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

黎锦熙

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时的历史老师,和毛泽东有长达60多年的历史之交。毛泽东对他非常敬重,尊称他为“邵西先生”。

黎锦熙(1890—1978),字邵西,号鹏庵,湖南省湘潭县晓雾镇石潭坝(今湘潭市湘潭县长塘乡)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黎锦熙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0岁参加家乡民间组织的“罗山诗社”,1905年中秀才。1907年考入北京铁路专修科,后因该校失火被毁,返回到湖南。1909年,他又考入湖南优级师范高等学校,1912年从该校史地部毕业,被新任湖南督军谭延闿聘为秘书。一到职,黎锦熙便发现了衙门的复杂,于是坚辞不就。随后他主要从事报业活动,先后担任《长沙日报》、《湖南公报》、《湖南大公报》主编。

1913年,黎锦熙受聘到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担任历史教师。1914年,湖南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后,黎锦熙也转到“一师”任教。后来,他先后到北京高等师范、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战时期,黎锦熙历任西北临大(联大)主任教授,西北师院教授、教务主任、院长及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黎锦熙任北京师大教授、系主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一、二、五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届代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会副主席,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等职。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国语新文学论》、《邵西诗存》等,主编有《汉语大辞典》。黎锦熙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留存下来的翰墨真迹,笔力遒劲秀拔,被人视为无价之宝。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与黎锦熙就有很深的交往。在四师时,毛泽东就读于预科一班,黎锦熙是他的历史老师。后来四师并入“一师”,他们都到了“一师”,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研究学问,探讨改造社会的方法。解放后据黎锦熙回忆,毛泽东当年就表现出了不凡的胸襟,经常谈论的话题一是历史人物,如唐宗、宋祖、拿破仑、伊藤博文等人;二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言谈之间不时流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黎锦熙在治学和做人方面,都曾给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以重大影响。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在与黎锦熙的书信交往中曾多次提及。比如他在1915年11月9日给黎锦熙的信中说:“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他在1917年8月23日的信中说:“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他在1920年6月7日的信中称赞黎锦熙“弘通广大,最所佩服”。

毛泽东对黎锦熙非常敬重,从这时起到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信中都尊称黎锦熙为“邵西先生”。

1914年,黎锦熙与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一起创办宏文图书编译社,并担任主任。该社以编中小学教科书、民众课本和介绍欧美的新书为主要任务,又附办《公言》杂志。黎锦熙和一些宏文书社同人住在长沙浏阳门正街李氏芋园。他们还共同发起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毛泽东和其他同学也经常去听讲和参加讨论。毛泽东还协助书社、杂志社做抄稿等工作。关于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和黎锦熙的交往,黎锦熙曾写入日记。他在1915年4月至8月的日记中就有19次记录,他们谈论的内容涉及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改造社会等方面。

1915年9月,黎锦熙应北京政府教育部之聘,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后改编审员),兼文科主任。临行前两天,毛泽东和王季范、萧子升等人前去送行。黎锦熙在那天的日记中留下了“谈学颇久”的记载。在这之后,他们之间仍保持着书信联系。黎锦熙到达北京后,10月即托人带信给毛泽东,告知在京情况。当时袁世凯正在收买政客、招揽名士,准备复辟帝制。毛泽东担心黎锦熙被袁世凯拉拢,遂于11月9日致信黎锦熙,劝其不要为袁世凯所用。黎锦熙回信给毛泽东,解释他在北京专心发起国语运动,并未介入袁世凯复辟逆流。

