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祈
毛泽东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介绍人。对于他发动成立“工读互助团”的主张,毛泽东极为赞同。
王光祈(1892—1936),字润屿,又字若愚,成都市温江县人。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读私塾,13岁考入成都第一小学堂高年级,1908年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与周太玄、魏时珍、郭沫若、曾琦、李璜等同班。1911年参加四川保路运动。1912年春毕业于成都府中(现石室中学),1915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学习法律,1918年7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该校毕业。
在京求学期间,他曾任清史馆书记员。此外,还担任了几家报社的记者、编辑等职,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成为他们主办的《每周评论》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王光祈参加了游行,并将这一消息电告成都《川报》。随后,还陆续写回有关五四运动的报道50余篇。
同年,王光祈与一些社会名流发起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工读互助团”。从1917年秋酝酿成立少年中国学会时起,到1920年4月赴德留学为止,王光祈始终参与主持学会的各项工作,是该学会最主要的发起人、组织者和负责人。
1920年,王光祈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1923年改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学习音乐学,长达7个学期。1932年任波恩大学中国文艺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荣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在西方获得荣誉的音乐学家。
此时,王光祈在国内的影响也很大。蒋介石于1935年4月20日致电驻德大使谭伯羽,转询王光祈有无归国之意,赞扬他“力学苦行”,表示“如愿归国,当图借重”。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积劳成疾,突患脑溢血卒于波恩,时年44岁。当时,上海、南京、成都等地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徐悲鸿为其画了遗像,蔡元培为其作了悼词,对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壮年去世”,是“不幸之至”,是“全国的大损失”。1938年,他的骨灰辗转运回成都,葬于市郊。1983年10月,他的墓被迁至四川音乐学院,墓碑上刻写着:“温江王光祈之墓”。
王光祈一生著述颇丰,除撰写、翻译的政论著作有《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三国干涉还辽秘闻》等10余本外,还陆续写成音乐专著18本、论文40余篇。诸如《欧洲音乐进化论》、《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东西乐制之研究》(属我国最早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比较音乐学著作)、《各国国歌评述》、《东方民族之音乐》、《音学》、《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国音乐史》、《西洋音乐史纲要》、《西洋名曲解说》等。王光祈主张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借以振奋人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还提出了发展民族音乐的具体办法。
毛泽东与王光祈的交往始于1918年。这年9月上旬,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第一次来到北京。经杨昌济介绍,他在李大钊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员。通过李大钊,毛泽东又认识了王光祈。王光祈对毛泽东的勤奋好学和远大抱负极为欣赏。当年冬日的一天,王光祈专门约请毛泽东、赵世炎与另一位少年中国学会会友李璜聚集在北京米市胡同,商谈赴法勤工俭学事宜。当时李璜等人赴法国的船期还有两个月,李石曾要他们先进留法预备学校学法文。王光祈约毛泽东、赵世炎也到该校听课。后来,在王光祈的介绍下,毛泽东也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
1919年,王光祈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毛泽东对王光祈的主张极为赞同,他还表示愿意协助王光祈做好这项工作。为招收团员,毛泽东和王光祈等人四处奔走,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招收到男女团员数百人。1920年1月,在王光祈出国前,他与毛泽东、陈独秀、彭璜、萧三等人在上海发起为工读互助团募捐。当年2月,毛泽东参观了王光祈试办的女子工读互助团,他给新民学会会员陶毅写信介绍了相关情况,信中说:“今日到女子工读团,稻田(指湖南“一师”)新来了4人,该团连前共8人,湖南占6人,其余一韩人一苏人,觉得很有趣味!但将来的成绩怎样?还要看他们的能力和道德力如何,也许终究失败(男子组大概可以说已经失败了)。”王光祈从上海出发赴法国时,曾希望毛泽东也有机会实现他留法的愿望。可惜,由于此后革命工作的繁忙,毛泽东的这一心愿始终未能实现。
此后,王光祈与毛泽东之间久绝音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数次托陈毅打听王光祈及其在四川的家属的下落。当他得知王光祈后来的经历和已故的情况后,深为惋惜,对王光祈热爱祖国、渴望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理想,毛泽东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