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
他和毛泽东相识于第一师范学校。“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毛泽东用简短的话语概括了蔡和森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
蔡和森,原双姓蔡林,名龢仙,字润寰,学名彬,1895年出生于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员家庭,湖南湘乡永丰镇(现属双峰镇)人。1908年,蔡和森13岁时当过杂货店学徒。1913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六班,和毛泽东结成志同道合的挚友。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当时在湖南颇有名气,湖南大学被称为“最高学府”,“一师”则被称为“亚高学府”。在“一师”期间,蔡和森刻苦求学,勇于实践,有远大的理想和奔放的热情。他常说:“吾人之穷极目的,惟在冲决旧世界之层层网罗。”
毛泽东和蔡和森都是品学兼优、志向高远的青年,老师杨昌济赞扬说:“毛蔡二君,当代英才。”1920年,杨昌济在病逝前夕写给友人章士钊的信中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当时,毛泽东和蔡和森都积极地探索挽救危难的中国的途径,而很少关注个人的生活问题。在杨昌济、徐特立等进步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以极浓的兴趣研究着文学、哲学、历史,深切地关注着社会现实。
蔡和森、毛泽东、张昆弟、罗学瓒等人交情深厚,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游泳、爬山、散步、徒步旅行、露宿,交流读书心得,探讨人生和社会的各类问题,寻求中国的出路。长沙周家台子蔡和森的家成了他们经常聚会的场所。当时,23岁的蔡和森想写一本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史书,还要把文和言统一起来,以利文化教育的普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持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体现了他思想的进步性和超前性。
1918年4月14日,经过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酝酿,以“革新技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格”为宗旨的团体——新民学会,在蔡和森家中成立了。学会的纪律有五不的规定: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一群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在他们的倡导下,为着共同的理想而团结起来了。他们不满于黑暗的社会现实,积极寻求中国的出路。不久,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等人还进行了“新村生活”的尝试。
1918年6月,蔡和森赴北京筹办留法勤工俭学。在北京,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广泛接触世界上的新学说、新思想,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上产生新的飞跃,迅速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及时地给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写信,畅谈新民学会及留法勤工俭学问题,表示要“仿效列宁”,“加倍放大列宁之所为”,并邀请毛泽东前往北京。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与新民学会的20名会员到达北京,准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蔡和森等8人住在景山东街三言井胡同吉安所左巷7号,“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共度清苦的生活岁月。尽管如此,毛泽东和蔡和森还经常一起到长辛店铁路工人等处调研,了解中国无产阶级的劳动和生产状况。有时,他们也一起到北京的名胜古迹游览,或寻胜访幽,或谈古论今。1919年3月,他们送别了第一批赴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和湖南青年之后,毛泽东便由上海回到了湖南。
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曾论述了“才、财、学”的问题。蔡在回信中说:润兄“所论才、财、学三事,极合鄙意”。他主张新民学会发展会员,“须加以充分的物色与罗致,不当任其自然发展也”。至于如何造就人才,“一方要有适当之储养,一方要有适当之练习,得同时行之者上也;一先一后者次之;终于一才者下也。”他认为“储养”与“练习”、学习与实践应该紧密结合。这也正是他们行动的写照。
五四运动爆发时蔡和森正在北京,便积极投入了运动。6月下旬,北京学生再次示威请愿,阻止北洋军阀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他带领陈绍休、贺果、唐锋及北京法文专修馆的湖南同学,参加了这次示威游行。
五四时期,蔡和森还经常把毛泽东介绍给别的朋友,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坐定如山,意坚如铁。
1919年12月,毛泽东到上海为蔡和森一家3人和向警予等一批赴法的有志青年送行。在法国,蔡和森刻苦学习,“日惟手字典一册,报纸两页”,补习法文,终于从一开始只能看一些小消息,到一天能看整版报纸。他了解了很多有关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和十月革命的知识,精心研究共产主义学说,“猛看猛译”。
尽管身处异国他乡,蔡和森和毛泽东仍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他在信中把自己在法国接触到的社会主义学说介绍给毛泽东,并开始探讨建党问题。
1920年7月,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中学举行了为期5天的会议。蔡和森主张以“组织共产的,使无产阶级专政,其主旨与方法多倾向于现在之俄”为新民学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他还旗帜鲜明地表示:“和森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毛泽东对于蔡和森在蒙达尼会议上的主张极为赞同,回信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1921年9月,由于蔡和森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驱逐回国。他回国后不久,经陈独秀、陈公培介绍,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留在党中央工作。1922年7月和1923年6月,蔡和森出席中共“二大”和“三大”,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任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的主编。毛泽东在“三大”上,也被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执委候补委员,后被派往上海工作。蔡和森、向警予与毛泽东、杨开慧曾一起住在中央机关的所在地——闸北香山路三曾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繁忙而又欢快的岁月。
“五卅”运动以后,蔡和森驻共产国际,而毛泽东则在湖南等地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春,中国农民运动形势尤其是湖南的农民运动高涨。当时,毛泽东向中央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严厉地驳斥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怀疑和责难。他明确指出农民问题是决定中国革命的全局问题,只有放手发动、组织和依靠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远在莫斯科的蔡和森也持相同的主张。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蔡和森和毛泽东都出席了会议,蔡和森任会议秘书长。毛泽东提交了一个农民运动决议案,建议广泛地重新分配土地,主张解决农民急需的土地问题,但却遭到了陈独秀的反对,还将毛泽东排斥在大会领导层之外。蔡和森和陈独秀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他和毛泽东坚决主张准备武力,以暴力对暴力,反击国民党右派的进攻。在“五大”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央委员,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会后,毛泽东在武汉主持中共中央农民委员会工作,蔡和森经常到毛泽东的住处与毛泽东交流对革命形势的看法,还与湖南来的干部与农民谈话。1927年6月,蔡和森被解除代理中央秘书长的职务。“八七”会议期间,蔡和森一再建议毛泽东进入中央政治局领导中央的工作,而他自己则要求不进政治局。他向组织声明:“和森与毛泽东同志之关系,绝对不是什么企图组织左派;只因泽东一向反对中央农民政策,1926年冬季以来,完全代表湖南土地革命的倾向,为一切敌人之所痛恨,而为一切农民之所欢迎。所以‘马日事变’后,和森主张回湘工作,‘八七’会议时又主张他在中央。”蔡和森对毛泽东的才能和政治主张极为赞同,是中共党内最早主张毛泽东参与中央领导工作的人员之一。
1928年6月至7月,蔡和森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上作了重要发言。他认为:(1)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主要方式;(2)只要发动广大群众,割据局面就有可能形成;(3)农民游击斗争的出路最后一定要发展到占领城市,发动城市工人,推翻反动统治,推翻帝国主义。当时,国内的毛泽东、朱德等人正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蔡和森的发言,对于毛泽东等人,无疑是极为有力的支持。
1931年夏,蔡和森赴香港指导工作期间被捕,后来被引渡广州,惨遭杀害。
毛泽东对蔡和森的牺牲十分痛惜,对他的家属极为关心,鼓励蔡和森的儿子追求进步。1938年,他通过周恩来,派人到湘乡把蔡和森的全家接到重庆,后来又设法送到苏联。1946年1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给正在苏联求学的蔡和森的儿子蔡博等人写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不断进步,成为将来建设新中国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