从1915年到1920年,毛泽东和黎锦熙之间书信往来不断。黎锦熙把毛泽东在这期间给他写的6封信一直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黎锦熙把它们作为毛泽东60岁的生日礼物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了非常高兴,感谢他把这些信件保存下来,还特地请北京荣宝斋影印复制一大册,然后赠给黎锦熙作为留念。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黎锦熙还保存了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的作文本、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以及毛泽东主持的“平民通讯社”的通讯稿等珍贵文献。1919年7月至8月,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该杂志共出五期。从创刊号到第五期,毛泽东每期都给黎锦熙寄一份去。黎锦熙曾写信给毛泽东,称赞《湘江评论》办得很好。他将这些刊物一直珍藏着,在新中国成立后献给了中央档案馆。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随后,他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到了北京。此时黎锦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毛泽东常到他家做客,黎锦熙经常在生活上给他以照顾。1919年的春节,毛泽东就是在黎锦熙家过的。

1919年12月,湖南开展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毛泽东率领湖南各界“驱张”代表团第二次来到北京。黎锦熙获悉,立即赶到毛泽东住地看望他。据黎锦熙后来回忆,毛泽东当时住在北京北长街99号福佑寺。在领导“驱张”斗争的同时,他还创办了以宣传社会主义为宗旨的“平民通讯社”。在那里,黎锦熙第一次见到《共产党宣言》,毛泽东还建议他精读这本书。

1920年1月,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逝世,毛泽东与蔡元培、杨度、章士钊、黎锦熙等29人联名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启事,对杨昌济的逝世表示哀悼。2月19日为旧历除夕,毛泽东到黎锦熙家过年,并与黎锦熙讨论了“驱张”斗争和“文化运动方法”等问题。3月10日下午,毛泽东又前往黎锦熙住处长谈到深夜,讨论改造中国究竟应该选择哪一种社会主义的问题,黎锦熙主张中国的问题应该从“根本解决”下手。

在这之后,毛泽东离开北京到上海,他们之间虽然仍有书信联系,但却天各一方。

1938年,黎锦熙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师范学院任教。8月,毛泽东从延安寄赠《论持久战》一书给黎锦熙(他将此书一直珍藏到解放后)。当时黎锦熙也将自己的新著《建设的大众语文学》寄给了毛泽东。1948年底,黎锦熙拒绝了国民党方面延揽他到台湾的请求,留在北京。

北平解放后不久,毛泽东听说黎锦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就于1949年6月17日驱车到黎锦熙的住所看望他,并宴请了黎锦熙等人。9月,黎锦熙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各界代表大会代表,被指派为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0月,黎锦熙受党中央、毛泽东之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同年,毛泽东还指定黎锦熙和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7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黎锦熙任常务理事会副主席、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那时,毛泽东还想请黎锦熙在政府部门担任一些实质性的职务,但黎以健康不佳为由婉言谢绝了。后来毛泽东了解到黎愿意潜心于教育和著述,也就不勉为其难了。

此后,毛泽东还几次接黎锦熙去中南海家中做客。有一次荷花盛开的时节,毛泽东还特意接黎锦熙前来同赏。1953年,毛泽东派人给黎锦熙送去不少礼物,并附信一封,信中有“黎锦熙委员:各兄弟民族先后敬献毛主席、周总理礼物一批,奉命分送给您”等字样,来人还转达了毛泽东的问候。

对黎锦熙的学术研究,毛泽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1950年,黎锦熙出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主任,他曾致信毛泽东,就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机构归属、人员编制以及辞书编辑事业应合理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毛泽东很快回信予以肯定,并安排黎锦熙就有关事宜与胡乔木联系。

工作之余,黎锦熙还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并从语法方面进行研究。他写的《〈实践论〉语法图解》、《〈矛盾论〉语法图解分析》在1958年和1968年先后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黎锦熙受到了冲击,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指示要保护他。1972年,当他们得知黎锦熙居住条件较差时,特地过问他的住房问题,使他得以迁居到朝阳门内北小街一座四合院里,有了一个幽静舒适的环境。

1977年,在毛泽东逝世一周年之际,黎锦熙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在峥嵘岁月中的伟大革命实践——回忆建党前夕毛主席在北京的部分革命活动》一文,文中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深切怀念之情。

1978年3月27日,黎锦熙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