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曾被毛泽东称之为“我的‘救命菩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三次写信邀请他去北京。
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曾说:“1919年初,我和要去法国的学生一同前往上海。可是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一文不名了,而且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一点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更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又给贼偷去了。嗳呀!怎么办呢?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的运气不坏,在火车站,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给我钱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到上海去的车票。”毛泽东所说的“救命菩萨”,指的就是李中。
李中(1897—1951),原名李声澥,字印霞,湖南湘乡县人。1913年秋,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被分在第七班,很快结识了蔡和森、毛泽东、罗学瓒等同学。
1918年夏,从“一师”毕业以后,毛泽东到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而李声澥则在“一师”附小教书。不久他和妻子以及一位数学教师李孝仪一起到达上海,在一家古玩商店帮工。
1919年冬天,陈独秀从北京到达上海。在陈独秀的指引下,李声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后来,他改名李中,进入湘乡籍工人很多的江南造船厂当钳工。他一面做工,一面通过同乡工友的关系,广泛地联络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积极地协助陈独秀等人筹建机器工会。
1920年8月,在陈独秀的介绍下,李中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又和李启汉、邵力子等人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另外,还协助俞秀松做青年团的工作,并在外国语学社兼职教英语。
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劳动界》,李中积极为该刊组稿、撰稿。1920年9月,他署名“海军造船所(即江南造船厂)工人李中”,在《劳动界》第七期上发表文章《一个工人的宣言》,他号召“我们少数同声同类的工人,再联络同声同类的工人,成一个大团体”,深入浅出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观点。
李中首先发起和组织了上海机器工会,在陈独秀的指导下,起草了《机器工会章程》,章程说明了工会的目的:“以公共的理想,训练德性,发展知识,促进阶级的互助观;以公共的力量,着实的方法,改良地位,提高生活,减轻痛苦,谋互相的亲睦,互相的扶助事业、研究劳动市场状况,要求顾主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设立病伤保险费,设置卫生设备;其他关于促进本会会员福利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共产主义小组领导制定的工会章程。在李中等人的艰苦努力下,1920年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在外国语学社(当时位于上海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正式举行成立大会,到会者达70多人。作为筹备处书记,李中主持了会议。他阐明发起该工会的宗旨在于“谋本会会员底利益,除本会会员底痛苦”。
上海机器工会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工会,李中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工人党员。他与陈文焕等负责工会的具体领导工作。上海机器工会有会员370人,出版刊物《机器工人》,以扩大工会的影响,为保障工人的权利作舆论宣传。在上海机器工会的影响下,上海印刷工会、纺织工会等相继成立。
1920年秋,杨树浦日本资本家开设的第一、第二、第三纱厂的工人举行罢工,要求资方增加工资。李中与共产主义小组的一些成员,向同情工人的知识界和市民开展募捐,对工人的罢工予以声援和支持,对罢工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毛泽东非常关注李中的革命活动。1920年11月26日,他在给罗学瓒的信中说道:我现在很想做工,在上海“李声澥劝我入工厂,我颇心动。李声澥以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居然一两月后,打铁的工作样样如意。由没有工钱已渐地得到每月工钱12元。他现寓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帮助陈仲甫(陈独秀)先生等组织机器工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李中在上海西区从事工人运动。后来,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他曾试图和其他工会协商组织上海各业工会的总组织,但未能成功。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共组织遭到极大的破坏,李中被捕了。经过多方营救,他获释出狱。不久,他脱离了党的组织,回到湖南。当时长沙邮政局正在招工,他被录取,成为负责分发报纸的邮工。后来,他又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曾三次写信,邀请李中去北京。但不幸的是,1951年7月9日,李中病逝于赴京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