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漱清
在韶山被称做“过激派”,毛泽东则把他称做是自己民主思想的启蒙老师。虽然毛泽东并未在其门下读过书……
李漱清(1874—1957),又名李劼,湖南湘潭人。家住韶山冲陈家桥李家屋场(今属韶山市韶山乡韶北村),和毛泽东家所在的上屋场相距仅几华里路。
李漱清毕业于湘潭师范和长沙法政专科学校,较早地接受了维新思想,曾在湘潭县西二区上七都都校和韶山李氏族校等学校执教。他虽是一名不见经传的教书先生,却是一位思想开明、博学多才、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知识分子。在乡间,他常给韶山人讲述各地见闻和爱国维新故事,劝说人们不要求神拜佛,要反对封建迷信。他还宣传废庙宇、办学校,让农家子弟都能进学校读书,学点文化科学知识以开启民智。李漱清的这些维新主张,遭到当地不少人的非议,尤其是豪绅们的激烈反对甚至诽谤,污蔑他是“过激派”。但毛泽东却赞成他的主张,钦佩他的学识,拥护他的行动,经常到他家去借书请教,听他讲述时事,讲述维新救国的道理和爱国的动人事迹,受到不少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同他建立了师生和朋友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李漱清被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严格地说,毛泽东并未在李漱清执教的学校读过书,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是在日常交往中建立起来的。1907年至1908年,毛泽东辍学在家,一边劳动,一边读书。刚好这时李漱清学成归来。这期间,他们二人的交往便多了起来,逐渐形成了比一般师生更为密切的关系。这种真挚的情谊,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一直保持着。
毛泽东好学上进,记忆力特别强,深受李漱清的喜爱和器重。李漱清热情地向他灌输维新思想,推荐新书让他阅读,认真帮助他修改作文。在李漱清的指导下,毛泽东开始看一些带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书籍,比如《盛世危言》、《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等,并深深为书中的内容所吸引。李漱清还鼓励毛泽东趁风华正茂之时存高远之志,争取外出求学,继续深造。后来当得知毛泽东的父亲打算让他去学经商时,李漱清会同毛泽东的其他老师和亲戚,说服毛顺生让毛泽东到湘乡东山学堂读书,使毛泽东得以走出韶山冲,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1911年至1921年,毛泽东在湘乡、长沙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期间,每次回家,总要去看望李漱清先生。1921年以后,毛泽东长期在外从事革命斗争,与李漱清虽然长期分离,但他们之间仍书信往来不断。对于毛泽东的革命事业,李漱清也鼎力支持,先后送4个儿子和1个孙子参加革命,其中三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1925年2月,毛泽东由上海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李漱清亦赶回韶山协助毛泽东开展工作,他将自己的长子,当时担任小学教员的李耿侯介绍给毛泽东当秘书。李耿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还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成为农会骨干。不久,李耿侯又在毛泽东、杨开慧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韶山第一个党支部的五名党员之一。
大革命时期,李漱清曾应毛泽东邀请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去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并主编《政治周报》,特地邀请李漱清去协助办报。此时李漱清虽年过半百,仍告别妻儿欣然前往广州,到中央宣传部图书室工作,竭力协助毛泽东。毛泽东对李漱清的工作十分满意,据说他曾以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的名义,下令嘉奖李漱清。后来,毛泽东又推荐李漱清到湖南省政府工作。
1927年初,李漱清到长沙,在湖南省清查逆产委员会工作,这个委员会主管没收一切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财产,为抚恤老弱残废伤兵及赈济之用。大革命失败后,李漱清回到家乡,仍充任小学教员。
此后,由于时局动荡,毛泽东一度中断了与李漱清的联系,但他却时常挂念着这位老师。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还曾提及李漱清对他的影响:“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的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敬佩他,赞成他的主张。”毛泽东这里说的激进派老师,指的就是李漱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漱清得悉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十分激动。他让儿子李介侯写信给毛泽东热烈祝贺革命胜利,并打听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耿侯的下落。1949年11月17日,毛泽东复信给李介侯,介绍了李耿侯牺牲的一些情况,并对李漱清致以问候。后来,毛泽东还多次给李漱清写信,关心其生活情况。
1952年9月,受毛泽东之邀,李漱清来到北京。毛泽东热情地招待了他和同去的另外3位韶山故旧,派人专门为他们体检,购置衣物,安排他们游览京津的名胜古迹。10月1日,李漱清等还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盛典。这一次,李漱清在京逗留了48天。离京前,毛泽东再次邀请4人吃饭叙旧,饭后与他们合影留念。临别时,毛泽东送给他们每人一套制服,一件呢子大衣,100元钱,一本亲笔题签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953年,毛泽东再次邀李漱清与邹普勋一同去北京,李漱清终因年老未能成行。
1957年12月,李漱清溘然去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