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凡
周南女校的创办者。毛泽东与他相识并建立了师生关系。他曾资助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
朱剑凡(1883—1932),教育家,原名家纯,号吕生,湖南宁乡人,其祖先为明宗室吉王的后裔,故在辛亥革命后他恢复朱姓,更名为剑凡。
1902年,朱剑凡赴日本留学,就学于东京宏文学院师范科,与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陈润霖等为同学,并结识了黄兴、陈天华、姚宏业等革命党人,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朱剑凡学成归国,先在湘乡速成师范任教(当时徐特立在该校学习),后倾力兴办周南女校。他主张教育救国,提出“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为社会改革和建设而服务”的办学方针,提倡学生投身社会活动和革命斗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并且自己也身体力行。
1920年,朱剑凡当选为湖南省议员,后参加过国民党“一大”,历任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常委、湖南省政府委员、长沙市政筹备处主任等职。“马日事变”后,被国民党抄家和通缉。1930年,朱剑凡随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自由运动大同盟。
朱剑凡最早是从杨昌济那里得知毛泽东的一些情况的。杨昌济与朱剑凡的关系密切,他曾向朱剑凡详细地介绍了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独特表现,对毛泽东的才华大加赞赏。这使得朱剑凡对湖南“一师”的这位“怪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见到毛泽东。后来,杨昌济把毛泽东介绍给朱剑凡,毛泽东也常到朱剑凡家向他请教问题,于是他们之间便以师生相称。毛泽东虽然并未在朱剑凡执教的学校读过书,但是他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经常向朱剑凡请教,得以直接聆听朱剑凡的教诲,在平时的交往中,他们之间建立起了师生关系。
1918年春,毛泽东为成立新民学会的事情到朱剑凡处征求意见,并邀请朱剑凡参加该组织,朱剑凡爽快地答应下来。当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萧子璋、罗章龙、陈赞周、邹彝鼎、张昆弟、周明弟、陈书农、叶兆桢、罗学瓒等13人会聚长沙周家台蔡和森家,正式成立了新民学会。朱剑凡对新民学会的“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极为赞赏,在他的影响下,周南女校的向警予、蔡畅、魏壁、劳君展、周敦祥、陶毅、李思安、周敦福、贺延福等11名学生和2名教员也参加了新民学会。她们入会时,朱剑凡还为她们举行了祝贺仪式。
1919年,毛泽东从北京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也得到了朱剑凡的支持。受毛泽东的邀请,朱剑凡还为《湘江评论》撰稿。他在“健学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讲《论中国人“生的观念”与“死的观念”的谬误》,就发表在《湘江评论》上,毛泽东为此还写了《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一文,对健学会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称健学会的成立在湖南“颇足出幽囚而破烦闷”,是“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盛赞朱剑凡的演讲是湖南思想界中的空前创闻。
在《湘江评论》杂志社的推动下,朱剑凡主持的周南女校也办起了《女界钟》杂志。在湖南省的“五四运动”中,新民学会和周南女校分别以《湘江评论》和《女界钟》为舆论宣传阵地,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大革命时期,受毛泽东的影响,朱剑凡也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1923年,朱剑凡到广州,成为国民党左派,追随孙中山先生干革命。在这之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顾问和中央政治训练班教务主任。1926年,朱剑凡随北伐军攻入湖南,他在长沙筹组了国民党长沙市党部并担任常务委员,另外还担任长沙市政筹备处处长兼公安局长。就在这时,朱剑凡向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委书记李维汉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要求,经过权衡再三,李维汉最后说服他留在党外做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于是,他积极和毛泽东等人一起发动工农群众,支持北伐军,支持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并参加了在长沙召开的工农代表大会。
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朱剑凡受到反动派的通缉,他只得离开长沙辗转到武汉。当时毛泽东也在武汉,他专门去探望了朱剑凡,向朱剑凡介绍了自己有关开展武装斗争的思想,朱剑凡十分赞同这种主张。
武汉之会,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此后不久,朱剑凡携儿子朱伯深一道横渡鄱阳湖,准备赶到南昌参加起义,不料在湖上遇大风,只得折回武汉。1928年,朱剑凡举家迁到上海,因形势严峻,他改名吕还庵,后到日本避难。1929年回国后,朱剑凡参加了鲁迅、宋庆龄等倡议成立的“自由大同盟”。他曾几次打算到苏区工作,但因健康原因未能成行,只好留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他把自己的寓所作为共产党的秘密通讯、开会和休息的据点。他有5位子女先后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三子朱叔平还为革命壮烈牺牲。朱剑凡自己也为革命鞠躬尽瘁,1932年在上海病逝。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1953年将朱剑凡的遗骨运到北京,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徐特立在其墓前题写了“浩气长存”4个大字。新民学会的会员、毛泽东好友熊瑾玎书写了张唯一在1932年写的悼词,作为墓志铭。铭文如下:
树植女校,肇公之业;拥护革命,竟公之节;全公业者,有夫人之懿德;成公志者,公已寄期望于嗣哲。物化歇墟,魂萦新国,公之精神其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