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

在一段时间内曾被毛泽东视做“楷模”。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加入了胡适等发起的哲学研究会……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商之家,父亲胡传曾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04年,他到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和中国公学。1910年,他以“庚款留学生”资格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学习农业。1915年,他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哲学,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毕业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同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1918年,他参加编辑《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此外,他创办或编辑过的杂志有:《每周评论》、《努力周报》、《国学季刊》、《新月》月刊、《独立评论》等。1927年到上海,就任中国公学校长。1930年返回北京,任北大教授,第二年升任文学院长。1932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久因违背同盟宗旨而被开除。1938至1942年期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国民大会主席。1949年4月去美国。1958年返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因病在台北去世。胡适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哲学史大纲》、《戴东原的哲学》、《先秦名学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留学日记》、《胡适文存》、《胡适的自传》等。

毛泽东最早知道胡适的名字是1915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当年创刊后,毛泽东很快就成了该杂志的热心读者,并对胡适的文章相当推崇。他后来在同斯诺的谈话中曾这样说:“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新青年》)。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只比自己大两岁的胡适十分钦佩。

1918年秋,为组织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毛泽东来到了北京。经杨昌济介绍,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谋得一份工作,并得以经常去旁听胡适等知名学者的课。据萧三回忆,毛泽东与他初到北京,对胡适等人十分仰慕,在杨昌济的介绍下,他们曾一起去拜访过胡适。据胡适1959年的谈话,毛泽东等五人当时还曾给他写过信。另外,毛泽东在北大工作期间,还加入了胡适等发起的哲学研究会,去旁听过胡适关于实用主义的讲演,后来他曾把实用主义列为近代思想变革的标志之一。这期间,他与在京的新民学会会员还曾邀请胡适在北大文科大楼举办学术座谈,由毛泽东等提出问题,胡适作答。台湾有人据此称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也有一定的道理。

1919年7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杂志,胡适看到这个杂志后十分重视,他通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向全国的读者加以介绍和推荐,认为“《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对于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第二至第四期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胡适十分赞赏,称赞该文眼光远大、议论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

1919年12月,为争取全国各界对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的支持,毛泽东作为湖南“驱张”请愿带团团长和新民学会的代表第二次来到北京。在京期间,他又去拜访过胡适。他还就自己是否有必要去国外留学征求过胡适的意见,胡适对于他决定留下研究国内问题的做法表示赞同。另外,他将自己筹备成立湖南工读互助团的打算告诉了胡适,胡适认为这个设想很好,还建议他把“工读互助团”的名字改为“自修大学”。关于这两件事,毛泽东在1920年3月14日给周世钊的信中均有所提及:“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邵西两位,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之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

为了与新民学会会员商讨湖南建设问题和给即将从上海启程的第二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送行,毛泽东于1920年5月5日赶到上海。到上海后,他曾给胡适写过一封信。7月7日,毛泽东经武汉返回湖南,应聘担任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主事。在此期间,他对于湖南的建设问题非常关心。为了争取胡适等文化名人对此事的支持,他在返回长沙的第二天就写信给胡适,信中这样说道: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此颂

教安

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裂,毛泽东逐渐疏远了主张改良主义的胡适,而日渐接近李大钊、陈独秀等主张社会主义这一派,并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在1923年撰写的《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中,把胡适列入“新兴的知识阶级派”、“非革命的民主派”一类。

此后,毛泽东与胡适的直接交往很少。直到抗战胜利后,当傅斯年于1945年7月到延安访问时,毛泽东曾特意委托他代为转达自己对胡适的问候。同年8月24日,当胡适得知毛泽东即将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时,曾给毛泽东发了一份电报,建议中共放弃武力,在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党,“万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致毁灭”。胡适的这一建议,遭到了毛泽东的当然拒绝。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适离开大陆去了美国。对于友人陈垣劝他回大陆的建议,他在1950年1月曾写了一篇文章予以回绝。1958年,他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毛泽东对于胡适一直也有看法,1954年10月,他在全国文化界发起了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

对于胡适的学术研究,毛泽东并不是全盘否定。他认为胡适提倡白话文有功,在“新红学”与“旧红学”的争论上,“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据唐德刚回忆,胡适晚年对毛泽东提出的“文字必须改革”的主张和大陆推行汉字简化方案的做法十分赞赏,但对毛泽东的一些旧体诗词却颇多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