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

李立三

他和毛泽东一起积极领导工人运动,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

李立三(1899—1967),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有李能至、李成、柏山、李明、李敏然等,湖南醴陵人。

李立三6岁时进入蒙馆读书,1915年进入长沙长郡联立中学。这时他结交了浏阳来的罗章龙,并成为好友。当年,罗章龙响应“二十八划生”的征友启事,和毛泽东结为好友。后来,罗章龙又介绍李立三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向李讲述了自己救国救民的主张和看法。从此,他们也成了一对好朋友。

1919年12月,李立三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陈独秀派他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李立三一到长沙,立即拿着党中央的介绍信去见湘区党组织的负责人毛泽东。毛泽东热情地欢迎李立三的到来,他们愉快地畅谈着彼此分别后的经历。毛泽东还向他介绍了湖南的革命形势,他说:湘区党正在按照“一大”的决议,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安源煤矿是开展工人运动的好处所,那里迫切需要党的领导,他希望李立三能到那里开辟工作。李立三听后非常激动,他当即表示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毛泽东还说:我们要用平民教育这样的合法斗争方式,争取公开活动,以便和工人接近,逐渐把他们组织和训练起来。几天之后,毛泽东亲自偕同李立三、张里全等一起到了安源。

到安源之后,毛泽东、李立三等人以湖南省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的身份,考察情形,开始活动,与工人积极分子进行接触,向他们讲述工人受痛苦受压迫以及组织团体的必要,深得工人的欢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李立三开办工人补习学校,把文化课和马列主义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在工人中积极发展党员。1922年2月,建立了安源党支部,李立三任支部书记。5月,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9月,毛泽东来到安源,他召开了党组织会议,听取汇报,认为罢工的条件已经成熟,对领导罢工的策略做了指示。毛泽东还派刘少奇到安源协助李立三领导罢工,鼓励他们率领工人群众作“义无反顾的斗争”,“不要为官威所降服”;同时还要注意斗争策略,要“哀而动人”。根据这一指示,李立三、刘少奇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作人”的罢工口号。9月14日凌晨,在他们的共同的领导下,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了。这次罢工,历时5天,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完全胜利”。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曾经邀请李立三去讲课。李向学员们讲授了《中国职工运动》和《苏俄状况》,得到极大的好评。1927年4月,毛泽东和李立三一同出席了中共“五大”,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又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是领导长沙起义的前委委员。后来,李立三向党中央写了《“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的报告,详细叙述了起义和南征的主要经过,从政治、军事、土地政策、财政、宣传、党务等方面总结了这次起义的经验教训。

从莫斯科开完“六大”回国后,李立三在中央逐渐起了主要领导作用。他十分注重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在自己的文章《反动统治的动摇与革命斗争的开展》中,热情地报道和评述了毛泽东、朱德所领导的红军斗争,认为“朱毛是革命农民之武装的先锋队,又有无产阶级的政党为之领导”。1929年6月15日,在《中央给云卿(贺龙)并前委诸同志的指示信》中,他还向其他根据地介绍了朱德、毛泽东领导红军的斗争经验。

1929年9月,陈毅代表红四军前委到中央参加会议和汇报工作。李立三和周恩来听取了陈毅有关汇报。他们代表党中央明确支持毛泽东在红四军前委的正确领导,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系统地对党和红军的建设提出了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中央对红军的“九月指示”,为后来的古田会议明确了指导思想。

毛泽东从陈毅那里知道了是自己的老朋友李立三在主持中央工作,非常高兴。1929年11月28日,他提笔给李立三写了一封信:

立三兄:

多久不和你通讯了,陈毅同志来才知道你的情形,我大病三个月,现虽好了,但精神未全复原。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信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信处告诉我,并要他写信给我。

我知识饥荒到十分,请你时常寄书给我,能抽暇写信指导尤幸。

独秀近来行动真岂有此理,中央的驳斥文件已经到此,我们当普遍地宣传。

共产主义的敬礼!

毛泽东

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作为中央领导人的李立三,是支持和尊敬的,他十分信赖这位老朋友。这封信也成为他们友谊的见证。

但是,中央却逐渐形成了“立三路线”的错误领导。1930年6月,工农红军发展到10万多人,在全国300多个县开展游击战争,革命根据地也发展到大小不等的10多块。同时,新军阀发生大规模混战,局势一片混乱。时刻渴望革命高潮来临的李立三,错误地估计了革命形势,以为革命高潮就会到来。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李立三提出的《新的革命高潮和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标志着“左”倾冒险错误又一次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形成了以“立三路线”著称的比较系统的错误主张。

毛泽东比较策略地抵制过“立三路线”,他曾抵制李立三的命令,不攻打南昌。

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李立三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承担了责任,他被撤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宣传部长和中央秘书长的职务,但仍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次会议结束了“立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

1930年底,李立三到莫斯科,从此旅居苏联15年。期间,他在一连串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和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会议上,反复作了深刻、全面的自我检查和自我批评。后来,他被捕入狱。他强烈地思念着祖国和昔日的同志们,希望能早日回国参加工作。但未能如愿。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忘记李立三在党的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在中共“七大”上,李立三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1946年1月,李立三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在东北,他见到了老战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陈云系统地向他介绍了遵义会议以来党的历史、延安整风和《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李立三心情激动,百感交集,由衷地佩服毛泽东。陈云还把《整风文献》和毛泽东的重要著作介绍给李立三,希望他认真读读这些书。

1946年6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同志在延安接见了李立三,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一见到毛泽东,李立三就开始谈自己的“立三路线”错误,汇报了在莫斯科15年的学习、改造等经历和回国后的感受,他衷心感谢党和毛泽东对他的信任,决心今后努力工作,将功补过。毛泽东同情他在苏联的遭遇,鼓励他全身心地工作。其后,毛泽东还指示中央机关负责同志给李立三发一套干部服装,换掉他身上的外国衣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以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李立三主要领导全国总工会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身兼多职,他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长兼部党组书记、中央人民政府财委会委员等。他积极贯彻执行毛泽东思想,经常向毛泽东等请示汇报工作。

1958年,身为工业部副部长的李立三到黑龙江的一些军工厂调查研究,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要求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毛泽东极为赞赏,批示在全国推行。1960年,毛泽东把它规定为“鞍钢宪法”,为促进我国工业体制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立三被戴上“老机会主义分子”、“三反分子”的帽子,成为批斗对象。各种各样的造反队络绎不绝地来找他,企图从他口中得到打倒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材料。但是,李立三态度正直,决不为了个人而歪曲历史,最终被残酷地迫害致死。

1980年,中共中央为李立三平反昭雪,认为他是“中共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