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府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的同事。毛泽东后来称他为自己的顶头上司和老师。
张申府(1893—1986),名崧年,河北献县人。著名哲学家,中共早期的活动家之一。
1913年,张申府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数理,1914年考入北大文学院攻读哲学,后转至数学系。1917年,张申府留校任教,教预科数学和逻辑,兼北大图书馆编目股股长,主持该馆的编目工作。1918年冬,张申府与李大钊、陈独秀一道创办《每周评论》,张申府主要负责编印工作,同时还担任《新青年》的编委。
张申府还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成员。中共筹建时期,他与李大钊一起组织北京的相关活动。1920年8月,陈独秀曾写信给他说:北京只有你和李大钊可以谈成立党的问题。当年10月,张申府与蔡元培、刘清扬等一起乘船赴法国留学。受陈独秀和李大钊委托,他于1921年在法国建立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先后介绍周恩来、刘清扬、赵世炎等入党。1922年,他代表中共接收朱德加入了党组织。
1923年底,张申府回到国内。黄埔军校筹建初期,他曾担任该校政治部副部长,同时受聘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25年中共“四大”上,张申府因讨论党的纲领与人发生争执,负气退党,但他始终与中共保持友好关系。退党后,张申府先后在暨南大学、大陆大学、大夏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处任教。1932年~1933年期间,他在《大公报》上主编了一个副刊《世界思潮》,介绍了许多新思想、新科学、新书刊,不久,被国民政府视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停刊。张申府长期从事哲学、逻辑学的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第一个把罗曼·罗兰、罗丹、罗素、巴比赛、罗纳、伊本纳兹等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译介到中国。其主要著作有《张申府学术论文集》、《罗素哲学译述集》、《所思》、《我相信中国》、《独立与民主》等。
毛泽东与张申府的交往始于1918年。当年秋,为组织湖南青年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经杨昌济介绍,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负责日报阅览室登记读者的工作,同时还在主任办公室帮李大钊整理报纸和杂志,月薪8元。在那里,毛泽东结识了张申府。他们年岁相仿,但毛泽东在工作上是张申府的下属。所以,1945年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与诗人臧云远会面时,谈起张申府,还称“他是我的老师”。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一次章士钊在与毛泽东的谈话中提起张申府的工作安排问题,毛泽东一听张申府的名字,便幽默地称他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曾提及张申府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他说:“在德国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只是时间稍后一些,党员有高语罕、朱德和张申府。”
1938年,毛泽东从陈伯达那里了解到张申府的近况,并得知他当时住在汉口,便于8月1日把自己刚出版的《论持久战》一书给张申府寄去,并附亲笔信一封,内容如下:
申府先生:
英勇抗战已历周年,全国军民为争取最后胜利而奋战不懈,民族解放之前途实系于兹,唯如何取得胜利,各方持论未尽从同……泽东不敏,曾于五、六月之交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有所讲述,撮其论旨著为《论持久战》一册,自知管窥蠡测,无当于大雅之林,然献曝微忱,亦且聊尽匹夫之责……
致民族解放之礼!
毛泽东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此时,作为民盟中央常委的张申府与民盟其他领导人一起,作为第三方面斡旋国共间的和平谈判。在此期间,张申府与毛泽东多次晤面会谈。8月30日晚,张治中在桂园为毛泽东举行欢迎宴会,张申府也应邀参加。毛泽东还与他谈到了五四时期的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和彭真(当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关照下,张申府被安排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农工党中央顾问。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直到1978年才获得平反,此后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6月,张申府在北京逝世,《人民日报》发表讣告,称他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