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干

张干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校长,曾给毛泽东等带头“闹事”的学生以记大过处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赠送钱物对其生活予以救济。

张干(1884—1967),字次崙,湖南新化(今新邵)人。

张干早年入私塾读书,1903年考入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校(即后来的湖南“一师”),选修物理、化学两科。1908年3月,他从该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获师范举人称号。1913年至1915年,张干任号称湖南“亚高学府”的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曾先后在北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湖南省立第一中学、省立长沙女子中学任教,当过湖南省教育总会评议员、湖南省教育厅督学等。新中国成立后,张干在湖南妙高峰中学当数学教员。1952年,他被聘为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湖南省政府参事室顾问。

张干为人精明能干,言辞练达,很有社会活动能力。他在湖南第一师范任上的一年多时间,保持和扩展了前任校长孔昭绶的改革成果,使“一师”的民主教育章程化、制度化,是一位颇有建树、政绩卓著的校长。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们之间发生过一件不快的事情。1913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四师”并入湖南第一师范。根据学校的安排,“一师”秋季招收的学生和“四师”春季招收的学生一起编入一年级,分为六、七、八、九、十这5个班级。毛泽东被编入一年级八班。这样,和“一师”的学生相比,毛泽东等原“四师”的学生就要多读半年书。对此,原“四师”学生大为不满,派代表与湖南教育司进行交涉,但毫无结果。

1915年6月,湖南省议会颁布了一项新规定:从下学期开始,学生每人每月须交纳10元学杂费。这对当时的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所以遭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强烈反对。一些学生认为这个规定是校长张干为了讨好当局而向政府提议的,于是他们提议要赶走张干。加之原“四师”的学生对合校后要多读半年书心有不满,于是他们纷纷举行罢课,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内“驱张运动”。有人草拟出《驱张宣言》,并在校园内大量散发传单,揭露张干所谓的种种“劣迹”,以图通过舆论把张干搞臭搞垮。毛泽东看了这些传单后,认为并未击中要害。于是,他亲自写了一份新的《驱张宣言》,尖锐地抨击了张干如何对上逢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误青年的弊政。宣言写成之后,他组织同学连夜赶印了上千份,次日清晨在校内校外广为散发,还送往省教育司、省议会、省政府以及其他学校以争取支持。这张宣言在全校引起轰动,并惊动了湖南省政府,省教育司派一位督学前去调停。在学生的压力下,这位督学只得答应学生们的要求,承诺下学期不让张干再到湖南第一师范工作了。

张干对于学生们的做法极其恼火。当他得知宣言是毛泽东的起草者后,立即决定要挂牌开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但是,张干的决定受到了杨昌济、王季范、徐特立、方维夏、王立庵、袁仲谦等教员的反对,他们据理力争,并为此发起召开了全校教职员会议,共同向张干施加压力,迫使他收回成命。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张干对毛泽东等闹事学生的处分由开除改为记大过。他在“一师”再也干不下去了,只好辞职到别的学校谋事。临走之前,张干悻悻地对老师们说:“在学校只有校长开除学生,学生开除校长,这是第一次。”

此后,张干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张干认为这是实现国内和平的大好时机,于是给毛泽东发了一份电报,希望他“应召赴渝,赞襄国政”。

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南妙高峰中学当教师的张干感到惶惶不安:一是懊悔自己当了“地主”,成了革命的对象,他家本是贫农,以后任教40余年,靠积蓄购置了一份田产,没想到却因此被划成了地主;二是当年自己要开除的学生毛泽东如今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悔当初不该提出开除他,也不该给他记大过处分;三是在重庆谈判前夕,他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请他“应召赴渝”,这不是替蒋介石说话了吗?正因为如此,张干日夜在惶惑与苦闷中生活。加之当时他身患疾病,一家6口人全靠他的薪水过活,生活困窘,有时竟无米继日。他找到当年的学生周世钊,希望他见到毛泽东时,能把自己的生活困难情况反映一下。

