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基

张国基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时期的同学,是最早赴南洋从事华侨教育的新民学会会员之一。

张国基和毛泽东相识于1915年,当时,他们都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毛泽东比他高两个年级。在“一师”期间,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共同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当时,他们都是20岁出头的青年,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候,学习努力刻苦,关注国家大事。

在“一师”时,张国基非常钦佩成绩优异的毛泽东。毛泽东古文根底很厚,课余时间喜欢读《诗经》、《楚辞》、先秦诸子的学说、《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还广泛涉猎唐诗宋词以及历代各家骈散文,还作了大量的眉批、旁注和读书笔记。和其他同学一样,张国基喜欢借阅毛泽东的这些读书笔记。

毛泽东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早饭和午休时,他都会捧着一碗茶水进入阅览室看报纸,并不断地做笔记。他经常对张国基讲述自己对时政的看法,认为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因而他很重视体育锻炼。他曾经对张国基说过:要有坚强的体魄,才能有坚强的革命意志。

1920年,张国基作为新民学会的会员,最早赴南洋从事华侨教育。毛泽东到码头为他送行。好友即将远行,他们依依不舍。毛泽东叮咛再三:你要记住我们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你们除教好自己的同胞与当地人民合作外,还要多多地搞好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

张国基到新加坡后,在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弟弟任董事的道南中学任教,后因英国殖民者限制华侨学校注册,他义愤填膺,辗转到印尼爪哇北加海岸,任中华学校校长。在从事华侨教育的日子里,毛泽东的话语常常回荡在他的耳边,使他深受激励和鼓舞。

1926年,在北伐战争的激励下,张国基回到了祖国,毛泽东邀请他参加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

1927年,经毛泽东和周以粟的介绍,张国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以后,他受党的委托,出国定居印尼,继续从事华侨教育工作。

1954年,张国基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回国开会,毛泽东在中南海单独接见他。那天,他们畅谈到深夜11点,毛泽东亲自送他到院外登车,两双手长久地握在一起,两位好朋友再次依依惜别。

1958年,张国基回到祖国,先后担任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校长、北京文史馆馆长、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代表、市侨联名誉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他执教60余年,教过的学生达10000多人,仅国外就有7000多,可谓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