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藻贞
毛泽东早年在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同学,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数学家。英年早逝,毛泽东深感悲痛……
汤藻贞(1898—1951),湖南省湘潭县韶山杨林人,少年时代与毛泽东同在东山小学堂同窗共读,交谊甚厚。
1915年,汤藻贞考入北京高等师范数理部,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后来并入北师大)。1923年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以及莱比锡大学攻读数学。1926年回国,先后在武昌大学、上海劳动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任教。抗日战争时期,他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和广西大学,还在广西大学兼任过一段时间的教务长。抗战胜利后,任安徽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48年,回北师大任教并兼教务长,一度代理校长。北平解放后,他担任北师大校务委员会委员。
1949年5月,汤藻贞曾给毛泽东写信,叙说他与毛泽东早年同窗共读的情谊,简单介绍了与毛泽东分别后,自己几十年的经历,并对毛泽东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毛泽东接信后,当即打电话向汤藻贞问好,表示要抽空去拜望汤藻贞和在京的昔日老相识。
不久,毛泽东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来到北京和平门北师大宿舍,看望昔日的师友们。北师大文学院院长黎锦熙、地理系主任黄国璋以及数学系主任傅仲荪等人闻讯后,急忙从家中赶来迎接。曾经熟悉的师友们久别重逢,格外亲切,彼此都难以抑制心头的喜悦。汤藻贞面容清瘦,毛泽东一见,便迅速地迎上前去,微笑着关切地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老同学,真的是多年不见了!你好吗?”汤藻贞急忙让家人弄点湖南特产招待主席。毛泽东连忙摇头说:“不能麻烦你们,今天我请客!”他让工作人员叫来两桌酒席招待大家。一时之间,主欢客悦,边吃边谈。尽管分别了几十年,但是他们好像又回到了过去的峥嵘岁月,回到了可爱的故乡。
这次聚会之后,两人又各自忙碌起来,毛泽东致力于国事,日理万机。而汤藻贞亦潜心于数学的教学和科研,颇有建树,翻译了《绝对微分学》,著有《新几何学》、《群论对量力学的应用》等著作,并主持九三学社北京分社的工作。他们时常互相问候,偶尔也书信往来。
1951年夏,汤藻贞到西南地区参加土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长期伏案,致力于繁重的数学科研,过度的操劳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9月,他回到北京后即患了急性胰腺炎,从此卧床不起。在他住院期间,毛泽东曾派秘书田家英专程前往医院探望,盼其早日康复。但不幸的是,1951年10月4日,汤藻贞因病逝世,年仅54岁。
对于老友的早逝,毛泽东感叹万分地说:“他死得太早了啊!这是我们国家科学界的一大损失。”10月23日,毛泽东还给时任北师大数学系主任的傅仲荪写信,告之“汤先生追悼会需表示吊唁”,信中表达了他的哀悼、惋惜和怀念之情。
汤藻贞逝世后,遗有三女二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8个月。汤的妻子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而汤的薪水又被停发,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于是,他的妻子便给毛泽东写信,请求将5个孩子免费入托入学,并给本人安排工作。毛泽东读信后,心情沉重,他用铅笔在信上画了很多横杠,然后把信批给田家英,要田家英到北师大去看望汤的遗孀,并和北师大有关方面协商解决。田家英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立即到北师大看望汤藻贞遗留下的孤儿寡母,并询问了其经济来源和生活状况,还向校方负责人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不久,汤的遗孀和5个孩子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