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梓阁
毛泽东在井湾里私塾念书时的同窗好友,曾经救过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划为地主,但毛泽东却说他“是个好人”……
郭梓阁(1889—1965),又名郭承奎,他是郭伯勋的侄子,郭梓材的二哥。1906年,当毛泽东来到井湾里私塾师从郭伯勋学习时,郭梓阁和弟弟郭梓材也在蒙馆里学习。郭、毛两家是世交,毛泽东和郭梓阁弟兄两人很快成为同窗密友。他们一起接受郭先生的悉心指导,课余时间,一起玩耍。郭梓阁比毛泽东大4岁,对毛泽东特别友善。毛泽东当时住在郭家,他把毛泽东当成自己的弟弟一样,在生活上很照顾毛泽东。
后来,毛泽东到长沙上学,每逢假期,他常到井湾里去拜访郭梓阁和郭梓材兄弟俩,向他们讲述自己在长沙的见闻和感受,一起讨论一些时政问题。经济比较拮据的时候,毛泽东还向郭家借钱,每次,郭家都慷慨地资助他。
郭梓阁还曾经救过毛泽东。那是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一天,他遭到反动官兵的追捕,东躲西藏,最后跑到郭家的“福寿全”南货店,躲在房间里,情况十分危急。郭梓阁冒着极大的风险,与官兵周旋,将他们连吼带哄地撵走了。
1927年,当毛泽东回韶山经过井湾里时,他特地去找郭梓阁商量要办农会以及如何办农会的问题,他耐心地劝说郭出任农会的司务长,要郭为农会发动募捐、筹措经费。郭梓阁虽然一再谦让,表示不出任司务长一职,但他还是积极参加了有关活动,并将家里的“福寿全”货物拿出来,供农会使用,将祠堂土门取下搭上戏台,布置会场,公审并当场镇压保产党头子、大恶霸张茂卿。
大革命失败以后,韶山的农会解散了,郭梓阁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隐姓埋名,远走他乡,过着躲藏漂泊的日子,与毛泽东也从此断了联系。待风声过去后,郭梓阁回到家乡,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经营“福寿全”南货店。他善于做生意,勤俭持家,故而略有积蓄,并购置了一点田产,新中国成立后被划为地主。
1952年,毛泽东邀请早年的“过激派”老师李漱清和儿时的好友邹普勋到北京。临走之前,他们邀请郭梓阁一同去,郭因故未能成行。
在北京的日子里,毛泽东接见了李、邹两人。毛泽东依然记得郭梓阁,他问道:“井湾里的郭梓阁先生还在吗?”李漱清回答说:“还在。只是划了地主,家里搞绿了(韶山方言,家里穷了的意思)。”毛泽东听了,心里十分难过,又问道:“他为什么不一起来呢?”李漱清有一点惊讶,便反问道:“他被划为地主,成为被管制的对象,还能来吗?”毛泽东解释道:“他过去富裕,现在绿了,这也是必然的。穷富总会有变化的。”他沉思了一会儿,又接着说:“郭梓阁是个好人。”
从北京回去之后,李漱清向郭梓阁讲起这件事情,特别是“郭梓阁是个好人”这样的评论,使郭梓阁非常感动,毛主席并没有忘记自己,也没有嫌弃自己的表示。李建议他给毛泽东写一封信,但想到自己的成分,郭梓阁犹豫了起来。李漱清见状,便代他写了一封。
凑巧的是,毛泽东恰恰在自己的生日那一天——1952年12月26日收到了这封信,他很高兴。由于国事繁忙,毛泽东过了几个月才回信,还给郭梓阁寄了200元钱。信中写到:
梓阁先生台鉴:
来信收悉,情况不佳,对革命有所贡献,我很了解。兹寄上人民币二百元,以作生活弥补。望心安勿躁。此复。
毛泽东
在随后的几年里,郭梓阁贫病交加,一家人未能摆脱困境。得知情况后,毛泽东又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给郭梓阁写信予以慰问,又寄上生活费200元。这封信的内容如下:
梓阁先生:
来信收悉。遵照主席指示,兹寄上人民币二百元。请查收见复。
此致
敬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
一九五八年九月三十日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韶山,接见了故乡的许多父老乡亲。毛泽东还嘱咐当地负责的同志请乡亲们到松山赴宴叙旧,并特地点了郭梓阁的名。得知毛泽东回到韶山的消息时,郭正重病缠身,在家人的搀扶下,他挣扎着赶往韶山冲,但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了。
过了10多天,韶山公社派人送来了请柬,请郭梓阁到韶山宾馆吃饭。原来是主席临走时交代的:让韶山公社代自己请那些因病或有事情未能赴宴的乡亲们。毛泽东想得如此周到,令郭梓阁非常佩服。
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陷入困难时期,人民生活也极为困难,郭梓阁生活无着。得知这样的情况后,毛泽东又嘱托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他写信,同时寄上200元。
1965年,郭梓阁病逝,享年76岁。得知这一消息,毛泽东又从北京寄来300元人民币,作为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