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春培
毛泽东的启蒙老师,被毛泽东视为“严师”。少时的毛泽东曾以逃学的方式造他的“反”。
在韶山冲上屋场毛泽东故居西侧百米远的地方,有一栋占地面积约一亩见方的古朴典雅的清砖瓦房,这便是毛泽东1902年至1904年期间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南岸私塾。据考证,它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这座祠堂式的古建筑原为韶山“邹氏公祠”,后在此兴办邹氏族校。毛泽东的启蒙老师邹春培就曾在这里居住教书。
邹春培是一位非常严厉古板的先生。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时,对自己的这位先生作了如下的描述:“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10岁的时候曾经逃学。”
1902年春,刚满8岁的毛泽东结束了在外婆家的寄养生活,由父亲毛顺生送到南岸私塾,拜邹春培为师,接受启蒙教育。南岸私塾学童不多,主要是韶山一带邹姓人家的孩子。毛泽东得以到这里上学,主要是由于邹氏宗祠就建在离毛家不远处的地方,塾师邹春培又与毛泽东的父亲关系较密切,所以才被破例招收。
按照辈分,邹春培同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1846—1904)是一辈的,所以毛泽东有时就叫邹先生为春培阿公,邹先生则叫毛泽东“石三伢子”。当时,邹春培50多岁。他见过新学生之后,把毛泽东引到东墙下放壁龛的地方对毛泽东说:“这是孔夫子的牌位,从今往后,你每天早上进学堂,都要对壁龛叩拜。日后,保管你会文思发达,连中三元。”毛泽东望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之位”,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邹春培看到这个8岁的小男孩很是听话,便高兴地对毛顺生说:“顺生公,令郎资质聪颖,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的。”殊不知,这“令郎”并非一味“听话”,倒是“名登高科”让邹春培说对了。
邹春培照例从《三字经》教起。从此,毛泽东开始了他的6年私塾生涯。邹春培循规蹈矩,在教了《三字经》以后,便给毛泽东点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毛泽东记忆力强,能够口诵心解,很快领悟。50多年后,毛泽东在北戴河做《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时,追忆起当年读书的情况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
很快,邹先生发现毛泽东聪颖异常,也发现这位学生很不听话。在私塾,学生读书是要朗朗发声的。然而毛泽东读书,却从不读出声音。邹春培给他点书,他却回答:“先生,你老人家不要点,省得费神。”“你来读书,不点书又怎么行呢?”“你不要点,我都能背得。”毛泽东早已读了先生还没有点的书,因为此时他已会查《康熙字典》了。要学生背书,先生照例正襟危坐,学生则须笔直站立。有一次,轮到毛泽东背书,他仍然纹丝不动坐着。邹先生责问:“你为什么不站起来?”毛泽东说:“你是坐着的,我也要坐着。”
邹春培固然严厉,但正是在这种严厉的气氛中,毛泽东熟读经书,出口成诵。在南岸,邹春培教了毛泽东两年书,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这点知识实在不能满足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望。一天晚上,邹春培来到上屋场,对毛顺生郑重其事地说:“润之了不得啊,他的才学比我高,我已经教不了啦。”
1904年秋天,毛泽东离开了蒙馆——南岸私塾,离开了蒙师邹春培,转入关公桥私塾。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担任了党和国家的主席,但对启蒙老师邹春培仍很怀念,经常提起老师对他的影响。当他得知邹春培早已谢世,其子邹普勋身患疾病,家境窘迫的情况后,不禁为之深深惋惜和同情。他在1949年11月28日、1950年5月15日、1952年7月11日,3次给邹普勋写信致以问候,并为其解决生活困难。比如在第二封信中,他就曾写到:
普勋兄:
五月七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贵体渐愈,甚慰。尚望好生保养。你家里人口多少,生活困难到何种程度,你自己还能劳动否,便时尚望告我。
此祝
健康
毛泽东
一九五零年五月十五日
1952年9月,邹普勋应毛泽东之邀到北京,毛泽东亲切会见了邹普勋及青少年时代的老师张干、李漱清等人,并设家宴盛情款待来自家乡的师友。席间,毛泽东详细询问了邹普勋的一些情况,当回忆起蒙师邹春培和当年在南岸私塾读书的往事时,他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调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此后,毛泽东曾多次送钱送物,资助邹普勋,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