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安

李思安

新民学会会员,曾受毛泽东之托去调查赵女士自杀事件。她还资助过毛泽东开办的长沙文化书社。

李思安(1892—1969),女,乳名桂,又名钦文。湖南长沙县北山赵公塘人。1907年起自学古文。1911年入梨江女校,1915年从该校毕业。之后成为当地一名女教师。一年后入长沙崇实女校,后又转入湖南省立蚕业女子专科学校学习。五四时期,她任蚕业女校学生会主席,加入毛泽东主持的新民学会,并当选为学会副执行委员长,是湖南学生运动中的活跃分子。

李思安还曾参加过“驱张运动”。“驱张运动”结束后,她应张国基之邀于1920年9月自费赴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任职。1922年到印尼爪哇北加浪岸的中华中学任教。1924年6月回国,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工作,在向警予的介绍下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运动前,她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深入工厂、学校、商店进行宣传动员。五卅运动爆发后,她积极参加进去,并在运动中受伤。

1926年冬,李思安回到湖南,任湖南省总工会妇女部长。她积极开展妇运工作,争取男女平等和男女同工同酬,还创办了19所妇女夜校。在总工会主席郭亮外出期间,曾代行主席职权,主持过几次斗争土豪劣绅的群众大会。大革命失败后,她到乡下暂避。后来她到武汉、上海等地寻找党组织,但一直没能取得联系。1929年,李思安再次到南洋,先在印尼的雅加达中学任教,后来到北加浪岸的中华中学担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初,李思安回到国内。

毛泽东和李思安的交往始于五四时期。1919年11月,长沙发生赵五贞因不满包办婚姻在花轿内自杀事件。毛泽东让刚刚加入新民学会的李思安等前去调查,他根据李思安等的调查材料,于11月16日至28日在《大公报》上连续发表9篇文章,对封建婚姻制度、妇女解放的问题作了一番扎扎实实的分析研究,激励人们奋起反抗黑暗的封建社会。

1919年12月至1920年6月,湖南开展了驱赶军阀张敬尧的“驱张运动”,毛泽东和李思安都积极参加了进去。1919年底,他们被推选为湖南公民“驱张”代表团代表,同赴北京请愿。1920年2月,李思安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学生代表大会,以争取全国学生对湖南“驱张运动”的支持。“驱张运动”发生了明显的效果,张敬尧的罪行逐渐大白于天下。在各方一致声讨下,他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1920年6月11日,湘人痛恨的张敬尧被逐出长沙。

“驱张运动”结束后,毛泽东回到湖南,李思安到了南洋,他们之间互有书信往来。1920年8月19日,李思安写信给毛泽东,她在信中说:“望你在这时候快些做几篇文章,将改造湖南的意见大大的发表。乘得一班伟人们的势力尚未十分巩固。不然,时机一失,难再得了。”毛泽东在11月25日给李思安的回信中说:我们须“另造环境,长期的预备,精密的计划。实力养成了,效果自然会见,到不必和他们(指谭延闿、赵恒惕之流)争一日的长短”。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总结了湖南自治运动失败的教训,认为改造湖南的事情应从长计议。

在此期间,为了在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新文化运动,毛泽东和易礼容等决定创办一个以推销新书报、介绍新思想为主要任务的文化书社。对于他们的这一设想,李思安极为赞同,她刚到南洋不久就寄回80元钱作为创办长沙文化书社的基金。1920年9月9日,文化书社正式开业。文化书社社址,后来事实上成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对内对外联络的秘密机关。

新中国成立初,李思安从南洋回到国内。她曾就自己的工作问题两次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于1951年1月14日回信于她,信的内容如下:

思安先生:

两次来信,均已收到,甚为欣慰。同意你来北京,如果你愿意和蒋竹如同学他们一道进革命大学学习一时期,则可以进该校;否则另想工作办法。来时可持此信向中共中央统一战线部李维汉部长接洽入学或工作问题。此复,顺致

敬意

随后,李思安进入华北大学政治研究院第三期学习班学习,毛泽东接见过她。1952年2月,她到湖南省文史馆工作。1956年到1964年,她曾任长沙市侨联第二届委员和湖南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自1957年起,李思安常协助街道居委会办公益福利事业,1969年2月6日病逝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