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升

朱其升

曾经担保毛泽东加入新军,是毛泽东在新军里的同班战友……

朱其升(1891—1956),湖北大冶县人。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苦。12岁时,朱其升成为一名学打铁兼修雨伞的学徒。1909年,湖北发生水灾旱灾,人民食不果腹,终日饥肠辘辘,朱其升离开家乡,到处流浪。这年深秋,他流浪到长沙,加入新军,被编入彭友胜所在的班当了一名列兵。当时,打铁出身的朱其升在训练时,能吃苦耐劳,不久便提升为上士,而彭友胜是副目(副班长),他们感情很好。

辛亥革命爆发时,毛泽东正在长沙求学,他决定投身军营,参加革命军,为国效力。可是负责接受新兵的军官说:上级规定,必须有可靠的我们熟悉的人担保,你才能参加革命军。毛泽东再三央求:“我是学生,不认识其他的人,能找谁担保呢?”好话说尽,那位军官就是不收,毛泽东便生气地说:“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时,朱其升正好从军营出来,他看到毛泽东眉清目秀,文质彬彬,一副学生模样,就和蔼地问:“这位兄弟,你有么事对我说说,行吗?”两位军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毛泽东顿时对朱其升产生了信任感,他把自己的身世、参军的打算如实地告诉了朱其升,朱其升非常同情他,征得彭友胜的同意,在他们的共同担保下,毛泽东以“毛润之”的名字加入了革命军。

在新军里,朱其升与毛泽东关系密切。作为老兵,朱其升在生活和军事上处处帮助、指导毛泽东。毛泽东刚入伍时没有军衣和毛毯,他把自己刚发的蓝棉衣给毛泽东穿;他还帮助毛泽东擦拭枪支,指导他的军事训练。在休息的时候,毛泽东、朱其升、彭友胜常在一起谈天说地。毛泽东古文根底深厚,他常为他们讲《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故事。朱其升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听不懂毛润之讲的古文,不热心,听着听着,慢慢地就睡着了。可我特别爱听他讲的“曹操煮酒论英雄”、“张飞大战长坂坡”、“孔明虚设空城计”、“关公败走麦城”等故事。毛泽东口才很好,他边讲还边做手势,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那时候,每到空余时间,毛泽东还教朱其升(只读过三年私塾)、彭友胜读书、写字,朱其升进步很快。新中国成立后,他常说:我之所以现在能记账、写字、做生意、办工厂,多亏毛主席的帮助。

1912年3月,南北议和实现,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毛泽东和朱其升所在的新军被下令解散,三位好友依依惜别,从此各奔东西。朱其升回到故乡,以种田兼打铁为生,彭友胜也回到了家乡,毛泽东则继续留在长沙求学,断了联系。

1950年春天,怀着对领袖的无比崇敬之情,农民们纷纷购买大救星——毛泽东主席的彩色标准像,张贴在显眼的位置。看着彩色肖像,朱其升突然眼睛一亮:“这个人好面熟呀!会是他吗?”他的眼前浮现出毛润之的面容及其下巴上的那颗黑痣,他非常高兴。

1952年,他又想起了他的新军战友毛泽东,思量再三,请人帮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他不能肯定毛泽东是否还记得自己。9月,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笺上赫然印有“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挺拔的毛笔字出现在他的眼前:

其升兄:

来信收到,甚为高兴,寄上人民币二百万元(折合新币200元),聊佐小贸资本。彭友胜尚在人间,曾有信来。知注附告。顺祝、兴吉。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八月三十日

这位曾经与毛泽东同甘共苦的忠厚铁匠,看完信,不禁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毛主席做了这么大的官,还没有忘记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1952年10月,朱其升用毛泽东寄给他的钱作路费,怀揣着毛泽东的亲笔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他无心看风景,心情激动,惶恐不安,想像着毛泽东如今当上了国家主席,见面后不知怎么说。几经周折,他才找到中南海,被安排在一间房子里休息。

第三天下午,一位工作人员将他带进了一所环境优雅的四合院,屋内走出一位身材高大的人,大步上来,抱住朱其升的肩膀朗笑不止。“你就是其升兄吧,我们见面太晚了,去年春天,彭友胜曾写信来,我已经给他去过信了。”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你怎么早不写信给我,接到信后应早些来嘛,我多么想见见旧时的朋友哇!”还未等朱其升说话,毛泽东又说:“我们在新军共同生活和战斗,虽只有半年,但记忆犹新,特别是你和彭友胜对我的照顾和帮助。我是不能忘记的,我很感谢你们啊!当时,我带有学生气,对军队生活不习惯。你们像兄长一样关心我。”朱其升眼含热泪,心情激动,他没有想到,一位国家主席竟然和几十年前的一位普通朋友,现今的一位老百姓促膝谈心。“不,不,是您关心了我们。您像老师一样教我们读书、写字,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长谈之后,毛泽东还留朱其升一起吃晚饭。几天之后,他又在办公室里和朱其升见了一面,请他谈谈他们那里的情况和群众的想法、要求。

朱其升这次在北京住了近一个月,临行时,毛泽东又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500万元人民币(旧币),送给他作为路费和回家生活的补贴。

1953年春,朱其升将流散在汉口街头的补伞、修鞋、补锅、箍木桶的手工艺人集合起来,用这些钱作资本,成立了“和平油布雨伞厂”,他被群众选为经理。朱其升经常对工人们说:“毛主席号召我们组织起来,我们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无领导,无组织,散散漫漫。我们一定要把工厂办好,再去北京向他报告。”

1954年夏末,朱其升带着“和平油布雨伞厂”的照片,再次来到北京。见到朱其升,毛泽东很高兴,他拉住朱其升的手说:你来得好。我就是想多了解一些你们下面的情况。这次你一定要详细谈谈。看着工厂的照片,毛泽东极为称赞:“很好,这个工厂不错,有点社会主义的气魄。”朱其升连忙摆手,说:“不行,你不能再夸奖了,我们还办得不好。”这次,朱其升在北京待了20多天,回武汉之前,毛泽东再三叮咛:有空要到北京多走走,要多写信反映基层情况。朱其升感动得热泪纵横,毛泽东也动情地说:“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有困难,有要求,可随时告诉我,我想办法给你们解决。”

1956年夏,朱其升在汉口病逝。但他与毛泽东的友谊则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