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
毛泽东小学、中学时代的同学,青少年时代的挚友,早年一起参加革命活动。
萧三,又名植藩,1896年10月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萧家冲。他是毛泽东小学、中学时代的同学,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挚友,早年曾一起参加革命活动。
萧三是当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他从1928年起就开始从事文学活动,著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革命烈士诗抄》及其续集、《和平之路》、《友谊之歌》、《萧三诗选》及他的俄文诗集《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翻译了《子门教授》、《新木马计》等。
萧三幼年曾随其父读了7年的家馆,1907年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10年秋,毛泽东以其外祖父家作为籍贯,考入本不收外乡人的东山高小,并很快与萧子升、萧三两兄弟结识,成了亲密的朋友。
毛泽东后来在延安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曾深情地回忆道:“我在东山高小学习时,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毛泽东所说的作家,就是萧三。
毛泽东在东山高小时,曾从萧三手里借阅过《世界英雄豪杰传》,深为书中人物的杰出成就所打动,并在书上做了密密麻麻的记号。在给萧三还书时,他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把书弄脏了。”并表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真希望中国多出些类似的历史人物,以谋求富国强兵之道。
1911年春,毛泽东随老师贺岚岗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1911年的夏季,萧三也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预科班,两人又可以经常见面了。当时正处于辛亥革命时期,作为武昌首义的邻省,湖南笼罩着一种革命的氛围,毛泽东与萧三等革命青年为这种形势所激励,欢欣鼓舞。
1914年,随着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并入“一师”,毛泽东和在1912年就已经成为“一师”正式学生的萧三又成为同校同学,同窗的岁月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当时,杨昌济先生在“一师”将中国古代宋明理学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风气融于一炉,讲授教育学和伦理学,萧三很感兴趣,并深受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比较进步的伦理思想和讲求实践的人生观。
1914年,湖南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应聘到“一师”教授教育学、各科教授法、修身等课程,并担任教育实习主任。他思想进步,具有强烈的民主爱国思想,治学严谨,提倡良好的学习方法,讲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富有感染力,对萧三的言传身教影响很大。
萧三除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体魄。他每天黎明即起,进行体育锻炼,利用假日攀登“一师”后面的妙高峰和湘江对岸的岳麓山。他虽然不善于游泳,但因其好友毛泽东和陈绍休等酷爱游泳,故而他也常去湘江边,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他和毛泽东等对日本一学者写的《人生二百年》一书宣扬的人可以活200岁的观点十分相信,毛泽东当年就写过诗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1916年夏,从“一师”毕业的萧三由朋友介绍,到黄氏族学教书,这是离湘潭县城不远的一所乡下族学,他担任初小部的主任兼教员。1917年,他到“一师”附小任教员,兼办童子军。
萧三在黄氏族学及“一师”附小执教期间,与毛泽东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商讨社会问题,一起去向杨昌济等教师请教。1917年春,曾经帮助和支持过辛亥革命的日本进步人士白浪庵滔天即宫崎寅藏到长沙参加黄兴的改葬仪式,他们特地给这位日本人写了一封信,高度赞扬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表示愿瞻仰风采,聆听宏教。
在“一师”求学及附小执教期间,目睹国家的内忧外患、军阀割据、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惨状,萧三、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罗学瓒、陈绍休等人经常聚在一起探讨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前途问题。他们感到要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个牢固的团体,才能有所作为。在他们的努力下,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了,毛泽东被推为总干事,萧三则执意谦辞,任副总干事,后来,他成为新民学会的实际负责人。
不久,毛泽东、萧三、萧子升等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一事来到北京。他们一起到北京大学听邵飘萍等名记者在新闻学会上的演讲,一起到地安门外豆腐胡同杨昌济先生家中去请教。杨昌济又介绍毛泽东、萧三、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去拜访蔡元培、胡适、陶孟和等著名学者,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认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萧三积极地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中。他参加了示威游行,回到长沙后,又以字章为笔名,在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
1920年5月11日,在黄浦江边,毛泽东和萧三等人依依惜别。萧三同126名来自湖南、浙江、四川等省的青年学生一起,搭乘法国远洋轮“阿芒贝依号”赴法勤工俭学。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6月16日,他们达到法国马赛。7月6日至10日,留法的全部新民学会会员相聚蒙达尼,并邀请王若飞、李富春等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以及华工领袖袁字贞等,在蒙达尼公学的一间教室里开讨论会。在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时,萧三一时接受不了蔡和森提出的“暴力革命论”,而主张“温和革命”。会后,萧三在蒙达尼公学,一面学习法文,一面大量阅读《法国日报》以及其他小册子,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马列主义著作。他还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一起参加法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先进理论,参加实际的革命实践以及在蔡和森等人的影响下,萧三终于接受了马列主义理论,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22年冬,怀着对十月革命圣地的向往,萧三只身经柏林去莫斯科。当时,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正处于困境之中。萧三在莫斯科共产国际大会代表们的住所“柳克斯”旅馆见到了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向他们汇报了在法国的同志们的情况,并被安排在东方大学学习。
