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夏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老师。他积极引导毛泽东等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放弃高官,“四十多岁投身革命”……
方维夏(1880—1935.10),又名绪光,肖国,号竹雅,湖南平江人。1909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后留学日本。1911年学成回国,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博物、农业课教师,1916年被聘为湖南一师学监。在此期间,方维夏被选为湖南省议员。1920年他离开湖南一师,出任湖南省教育司司长。据《湖南第一师范校史》记载:方维夏在湖南一师担任了近5年的学监主任,其地位和作用仅次于校长孔昭绶,是公认的“实权派人物”,为湖南一师民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方维夏为人公正,品德高尚,在湖南“一师”乃至湖南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一师”任教期间即被选为省现补议员,后被选为省议员。他平易近人,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担任农业课教师时,亲自领着学生开辟实习场地,种植各种农作物
方维夏最初认识毛泽东是在1914年春。当时毛泽东就读的湖南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第一师范,方维夏刚好是毛泽东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开始,他们的交往并不太多。后来,方维夏和杨昌济、黎锦熙等人在长沙李氏芋园组织了“宏文图书社”,毛泽东经常到那里参加活动。1915年上半年,毛泽东和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等组织课外哲学学习小组,也经常到李氏芋园向老师们请教问题,方维夏也是他们走访、请教的对象,有时就在方维夏家中进行讨论。通过经常的接触,方维夏对怀有远大抱负的毛泽东加深了了解,也极为赞赏,由此开始结下深厚的友情。
在1915年上半年湖南“一师”发生的驱逐校长张干的学潮中,校方决定开除毛泽东为首的17名学生。方维夏站在学生一边,同徐特立、杨昌济、袁仲谦、王季范等老师一道据理力争,为学生们辩护。在他们的压力下,校方最后改为给毛泽东等记大过处分,使他们免于被开除出校。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期间,受方维夏的影响,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和组织了不少社会活动。当时方维夏提倡读书要面向社会,鼓励学生们走出学校的“小课堂”,投身社会的“大课堂”,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实现自己的教育构想,方维夏在湖南“一师”首创了“修学旅行”的教学模式,以校章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节假日做旅行调查的各种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修学旅行”的推行。受方维夏的影响,毛泽东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修学旅行。在1917年夏、1917年12月、1918年夏,毛泽东和其他同学一起在湖南部分地区进行过几次“游学”活动。这些都加深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对广大农村的了解。
另外,毛泽东还参与了组建新民学会、主持湖南“一师”学友会和创办工人夜学等社会工作。特别是对于后两项活动,方维夏给毛泽东以极大的支持。1917年下半年,湖南“一师”学友会进行改组,时任“一师”学监主任、学友会代理会长的方维夏推荐毛泽东担任学友会总务,他们共同负责主持学友会工作。毛泽东在方维夏的支持下积极开展工作,他的提议大多都获得通过。据湖南“一师”校史记载:1917年10月13日、14日,在学友会职员会议上,总务毛泽东的6项提案获准通过。在方维夏提出的“务实、致用”的办会思想指导下,毛泽东在学友会中主要开展学术研究和体育锻炼这两件工作。由于领导得力,学友会各项活动空前活跃。仅1917年10月15日至11月26日期间,学友会各部的活动就有64次之多。1918年5月,毛泽东在毕业前夕将学友会的会金、器物、图书及簿据等移交给校方。方维夏对毛泽东主持学友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嘱咐学生将该届会务活动成功经验留传下去。毛泽东对学友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形成文字后交给方维夏。
1917年秋到1918年夏,毛泽东和方维夏共同主办工人夜学,这是他们主持学友会期间所办的一件大事。方维夏和毛泽东经过了解和商量,确定以湖南“一师”右侧的国民学校教室为工人夜学的校址,以在湖南“一师”附近居住的产业工人和校内工友为培养对象。为了使工人了解办学的意图,毛泽东为学友会起草了一份通俗的白话招生广告,并印刷了近千份,由毛泽东和同学们带着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几天之内,就有100多人报名参加工人夜学。经过精心筹备,工人夜学在1917年11月9日正式开学,方维夏亲自主持了开学典礼。毛泽东还在夜学担任历史课老师。为了办好工人夜学,毛泽东经常找工人谈心,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毛泽东还在1918年3月19日的湖南《通俗教育报》上发表《告夜学生》一文,详细介绍了“一师”举办工人夜学的情况和经验。通过举办工人夜学,毛泽东了解了工人的生活状况,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师”附近的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毛先生”,为后来毛泽东在长沙开展工人运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筹划创办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书刊、报纸的书社。他找到当时已担任湖南教育司司长的方维夏谈了他的想法,方维夏对毛泽东的主张极为赞同,答应参加投资并为毛泽东联络教育界人士参与集资。他们还商定了创办书社的具体事宜,将书社定名为“文化书社”。为了向社会宣传文化书社,1920年7月31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发起文化书社》一文。8月中旬,“文化书社”正式开业。在方维夏等社会名流的扶持和毛泽东等人的苦心经营下,“文化书社”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其开办的7年间,先后在平江、浏阳、宝庆、衡阳、宁乡、武冈、隆回、溆浦等地设立了分社。
1920年9月,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此事也得到方维夏的大力支持。在此之前,方维夏出面借用长沙县知事公署的会议室,召开了俄罗斯研究会的筹备会议。9月16日,俄罗斯研究会在文化书社举行成立大会,方维夏等人出席了会议,毛泽东被推选为书记干事。该会成立后,开展了对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还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16名进步青年赴苏俄学习,这些人中的多数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骨干。1924年,已届天命之年、身为中国国民党老党员的方维夏,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实现了他人生的根本转折。1926年,方维夏投身北伐战争,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党代表,参加了进军江西、攻打南昌的战斗。
大革命失败后,方维夏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师党代表。此后,党组织安排他赴苏联莫斯科,进入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
1931年,方维夏从苏联回国,奉命到闽西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方维夏受毛泽东邀请到江西瑞金担任总务厅厅长,后当选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兼教育部部长。1933年,方维夏调入湘赣革命根据地,担任湘赣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部长兼裁判部部长。1934年8月,湘赣的红六军团在任弼时、王震、萧克率领下突围西征,方维夏奉命留守湘赣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3月,方维夏率领湘赣红军独立第四团到湖南开辟游击区。当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后英勇就义。
半年后,毛泽东在陕北听到方维夏牺牲的消息,非常痛心,他对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的徐特立说:“方先生是我的好老师、好同志啊!他敦品力学,德高望重,放着国民党的高官不做,四十多岁投身革命,了不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