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岱钟

毛岱钟

他是毛泽东的堂叔,也是毛泽东法学知识的最初启蒙者。他曾积极协助毛泽东从事农民运动,还曾协助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

毛岱钟(1890—1937),湖南省湘潭县韶山人,论辈分是毛泽东的堂叔。毛岱钟5岁发蒙,12岁考入湘潭高等小学堂,15岁进长沙法政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岁从法政学堂毕业。

毕业时,毛岱钟正值青年,思想比较激进,对封建末代王朝那种法度紊乱、官场腐败的社会丑恶现象颇为不满,因此很不得志,甚至连工作也没找到,不得不回到家乡韶山乌龟井。当时毛岱钟的父亲毛简臣在家开办了一所私塾,见毛岱钟在家无所事事,就让他暂时到私塾和自己一同教书。

毛岱钟毕竟是一位具有新型观念的知识分子,他思想活跃,一改旧时私塾死读古书的传统格局,利用自己的所学和专长,在私塾讲解大清帝国的法律条例,传授衙门诉讼的诀窍。他的这一举动,在闭塞落后、不知“王法”为何物的韶山冲自然是一件新奇的事。当地民众对此有不同的议论,也有不少人将子弟送到这里来学习法律知识,指望将来能凭借精通律例谋得一官半职,或者至少可以学一点法律知识,以备将来打官司时可以派上用场。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学生。当然,这是他1909年秋复学后的事情。

关于毛泽东师从“法科生”毛岱钟一事,《毛泽东年谱》有如下记载:“(1909年)秋,复学,在韶山乌龟井私塾就读,塾师毛岱钟(以讼笔著称于韶山一带)。”毛泽东在这里接受了半年的法学启蒙教育。

此前,毛泽东已经停学在家两年,他一边务农,一边自学。一个偶然的事件,给了他复学的机会。就在1909年这一年,为了一块柴山,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和别人打了一场官司,由于不懂法律,结果有理说不清,输了官司赔了钱,眼看着柴山被别人得去,这使毛顺生十分窝火。这件事情成就了毛泽东重新上学的契机。毛顺生知道堂叔毛简臣的儿子毛岱钟学过法律,于是便决定送毛泽东到乌龟井毛简臣的私塾求学。关于这段经历,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动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后,我从家里跑了。我到一个失业的法科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出自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段回忆与当时的事实有些出入,原因可能是由于时间太长,毛泽东记忆有误,或者是斯诺为了渲染少年毛泽东的反抗精神所致。

正当毛泽东在乌龟井私塾专心致志地学习“王法”的时候,在他身边发生了两件触目惊心的事件,使他钻研法律的兴趣荡然无存。一件事是1909年前后发生在湘中湘南城乡的“抗租平粜”和“吃大户”风潮。另一件事是韶山发生的秘密会社哥老会成员彭石匠被逼造反的事件。这两件事,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他后来回忆道:“这些接连发生的事情,在我那早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头脑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这些事情使毛泽东对毛岱钟在课堂上所讲的象征着“公平”和“正义”的法律,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他认为所谓的“王法”,是专门向着地主、豪绅、官府和皇帝老子的,他们可以用它作屠刀,任意宰杀无辜百姓。这样不公平的王法,学它又有何益?于是,毛泽东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1910年春,毛泽东离开乌龟井私塾,转学到东茅塘毛麓钟门下。但在乌龟井私塾的这段读书经历,在毛泽东的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以致在数十年后,他还提到这位“法科生”老师。

1925年2月,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回到韶山,一面养病,一面开展农民运动。在这期间,毛泽东曾专程去乌龟井看望毛岱钟和其父毛简臣先生。就在这一年,毛简臣不幸患病。因久治不愈,家里人无计可施,决定让毛岱钟的儿子毛泽敷与肖姓女子马上成亲,以“冲喜”的方法治病。毛岱钟的家人还请了毛泽东夫妇去帮着办喜事。毛泽东与杨开慧一同赶到乌龟井,送了贺礼,并热热闹闹地为毛泽敷举办了婚礼。但在这之后不久,毛简臣还是病故了。毛泽东闻讯十分悲痛,即刻赶去吊唁,并为毛简臣料理后事。

此后,毛岱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毛泽东发动的农民运动,积极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建立秘密农协和反帝爱国组织“雪耻会”,开展平粜阻禁等斗争。同年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到达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邀请毛岱钟和另一位老师李漱清一道到广州,在宣传部图书室工作,协助自己主编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政治周报》。后来,毛岱钟还在国民政府任监察委员会专员,直到1937年病逝。

毛岱钟一生清白,学识人品都令人敬佩。烈士毛泽覃的妻弟周颂年曾撰文纪念毛岱钟,刊载于《韶山毛氏四修族谱》:

裕申韩学,为名律师。

盈庭辩论,剥茧抽丝。

争回公益,传诵于兹。

古滇游幕,铁笔一枝。

青萍结绿,到处见知。

旋官岭表,监察职司。

发抒政见,适所措施。

春花秋月,想望丰姿。

故人何处,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