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甫

李元甫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读书时的校长。在看了毛泽东入学时写的《言志》一文后,对毛泽东的才学极为赞赏,认为是一名“建国才”。

1910年秋,经过亲友们的帮助和自己的争取,毛泽东得以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临行前,他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中表达了少年毛泽东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

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是由原东山书院改建而成的一所新式学校,离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冲有50多里,是专为湘乡地主豪绅培养自己子弟的地方。毛泽东到该校求学时,李元甫先生在那里任校长。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主张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大力提倡新式教育,而对经书等则不太重视。这所学校除教经书外,还教授在当时被称之为“新学”的算术、历史、地理、物理、音乐、体操、图画等自然科学和其他新学科。

毛泽东初到东山小学,校方在了解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后,出了一道《言志》的题目对他进行考试。毛泽东凝神思考后提笔一气呵成,写就了一篇出色的文章,受到主考老师的一致称赞。但随后在是否录取毛泽东的问题上,老师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一些老师以毛泽东不是湘乡人为由不同意录取。校长李元甫看到毛泽东的作文后非常满意,对毛泽东的文笔大加赞赏,他最后拍板定案决定录取毛泽东,并称东山学堂“取了一名建国才”。随即,毛泽东交纳了1400个铜元作为5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后,被编进戊班,成了这所新式学堂的一名学生。

毛泽东刚进东山小学,作为一个外乡人,受到当地一些富家子弟的歧视,这使他感到有些郁闷。对于这段经历,毛泽东后来曾这样回忆道:“我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是地主的孩子,穿的是值钱的衣服;很少有农民能供得起他们的孩子上这样的学校。我穿得比其他人寒酸,我只有一套还算过得去的衣裤。……很多富家的同学看不起我,因为我平时总穿着破旧的衣服。我不受欢迎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是不是湘乡人很重要,而来自湘乡的哪个地方也很要紧。湘乡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上湘乡与下湘乡械斗不断,纯粹是地域观念作怪。双方互不相让。我在这场争端中采取中立,因为我是外乡人。结果三个地区的学生都歧视我,我心情很郁闷。”李元甫得知毛泽东的上述遭遇后,在一次学生大会上对毛泽东的才学进行了高度评价,使学生们了解了毛泽东的人品和学识,从而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毛泽东充分利用东山学堂的有利条件充实自己,他的各科成绩在全校学生中相当突出,特别是国文成绩更是出类拔萃。他的作文《言志》、《宋襄公论》、《救国图存论》等,都被老师赞扬为“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的好文章,并批示给全班同学传阅。当时,毛泽东在所有学习科目中,特别喜欢国文、历史、地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他一方面为祖国有辽阔的疆域和悠久的历史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为中国的积贫积弱而痛心疾首。所有这些,都成为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发愤读书的动力。

东山学堂有一个藏书楼,里面有许多中外书刊,毛泽东常到这里借阅。另外,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在这时也送给他一本《新民丛报》和另一本介绍康有为领导变法维新的书,这是毛泽东最早接触到《新民丛报》和康梁的变法主张。毛泽东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推崇,把他们的许多文章背诵下来,并时常写出心得和批语。通过这些批语,不难看出毛泽东在当时对康梁君主立宪的主张是赞同的。比如,在阅读梁启超《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时,毛泽东曾写下这样一段批语:“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他点批过的《新民丛报》原件现保存在韶山纪念馆,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毛泽东发表政见的最早手迹。

毛泽东在当时不仅对康梁的维新思想大为赞同,而且对他们的文风也推崇备至,他开始仿效康梁体写作文章,但这也给他带来了麻烦。当时东山学堂一些保守的教员认为,康梁的书是“为洋鬼子说话的”,应禁止学生阅读,对毛泽东的“康梁体”作文进行贬斥,只评给20分。毛泽东的国文老师谭咏春、贺岚岗则对毛泽东的文章大加赞赏,并向李元甫建议在课堂上讲授康梁的文章。李元甫对此极力支持,他还当众表扬毛泽东的文章是深得梁文笔意,要同学们向他学习。由于服膺梁启超的学问文章,毛泽东给自己取了个别名“子任”。

在李元甫等老师的关怀下,毛泽东虽然只在东山学堂读了半年书,但是却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1911年春,毛泽东离开了东山学堂,经李元甫的引荐,到湘乡驻省中学学习。后来,李元甫也辞去了东山学堂校长职务,到湘乡驻省中学任学监,这使毛泽东能够继续得到他的关心和爱护。

毛泽东一直对东山学堂有着特殊的感情。1955年,他曾特意邀请东山学堂的同班同学、自己的老师谭咏春的儿子谭世瑛到北京做客。在谈到自己在东山学堂的读书经历时,他对谭世瑛说:“李元甫先生,贺岚岗先生,还有你父亲,都是热心的教育家,他们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在当时,他们能够这样关心一个学生,真是不容易呢!”

1958年夏,应东山小学党支部的请求,毛泽东为该校题写了横竖两种式样的校名,并在9月10日给该校写了一封回信,他说:“你们的大字报早已收到,甚谢。现遵嘱写了校名二纸,请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