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住所邀请原湖南“一师”的师友王季范、徐特立、熊瑾玎、周世钊等吃饭。大家在一起叙旧时,周世钊向毛泽东反映了张干的情况。毛泽东听说张干一直在教书,很受感动。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说:“张干是有向上爬的本钱的,如果他下决心向上爬,一定爬得上去。经过几十年还没有爬上去,可见他没有向上爬的决心,这就算有一定的操守。对张干应该照顾,应该照顾!”谈起“一师”的那次学潮,毛泽东还不无自责地说:“现在看来,当时赶走张干没有多大必要。每个学生多交10元学杂费,也不能归罪于他。至于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好呢。”

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致函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张次崙(张干字号)、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年均70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张为校长,罗为历史教员。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王首道接信后,先后两次给张干家送去救济米1200斤和人民币50万(旧币)元。张干感激异常,1950年10月30日,他写信给毛泽东表示感谢。毛泽东于1950年12月14日亲自回信,并表示对张干的生活状况“极为系念”。

1951年秋,张干应毛泽东之邀赴京。9月26日,毛泽东又请来青少年时代的师友罗元鲲、李漱清、邹普勋到中南海一起吃饭,并且一定要张干坐上方。叙谈间,毛泽东叫来子女,向他们介绍自己的老校长和师友,诙谐地说:“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大家顿时消除了拘谨情绪。张干回想起当年那场学潮,心里感到内疚不安,向毛泽东表示歉意。毛泽东听罢缓缓地摆摆手说:“我那时年轻,虎气太盛,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还询问了张干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情况。饭后,毛泽东陪他们参观中南海,看电影。张干在这天的日记中写到:“毛主席优待我们,可谓极矣。我们对革命无所贡献,而受优待,心甚惭愧!”第二天,张干等人在政务院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游览了颐和园、故宫等处古迹。下午,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受毛泽东之托,亲自为张干等人检查了身体。

11月8日,毛泽东又宴请了他们一行四人。席中,毛泽东请张干到中央文史馆工作,张干以家境困难、难以糊口为由辞谢。宴会结束后,毛泽东还与4位师友合影留念。

在京40多天,张干不但在国庆时登上天安门观礼台,游览了京津名胜,还乘飞机鸟瞰了长城风光。11月12日,张干即将起程南归,毛泽东派人送来零用钱及礼物。回到湖南后,张干先后受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省政府参事室顾问,每月领取聘金,加上学校的薪水,使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

1963年初,张干曾在病中两次写信给毛泽东,请他设法帮助其女回湖南工作,“以便侍养”。毛泽东接信后,一面积极为老校长分忧解难,一面给当时已任湖南省副省长的周世钊写信说:“老校长张干先生寄我两信,尚未奉复,他叫我设法助其女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此事我正在办,未知能办得到否?如办不到,可另想办法。请你暇时找张先生一叙,看其生活上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协助。叙谈结果,见告为荷。”

1963年5月26日,毛泽东又亲自回信给张干:“两次惠书,均已收到,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周敦元兄业已见告,极为系念。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

信中提到的“薄物若干”,是指毛泽东托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捎回、由周世钊前来转交的2000元钱!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人造谣说张干家藏有金银,是剥削来的,加上他当过“反动校长”的那段历史,便于1966年9月抄了他的家,张干心爱的书籍、资料,外带500元存款被抄走。张干凄楚异常,病体难支。他的儿子张六如在家人的支持下悄然进京,见到了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并带回了一封中央办公厅信函及500元生活费。张六如回到长沙后,被抄去的部分东西和500元存款也退了回来,这给病危中的张干带来了极大地安慰。

1967年1月21日,张干——这位被毛泽东誉为“湖南教育界老人”的教育家在长沙溘然病逝,享年83岁。湖南省副省长兼湖南“一师”校长周世钊为他主持了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满怀深情地讲述了毛泽东对张干的重新评价和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