南第一师范讲习所。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比他小十多岁的毛泽东。由于两人志趣相投,很快结成密友。谢觉哉回忆说:“在我还未认识毛泽东同志以前(按:他们认识是在1920年),叔衡告诉我,毛润之是个怎么了不起的人物。他说:‘润之说我不能谋而能断,这话道着了。’叔衡同志以不能谋自谦,故很能虚怀接受人家的意见;但也以能断自负,每在危疑震撼、人们犹豫的时候,他能不顾人家反对,不要人家赞助,毅然走自己的路,站在人们的前面。”当时,许多人常说: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这里的何胡子,指的就是何叔衡。
何叔衡待人热诚,办事最能吃苦,深得毛泽东的尊敬。毛泽东曾说:“何胡子是一头牛,是一堆感情。”又说:“叔翁做事可当大局,非学问之人,乃做事之人。”谢觉哉说:“热烈的感情四射着,触着就要被他感动。叔衡同志确是如此。他的感情,是统制在高度的正义感下面的。”
1914年,何叔衡从“一师”毕业,担任楚怡小学主任教员,和毛泽东仍然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个人、国家、社会的前途问题,并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过长期酝酿,于1918年4月14日成立了新民学会。何叔衡在新民学会会员中年纪最大,入会时已42岁。但他热心于会务工作,后来还担任了学会的执行委员长。
五四运动中,在毛泽东的建议下,何叔衡参加了驻衡驱张(敬尧)代表团的活动,深得毛泽东的赞扬。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经过实际斗争的洗礼,何叔衡开始坚定地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1920年6月,他回到长沙后,协助毛泽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建立共产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何叔衡还积极参加湖南自治运动,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到处奔走,筹措资金,帮助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0年9月,何叔衡被湖南省教育委员会派任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并接办该馆发行的《湖南通俗报》。他邀约谢觉哉、熊瑾玎和周世钊等新民学会会员担任经理和编辑人员,请毛泽东帮他们出主意、定计划,使该报成为提高人民政治思想觉悟的有力工具。《通俗报》着重刊载劳工神圣、妇女解放、文学革命、民众联合、反对吃人的礼教、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军阀等内容的文章,使该报的读者急剧增加,工人、农民、市民甚至不少中小学生都把《通俗报》看做必读刊物。而这一时期的通俗报馆则成为新民学会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毛泽东经常约集人员到该馆商谈建党等事宜。但是,1921年5月,赵恒惕以宣传过激主义的罪名,撤销了何叔衡的馆长职务,其他的新民学会会员也随之离开了《通俗报》馆。
1921年6月底,毛泽东、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在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到长沙后,他们即着手建立湖南的地方党组织。1921年10月10日,经过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人的讨论,湖南的党支部在长沙城郊的一个小丛林里成立了。随后,在毛泽东和何叔衡的努力下,衡阳、安源、岳州、常德等地也建立了党的支部和小组,还发展了一些党员。1922年五一前后,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毛泽东担任书记,何叔衡担任组织委员。
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船山学社社址和经费,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何叔衡曾担任社长,主持湖南自修大学工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训练革命干部,加强党的建设,推动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同时也引起了反动派的不安。1923年11月,赵恒惕下令关闭湖南自修大学。中共立刻筹办了一所正规的湘江学校,何叔衡担任了该校校长。
1927年,当何叔衡正在家乡一带组织农民运动时,许克祥在长沙制造了血腥的“马日事变”。得知消息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奉党的指示,到达上海,并接受了与谢觉哉、徐特立、毛泽东等人筹办党的聚成印刷公司的任务,坚持在白色恐怖下继续战斗。
1928年6月,党决定派何叔衡前往莫斯科。路过哈尔滨时,他吟诗道:“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忘家客”三字,表达了他准备为革命而贡献自己一切的崇高品质和坚强决心。他从苏联寄给哥哥的信中,亦充满着非凡的英雄气概。他教育家人:“不向人乞怜”,“做于人生有益的事”。
1930年7月,何叔衡从莫斯科回到上海,担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全国互济会主要负责人。
1931年秋,何叔衡前往中央苏区工作。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他先后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和内务部长,兼任各级苏维埃干部训练班主任和教育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职,任务繁重,日夜操劳。
不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中央苏区逐渐得到全面贯彻,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职务。对此,何叔衡十分不满,对“左”的错误进行抵制,也遭到了批判、排斥和打击。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何叔衡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1月,形势愈加严峻,党决定派他转移去闽西,再经广东、香港去上海从事白区工作,瞿秋白、邓子恢等人同行。2月24日,在福建长汀县水口附近被敌人包围,他年近60,疾病缠身,行走艰难,但坚决不甘作俘虏,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时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