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道良

彭道良

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的学弟,新民学会会员。

彭道良,原名则厚,湖南浏阳人,生于1893年1月20日。

彭道良幼年时曾随叔父彭霞仁攻读于卓然小学。彭霞仁是同盟会会员,是当地有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叔父的熏陶下,彭道良少年时代即开始具有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爆发时,17岁的彭道良毅然走出课堂,投入起义军,不久又转至某工兵学校学习。1916年,他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彭道良进入“一师”后,很快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同学,并与何叔衡、罗学瓒、张昆弟等人结为挚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人生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偶尔也会结伴游玩。1917年9月30日,毛泽东与罗学瓒、李端纶、张超、彭道良等16人,租两条小船,环游了长沙水陆洲。是夜,皓月当空,碧空如洗,晴光万里,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船行不久,毛泽东提议背诵唐诗,要求每一句都必须含有一个“月”字,看谁背得又快又多。彭道良记起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含有“月”的诗句不少,便与张昆弟、罗学瓒等人竞相背诵起来,“何处春江无月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在这中秋节的夜晚飘荡在湘江上,和着桨声,和着水声,融合在一起,流进了大家的心田。

这一夜,下船后,他们就露宿在沙滩上,大地为床,青天做帐,卧听湘江涛声阵阵,陶然不知时间流逝。

在杨昌济、徐特立等老师的指引下,彭道良以浓厚的兴趣,钻研了历史、哲学等课程。后来,他感慨地说:“我在‘一师’能有所长进,全赖良师益友的帮助。”

彭道良爱好体育,积极参加学校篮球、排球、足球和田径的锻炼,是“一师”有名的运动员。据“一师”学校日志《人物互选》表记载:他的“体育”一栏有36票,是该校得体育票最多的一个。1918年,他还加入了新民学会,成为新民学会的会员。

彭道良还参加过在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全国预备会。当时,湖南选派了7名代表参加,湖南第一师范的贺果、陈绍休(赞周)、彭道良等3人名列其中。作为好朋友,毛泽东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衷心祝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到上海去的那天夜晚,彭道良等人正在长沙大西门外码头等候轮船,毛泽东匆匆地赶到了,考虑到旅途的漫长和乏味,他给3人送来了一本《红楼梦》。毛泽东细致入微的关心,让大家驿动的心中充满了温馨和轻松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相互间的纯真友谊。

从“一师”毕业后,彭道良告别毛泽东等学友,担任了蕉溪乡高小校长。受毛泽东的影响,他采取了许多改革教育的措施,如提倡写白话文、使用标点符号、提倡推广国语(普通话)、着重注意字母教学等等。平时,他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强调启发思维,开展文体活动,要求学生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主张实行男女同校,规定女生不留长辫、不戴耳环,男生不穿长袍马褂;强调老师讲课要严肃认真,下课则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他还以身作则,经常脚穿草鞋,带头做一些担粪种菜、砍柴修路、养猪做饭等事情。他的这些做法,曾引起以前任校长为首的劣绅们的反对,说他把学校搞得“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对此,彭道良极力反驳,向群众再三阐明教学革新的重要性,并在浏阳驻省学友会浏北分会创办的《新民》刊物上发表《论体统》一文,加以驳斥。后来他被挤出学校,应聘到社港新安小学任教。

1926年8月,彭道良响应毛泽东关于开展农民运动的号召,奉派到蕉溪区筹备农民协会。他先在水源乡办起第一个乡农协,取得经验后,带动各乡筹组区农民协会,并担任第三区农协委员长。他带领农民进行减租退押,将清算恶霸所得的公款、粮食全部分给贫苦农民,促进了当地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

“马日事变”后,浏阳县一片白色恐怖,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这时,彭道良却找到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元,坚决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潘心元十分高兴,握着他的双手说:“党正需要你这样的好同志!”在宣誓会上,潘心元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两句话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1930年5月,彭道良奉浏阳县委指示,在蕉溪筹建第十九区苏维埃政府,并组织全区赤卫队,由北路总指挥徐洪统领,配合红三军团进攻长沙。9月,他调任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负责编撰列宁学校课本。他还兼任第四列宁学校校长。他编写的教材十分强调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

1932年,彭道良调任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兼任省苏维埃机关报《战斗周报》总编辑。他根据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文化问题决议案》,拟订出苏区文化工作具体实施细则,规定教育的宗旨主要是培育革命人才,反对帝国主义基督教育、国民党党化教育和复古倒退的私塾教育;教材内容应适合儿童、青年、成年生理和心理特点;字句宜简短,不要冗长,多带鼓动性,意义要明显,不隐晦,要含有充分的阶级斗争意义;教学方法要采取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等。

湘鄂赣省苏维埃由修水迁往万载小源后,创办了红旗出版社,先后出版10多种报刊,彭道良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报刊的编辑工作。特别是在担负《战斗报》(先为周刊,后改三日刊)总编辑后,他日夜忙碌,孜孜不倦。虽身患疟疾,仍带病坚持工作。

1933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彭道良被国民党飞机炸伤腰部后转至后方医院治疗。由于伤病与肺病并发,病逝于万载红四医院,年仅40岁。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曾遗憾了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