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麓钟
毛泽东的堂伯父,是当时韶山毛氏家族中惟一的长沙府学秀才,毛泽东在其私塾中读过半年书。
毛麓钟(1866—1921),派名毛贻训,学名绍芳,字麓钟,号云阁,又号韶山小隐人,祖居韶山冲东茅堂。
毛麓钟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毛兰芳与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系嫡亲堂兄弟,清末做过几任县丞,在当地颇有威望。毛麓钟兄弟5人,他排行老二,自幼天资聪慧,在祖父的熏陶下潜心攻读诗书,学绩超群。26岁(1892年)考中长沙府学秀才,深受毛氏族人和乡邻称誉。
据毛宇居撰的《毛麓钟公传》记载:“毛麓钟对于各经史无不揣摩纯熟,诗赋尤极典丽,每试辄冠其首。”他年轻时曾受江南提督沈茂胜之聘为其襄办军务,后到武陵任参军何梅岭的书记。在外的经历使他看到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海战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使他愤恨不已,愤然辞职回乡,闭门隐居,自号为“韶山小隐人”。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使毛麓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由主张君主立宪的改良政治态度转为赞成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他曾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旷观宇宙竖画天地前因后果,无一可恃,而可恃者惟在我横画山川;古往今来,一无可恋,而可恋者惟在目前。目前之事维何?即美雨欧风向我神州冲激,惟有迎头赶上,才能自树立于世界之林。”他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技术,走富国强兵之路。1909年,他在韶山冲东茅塘开办了一所中西合璧式的私塾,招收当地毛姓族人中那些文化基础较好、思想较为活跃的青少年入学。
民国初年,毛麓钟对袁世凯的窃国行径异常愤慨,遂与毛宇居等一道参加蔡锷领导的云南讨袁护国军,在蔡锷所属将领何海清部下担任文书,为讨袁护国转战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后因病还乡。返乡后,他和毛简臣一道在1921年秋筹办了一所毛氏族学(就是今天的“韶山学校”的前身)。不久,因病去世。据他的儿子毛泽普回忆,毛麓钟在临终前还拉住妻子的手嘱托道:“一定要送孩子读书,丢了书本子,我死不瞑目!”
1910年初,17岁的毛泽东到毛麓钟的东茅塘私塾读书。毛麓钟教书非常认真,他认为:学生“少则工夫有余,精神足用,自然训诲周详,课程无缺;多则师之精力既疲,而工夫亦有所不及,一切皆苟且简率矣。故生徒以少为贵也。”所以,他只招收了十余名学生。这个私塾聚集了韶山冲一带最优秀的青少年,其中有毛泽东、李耿侯、毛新枚、刘伯庚等,以毛泽东的年龄最大。毛泽东当时血气方刚,十分仰慕毛麓钟的学识和为人,遂拜他为师,继续求知上进。毛麓钟自然非常喜欢少年毛泽东,乐意收他为学生。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在谈到自己的经历和外界对他的影响时说:“我曾在一位先生那里读了更多的经书,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毛泽东这里所说的那位先生,就是指他的堂伯父、塾师毛麓钟。
自毛泽东进入东茅塘私塾后,毛麓钟即感觉到这是个非同寻常的少年,才华超群,天分极高,认定其将来必定会有出息。于是,他对毛泽东青眼有加,独具匠心、苦心琢玉,向他灌输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大道理。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毛麓钟还给他点读《纲鉴类篡》、《史记》、《汉书》、《日知录》以及历代著名诗词歌赋。毛泽东日后诗词能达到较高的造诣,与他在毛麓钟门下打下的基础分不开。与此同时,毛麓钟还不断在思想方面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他向毛泽东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帮助毛泽东开阔视野,了解时局的变化。他要毛泽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社会和自然的角度去熟悉中国国情。毛泽东没有辜负毛麓钟的期望,在东茅塘私塾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思想上也受到了相当深的影响。以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利用寒暑假与同学结伴到农村去游学,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风俗,这与他在毛麓钟的私塾里所学的知识,特别是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所提倡的实地考察、遇事穷源究本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以后指挥中国革命战争几十年的实践中,毛泽东所撰写的不少文章中广泛地发挥了这些思想。
另外,毛麓钟还辅导毛泽东阅读了《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和《贞观政要》等关乎“治乱兴衰之书”。值得提及的是,在这所私塾里,毛麓钟对毛泽东的褒奖,对他立大志向、求大作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东茅塘私塾,毛泽东还读到了一些时论文章,如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那里面不少文章道理新鲜,文笔流畅。其中有时论文章、有关于国际国内的一些知识,毛泽东读了很是喜欢,更激发了他救国的宏愿。特别是他所读的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一书,那里面对列强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提出了一些富国强兵的主张,这对毛泽东后来走上反封建社会和立志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道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在东茅塘私塾读了半年书后,父亲又让他停学在家。毛麓钟仍十分关心毛泽东的成长,希望他能不断深造,成为栋梁之才。1910年,毛顺生要毛泽东去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这时,毛泽东得知湘乡有一所新式学堂,很希望去那里读书。他与母亲商量后,请了舅父、老师和表兄弟来劝说父亲。毛麓钟和其他人一起说服毛顺生,使毛泽东得以继续读书。这年秋天,毛泽东走出乡关,来到了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在这个广阔的新天地里,毛泽东如鱼得水。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对此,毛泽东长久地铭记在心。
毛麓钟1921年因病去世,毛泽东一直对他极为怀念,对其后人也十分关心。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从事农民运动,曾特地到东茅塘悼念毛麓钟。毛麓钟的儿子毛泽普小毛泽东26岁,父亲去世时只有一两岁,由母亲抚养成人。1938年他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去延安,得到毛泽东的同意。到延安后,毛泽东接见了他,并勉励他不怕吃苦,要经得起革命的考验。之后,毛泽普先后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经常受到毛泽东的教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普任职湖南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韶山地区革命委员会主任等。他时常到毛泽东家拜访,毛泽东还总是谈及毛麓钟对自己的教诲,对老师的才华十分赞赏。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宴请父老乡亲和亲朋故旧的酒席上,同他的另一位塾师毛宇居叙旧时,谈起他当年在东茅塘私塾读书的往事。他对毛宇居说:“那时我能读书,可就是不好好读,后来在家种了两年田,到了东茅塘麓钟二伯手下读书,才晓得用功了。我二伯不愧是韶山的秀才,教书育人很有办法哩!”
1967年,毛泽东到长沙巡视时,特地向湖南党政负责人黎原、华国锋等询问戈楷即毛泽普的情况,并向他们介绍说:戈楷是我的堂弟,原名叫毛泽普,比我小20多岁,但是同一辈的,他的父亲叫毛麓钟。过去我们韶山只有一个秀才,就是戈楷的父亲。这个秀才是我小时候的塾师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