1924年,萧三回国了,他出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南省委书记。1925年2月,萧三专程到韶山会见在那里组织农民运动的毛泽东,畅谈农民运动问题,并认为要加强保密工作,以防赵恒惕狗急跳墙。后来,萧三被组织调往北方区任共青团书记,在上海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1927年,萧三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组织工作,为武装起义而成立的中央特别委员会和工人起义总指挥部的成员之一。在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时,曾和来上海参加中央会议的毛泽东、蔡和森会晤。老朋友重聚,格外高兴。他们多次彻夜长谈,毛泽东向他详细介绍了农民运动的情况,还论述了革命政权、农民同盟军等问题。
1927年4月,毛泽东和萧三都参加了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萧三坚决抵制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由于会前中央已经决定派他到苏联工作,而且会议期间他突然患病,于是他主动推掉了已被提名的中央委员一职。其后,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而萧三则长驻莫斯科,两人一别12年。
萧三在20世纪30年代为“左联”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主编中文版《国际文学》,并从事写作,宣传中国革命。
1939年5月,经共产国际批准,萧三由莫斯科秘密回到延安,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战友毛泽东等人。久别重逢,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的岁月,彻夜长谈,新民学会、曾经的好友以及他们共同度过的岁月,都成为美好的回忆。
萧三回到延安后,担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还主编了《大众文艺》、《新诗歌》、《中国导报》等杂志。
喜好写诗做文的萧三在延安时常有新作问世,并时常送给毛泽东阅读,请他提修改意见。1939年6月,萧三将自己的一部诗稿交给毛泽东,请他审阅。毛泽东看过后,非常高兴,立即给他回信说:“大作看了,感觉在战斗,现在需要战斗的作品,现在的生活也全部是战斗,盼望你更多做些。”萧三的这本诗稿,其中一部分收入了他后来的诗集《和平之路》和《萧三诗选》。经过几年的实际锻炼,萧三的创作水平大大提高,毛泽东经常写信给他,予以鼓励。
萧三还以中共内部研究毛泽东生平的第一位专家而闻名。
1942年,中央直属学习小组组长王若飞要萧三报告毛泽东的生平事迹,萧三接连讲了两个下午。
1943年秋,任弼时曾郑重地嘱咐萧三:“写一本毛主席传,以庆祝他的50大寿。”但当时毛泽东坚决不肯做寿萧三却坚持要写下去。在延安,他采访了一大批老同志,如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贺龙等,搜集了大量的素材,陆续写出了一些关于毛泽东革命活动的文章。
1944年7月1日至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萧三的《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1945年,萧三将自己采写的有关毛泽东的传记文章《第一步》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看后,于2月22日回信道:“你的《第一步》写得很好。你的态度,大不同于初到延安那几年了,文章诚实、恳切、生动有力。当然,从前你的文章也是很好的,但是现在更好了,我读这些文章,很得益处。”
1946年7月1日,在张家口出版的《晋察冀日报》又发表了萧三的《大革命时代的毛泽东同志》。1946年,晋察冀边区的《东方文化》月刊第一号发表了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传略》。
1946年至1947年,华北解放区出版的《时代青年》杂志发表了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这些文章,当时曾被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或辑录成小册子,广为流传。
1948年,萧三跟随毛泽东来到了西柏坡,他们多次边散步边聊天。萧三又搜集各地民歌汇辑成《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1949年8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审查批准,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写出的第一本毛泽东传记,而且是正式出版物,因而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很快被译成日、德、英、捷、匈等版本。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萧三写的宣传毛泽东的文章和传记,使中国和世界人民对毛泽东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对此,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萧三成为国际著名的文化战士和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为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第五届政协委员,历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国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和书记处书记,并在书记处(布拉格)工作2年多时间。
“文化大革命”时期,萧三受到“四人帮”的迫害,被关进监狱达7年之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胡耀邦的关怀下,萧三及其夫人才得以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和工作。萧三对毛泽东仍然一往情深,他以多病之身,顽强工作,修改了1954年编写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1980年7月,该书被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83年2月4日,萧三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