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子
长期致力于《大公报》的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两次邀请他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
张平子(1886—1972),又名启汉、行四,湖南湘潭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曾就读于长沙明德中学、湖南高等学堂文科,还加入过同盟会和哥老会。
毛泽东与张平子的交往,开始于1919年。当时,张平子是《大公报》的主笔。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席卷全国,冲击着国人,《大公报》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气势宏大、斗志昂扬的文章。而毛泽东也积极向该报投稿,在《大公报》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对湖南和全国的局势发表政见,使张平子深受震动。
1919年11月8日,《大公报》聘任毛泽东担任该报的“馆外撰述员”,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报社任职,从此,他与张平子接触日频。
当时,毛泽东曾寄寓在长沙新安巷毛宪(毛泽东的塾师毛简臣的儿子)律师事务所内,与《大公报》报社仅一墙之隔。大公报社拥有全国各城市报纸及日本、英国、南洋群岛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种报纸,都陈列在张平子的住处。毛泽东平日一向关注时事,喜欢阅览报纸。每次到张平子的住处,便会沉浸在报纸中,废寝忘食,不知不觉地读上几个小时。每当风雨交加的深夜,毛泽东便会住在张平子的寓所,与张同榻而眠,并交流对时政、办报的看法和心得。
1920年~1927年间,《大公报》倾向于革命,同情共产党,热烈地向读者介绍和探索各种现代思潮,毛泽东、方维夏、何叔衡、柳直荀等经常向《大公报》投稿,宣传共产主义和革命道理。该报还特约毛泽东与报社同人一道为长沙人力车工人和泥木工人的罢工作时评和社论,以示关注、同情和支持。1920年,一批中外名人来到湖南讲学,提倡新文化和新学术,《大公报》又邀请毛泽东等3位特约记者担任记录,毛泽东文思泉涌,一天能完成3篇以上,其速度之快令张平子讶然,也深为敬佩。
1922年1月,毛泽东所团结、争取的湖南劳工会领袖黄爱、庞人铨被军阀赵恒惕逮捕并杀害。《大公报》抓住时机,为反赵大造声势。1月17日,该报刊载“赵总司令查封劳工会,其主任黄爱、庞人铨被杀”的消息,派人参加了毛泽东为二人主持的追悼会,并送挽联:“奋斗为众生,千古伤心是工运;取义拼一死,九泉含笑亦冤魂。”
后来,毛泽东离开长沙,为革命事业而四处奔波,而张平子则仍然效力于《大公报》,集记者、编辑、社长于一身,直至1947年该报停刊。
张平子珍藏着1915年9月到1947年的全部《大公报》及其纪念册。湖南解放以后,他托李锐将这套保存最为齐全的《大公报》捐献给国家,为研究湖南地方史和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新中国成立后,张平子在湖南文史研究馆做馆员。
毛泽东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早年结识的这位进步报人。195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他邀请张平子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见到了徐特立、易礼容、黎锦熙、王季范等故人,他们回忆起曾经共度的岁月,回忆起毛泽东当年的勇气和才华,不禁感慨万分。这年国庆节,张平子在北京再度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毛泽东的英明和伟大,感受到了共和国的欣欣向荣和蒸蒸日上。
1972年2月29日,张平子在长沙病逝,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