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

徐特立

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方法,使毛泽东受益终身。

徐特立(1877—1968),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懋恂,又名立华,字师陶,湖南长沙县五美乡人。一生从事革命教育,经验丰富,其著作被辑为《徐特立文集》、《徐特立教育文集》等。

徐特立少时读过6年私塾,1905年参加在岳州举办的湘鄂两省考生会试,在5800余名考生中以第19名的成绩取得复试权,但因无钱交纳复试费,只得放弃。此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由老同盟会员周震麟创办的宁乡师范,毕业后到长沙城东30里的朗梨镇创办了梨江学校,后来受朱剑凡的邀请,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

1910年春,徐特立到上海入江苏省教育会所办的“单级小学训练班”学习,接着到日本进行了为期两月的小学教育参观考察。回国后他仍到周南女校任教,兼任小学部校长,并创办《周南教育》周刊,以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南成立临时议会,徐特立当选为临时议会副议长。后来他到善化高小担任校长,接着于1912年创立长沙师范学校,并任该校第一任校长。在长沙时,徐特立先后创办了两个高小、一个初小、一个男子师范和一个女子师范,还倡办了农村简易师范班,培养了不少小学教师,被誉为教育界的“长沙王”。

1913年秋,徐特立到湖南第四师范任教,此时毛泽东也在该校读书。1914年春,湖南四师并入“一师”,徐特立、毛泽东等师生一起转入“一师”,此后,直到1919年,他一直在这里任教,是毛泽东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之一。

徐特立平时生活简朴,为人严谨,执教认真,给毛泽东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多次对人说:“我在湖南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他还赞扬徐特立不仅是他在湖南“一师”时的老师,而且还是他革命的老师。

徐特立不仅品德和学识堪称一流,还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当时“一师”学生课外自学已成风气,但在读书中存在贪多图快、不求甚解的毛病,效果欠佳。针对这种情况,徐特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的经验,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和“学以致用”的读书原则。毛泽东谨遵老师的教导,勤做笔记。他在“一师”读书求学的几年里,写的读书笔记就装满了好几网篮。

在湖南第一师范1915年的学潮中,校长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徐特立会同杨昌济、袁仲谦、王季范、方维夏等教员出面为学生说话,向校方施加压力,最终迫使张干收回成命,对毛泽东等的处分由开除改为记大过,使他得以完成学业。对于毛泽东从事的进步活动,徐特立也给予积极支持。

五四运动中,在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新民学会会员的帮助下,徐特立联络长沙的一部分思想开明的校长和知名教师组织“健学会”。在1919年6月15日召开的健学会成立大会上,徐特立宣读了健学会的宗旨为:“输入世界新思潮,共同研究,择要传播。”他还宣读了传播学术新思潮的方法:“一是凡最近出版的图书,由本会收集,随时供会员阅读。二是函托海内外同志,随时调查新学术思潮,通信报告。三是邀请、介绍名学者讲话。研究的范围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到文学艺术。凡入会会员必须分析研究一个课题。传播的方法,主要是讲演。讲演定于每星期天上午举行,有重大演讲,临时通知。”当时,毛泽东曾在《湘江评论》上发表《健学会的成立及进行》一文,对其进行称赞,认为这是“空谷的足音,我们正应拍掌欢迎,希望他可以做‘改造湖南’的张本”。在五四运动中,徐特立等领导的健学会与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相互呼应,推动了五四运动在湖南的深入发展。

此后,徐特立投身到1919-1920年的湖南“驱张运动”中。他通过在健学会的演讲,揭露军阀张敬尧强占学校、扣发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等破坏教育的行径,呼吁将张敬尧驱逐出湖南。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驱张运动”,徐特立天天来往于长沙城乡之间,向学生和群众揭露张敬尧兄弟的罪行,启发他们的觉悟,号召大家起来斗争。他还到家乡做调查,收集了许多关于张敬尧在长沙所犯罪行的资料,写成了一篇致张敬尧的公开信,发表在《北平晨报》上。湖南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驱张运动”的胜利。

1919年9月底,徐特立赴法留学,他曾入巴黎大学专攻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在此期间,他拒绝了军阀政府“给予年俸一千元,代为考察法国教育”的笼络,在游历了比利时、德国之后于1924年回国。归国后,徐特立在长沙创办了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后又受聘为湖南第一女子学校校长。

1925年春,毛泽东因病从上海回到湖南,一边养病,一边从事农民运动。他在长沙拜会了徐特立,向徐特立介绍了共产党进行革命的目的以及自己对中国农民运动的主张和看法,并恳请老师参加和支持湖南农民运动。毛泽东的谈话,对徐特立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他思想观点转变的起点,也是他整个人生转折的开始。

1927年春,徐特立回到家乡长沙县五美乡小住。在那里,他看到农民运动兴起以后引起的农村变动,感受到了农民运动的巨大力量以及共产党人的伟大作用。于是他放弃了自己奉行将近30年的“教育救国论”,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参加了湖南省农民协会,并担任教育科长,兼任湖南农村师范和农村讲习所主任。

大革命失败之后,经李维汉介绍,徐特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毛泽东后来知道这一情况后,由衷地赞扬道:“真是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啊!”徐特立随后参加了南昌起义,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并担任革命委员会所属党务委员会的领导工作。起义部队整编后,徐特立担任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8年,党中央派徐特立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回国。当年12月30日,他辗转来到了赣南根据地,在那里见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从此,毛泽东得以与徐特立朝夕相处。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府主席,徐特立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教育部副部长。徐特立主要负责苏区的教育工作,他提出了“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马夫教马夫,伙夫教伙夫,识字的教不识字的”等一整套扫盲教育方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1934年10月,57岁的徐特立参加了长征,他是长征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提议徐特立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毛泽东又任命徐特立担任边区教育厅厅长。

1937年2月1日,是徐特立60岁的生日,中共中央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特地在1月30日那天为他举行了60寿辰庆祝大会。会前,毛泽东给徐特立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贺信,对徐特立为革命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1947年2月1日,是徐特立70岁的生日,中央办公厅提前派人把他从绥德接回延安。在他生日的头天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来到他住的窑洞祝贺,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为他“暖寿”,在一起吃“长寿面”。毛泽东还给徐特立送了一盒寿糕,并在盒子上写下了“坚强的老战士”几个字。生日那天,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为徐特立举办了祝寿大会,朱德主持了大会并致祝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会祝贺,《解放日报》在当天还出版了庆祝徐特立70大寿的特刊,重庆《新华日报》和晋察冀边区的《晋绥日报》也都发表了祝贺的文章。

1949年3月,徐特立参加了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后随党中央迁入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特立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他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更加勤奋地工作着。

1950年11月5日,毛泽东应邀为湖南第一师范题写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他还请徐特立为该校题词。后来徐特立给湖南“一师”校长周世钊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阐述了毛泽东的作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提出第一师范要以毛泽东的作风为学风。1967年,徐特立在其90岁时又一次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词: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做毛主席的好学生。他还用大字抄写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的全文,送给湖南第一师范。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在北京溘然辞世,享年91岁。毛泽东在其追悼会上送了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