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
毛泽东在北大参加新闻学研究会时认识的老师,毛泽东直到晚年还提及他对自己的帮助。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等,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邵飘萍是浙江金华市东阳县大炼乡紫溪村人。少时就以早慧名闻乡里,12岁即考中秀才。他于1902年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1905年从该校毕业后到金华中学任教,同时被聘为上海《申报》特约通讯员。
1911年,邵飘萍和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报人杭辛斋在杭州合作办报,任《汉民日报》主编。1914年报馆被封后,他到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政法大学,并在东京发起创办了东京通讯社,为京津沪汉各报提供东京通讯。1915年底,他从东京返回上海,应邀担任《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等报的主笔、特约记者。1916年至1918年,他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负责撰写“北平特别通讯”。1916年他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还一度兼任《甲寅》日刊的主编。1918年10月5日,他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
1919年8月,《京报》被皖系军阀查封,邵飘萍再次东渡日本,被聘为大阪《朝日新闻》社的顾问。在日本期间,他精心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撰写了《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这在当时是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之一。
1920年,皖系军阀政府倒台后,邵飘萍又回国并恢复《京报》,继续任该报社长。在此期间,他还被聘为北京大学报学系和法政大学的教授,主要讲授新闻学课程,编写了《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还担任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1925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24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当月26日被枪杀于天桥东刑场。
毛泽东与邵飘萍的交往始于1918年。当年秋天,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到了北京。经杨昌济介绍,他在李大钊负责的北大图书馆谋得一份管理员的工作。在工作之余,他还参加了北大的一些社团,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就是其中之一。该会是在邵飘萍的倡议下于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1919年2月19日,该会举行改组大会,毛泽东等24位会员与会听取了蔡元培的演讲,并选举他为会长。该研究会每周举行两次活动,由导师讲授新闻学课程,文科教授徐宝璜为主任导师,他主要讲授新闻学原理。1919年10月16日,新闻研究会举行第一次研究期满仪式,蔡元培为毛泽东等32位获得听讲半年证书的会员颁发了证书。蔡元培高度赞扬第一期新闻研究会的圆满成功:“本校之有新闻学研究,于中国实为第一次,故今兹结束,是可谓中国新闻学研究之第一次结束。”
邵飘萍为新闻学研究会的兼任导师,他主要为毛泽东等会员讲授有关办报的业务知识。邵飘萍反对报纸“有闻必录”,主张“以真实为骨干”,主张记者应熟练地掌握各项采访技巧,但同时也强调记者要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职业道德和战斗精神。他在编辑室内书写了“铁肩辣手”几个字,以此为座右铭。由邵飘萍编写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之一。他以自己多年办报和当记者的经验,帮助研究会的《新闻周刊》把一周以内的国内外重要新闻做系统的记载,并加以评论。
毛泽东这次在北京虽然只居留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参加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这段经历,对他以后创办《湘江评论》有相当的帮助,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对邵飘萍的印象也很深,1936年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他曾谈及邵飘萍对自己的帮助:“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1974年,晚年的毛泽东在一次与外国友人的交谈中,再次提到邵飘萍和徐宝璜两人,认为他们当时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讲的课,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毛泽东对邵飘萍家属的生活问题也极为关心。邵飘萍死后,其家属生活比较艰苦。1949年4月21日,北京市民政局将一份《关于邵飘萍烈士家属生活安置等事宜》的报告呈交毛泽东。毛泽东阅后,当即在报告上亲笔批示:照办。此后,邵飘萍家属的生活安置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