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钊

周世钊

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求学时的同班同学,还是毛泽东诗词唱和的密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周世钊(1896—1976),又名敦元、东园,湖南宁乡人。新民学会会员。早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新中国成立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中学、师范学校教员、代理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省教育厅厅长、湖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民盟湖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人大常委。1976年4月在长沙逝世,终年80岁。

1912年,毛泽东与周世钊同时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并被分在同一个班,成为同班同学。后来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周世钊也随着学校的合并,于1914年春天转入“一师”学习。他们在“一师”被编入预科三班,读了半年预科。至1914年秋,又一同被编入湖南第一师范本科第八班。至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时,他们同学的时间长达5年半,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他们学习期间,受辛亥革命的影响,湖南第一师范实行民主教育,学校里有一种革命的朝气。一些有进步倾向的教师经常勉励学生立志读书、救国救民。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怀抱革新社会、改造中国的远大志向的年轻人。毛泽东和周世钊利用在“一师”的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积极锻炼身体,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途径。

他们常在一起谈论人生的志向问题和“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他们约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问题,不谈家庭琐事。“一师”在长沙城南,靠近湘江。有时,晚饭后,毛泽东与周世钊等同学迎着天际灿烂的晚霞,望着江面上的帆影,在江边散步聊天。从锻炼身体到治学方法,从立志求学到参加社会活动,话题十分广泛。周世钊后来回忆说:毛泽东“平时不喜欢谈闲话和开玩笑,这时也打开了话匣,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谈得最多的是历史人物、世界形势和读书心得。有时引起热烈的争辩,甚至接连几天的散步时间都集中争辩同样一个问题。他认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提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谈学习的时候,他们谈论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的内容,读书的感想。周世钊酷爱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一次,与毛泽东谈起唐诗,不想,毛泽东从唐诗谈到宋词,进而谈到汉魏六朝的诗词及《诗经》、《楚辞》,无所不晓。从那时起,周世钊才知道毛泽东的学习兴趣极为广泛。毛泽东从文学、史学、哲学到政治、经济方面的书,都广为搜罗阅读;唐宋诸家的诗词、散文名篇,及《史记》、《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中的精彩篇章,都能背诵,这使周世钊很是佩服。毛泽东在班上写文章,议论纵横,气势磅礴,很有文采,而且作文课上总是挥笔疾书,一气呵成,当堂交卷,这些也都为周世钊所仿效。

1917年,“一师”举办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这是“一师”根据学校规章而开展的一项群众性活动,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学业和品行,促使向上,培养人才。选举范围分德(敦品、自治、好学、克俭、俭朴、服务等)、智(文学、科学、美德、职业、言语等)、体(胆识、体操、卫生、竞技等)3部分。具体选法,每人投票3张,每票限举一人,并要将被选人的选语事实详注票内。当时全校11个班、400余人(另外一种说法是12个班、575人),在当选的34人当中,毛泽东以49票为第一名,周世钊获47票为第二名。超过40票的,只有他们两人。这次群众性的鉴定,使他们成为全校师生所公认的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1917年,“一师”学友会改选,毛泽东被大家推为学友会总务(即学生会主席),兼教育研究部部长。而周世钊因在文学和诗词方面颇有造诣,被选为学友会的文学部部长。他们在工作中互相配合,表现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出色的组织才能。

1918年,毛泽东和周世钊从“一师”毕业了。5年半的同窗生涯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时,两人互相勉励,互相祝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周世钊毕业后,在王季范的帮助下,到长沙修业小学当国文教师。毛泽东则到北京、上海等地筹备留法勤工俭学。虽然相隔甚远,但他们常有书信往来,谈论各自的人生和计划。

1918年4月17日,由毛泽东和蔡和森倡导组建的新民学会成立了,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社团之一,参加者大多是长沙各学校、主要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以“改良中国与世界”为学会宗旨。周世钊也是新民学会的会员。

1919年4月6日,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并从此住在周世钊处。在周世钊的引荐下,当上了修业小学高小部的历史教员。毛泽东利用教员的社会职业,广泛接触教育界人士。并和周世钊一起,经常约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到楚怡小学何叔衡那里开会。

当时湖南的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毛泽东和周世钊认为创办刊物可以扩大革命宣传,推动运动前进。1919年7月14日,由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正式出版了。周世钊后来回忆说:《湘江平论》的文章,大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刊物要出版的前几天,预约的稿子常不能收齐,只好自己动手赶写。他日间事多,找他来谈问题的人也此来彼去,写稿就常在夜间。他不避暑气的熏蒸,不顾蚊子的叮咬,挥汗疾书,夜深还不得休息。文章写好后,他又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刊物印出后,他有时还自己到街上叫卖。

那时,他们的生活相当清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和他们对理想的追求。1959年,周世钊重游修业小学时,感慨万千,遂赋诗一首《浪淘沙·访修业学校》:

爱雨喜重游,重上东楼。卅年前事到心头。五四风云筹策地,胜迹长留。

破碎以金瓯,烟瘴谁收?独将大论正沉浮。要挽湘江千丈水,涤荡神州。

1920年,周世钊到通俗报馆任编辑,毛泽东仍在第一师范附小任事。因为同是新民学会会员,所以他们仍常碰面。

1927年,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周世钊则继续从事教学生涯。一别23年,从此两人天各一方。

新中国成立后,两位老同学经常以诗词唱和。1950年9月,周世钊接到毛泽东的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9月28日正是中秋节,即将启程北上的周世钊,激动得难以人眠,遂作诗一首:

露重香浓桂正花,中秋奉命发长沙。歌盈江市人难静,梦醒湖乡月欲斜。

三十年前亲矩范,数千里外向京华。余生垂老逢喜庆,喜见车书共一家。

后来车经许昌,看到新中国成立一年来的变化,周世钊联想到当年曹操在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未能得逞,却凭借许昌的优越条件,北并幽冀,南抗孙刘,扩展了自己势力的典故,于是作《五律·过许昌》:

野史闻曹操,秋风过许昌。荒城临旷野,断碣卧斜阳。

满市烟相溢,连畦豆叶长,人民新世纪,谁识邺中王。

后来,周世钊将这些诗赠给了毛泽东。

1955年,周世钊出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这年6月,毛泽东到长沙视察,周世钊陪同一起游览了长沙的岳麓山、云麓宫、望湘亭。后来,周世钊在给毛泽东的信中附了若干首诗,其中有一首诗为《七律·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以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诗中以无限的深情讴歌了毛泽东重回故乡和故乡解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毛泽东读了此诗后,作了一首《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鱼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他于10月4日附一信,将这首诗一起寄给周世钊。信中说:“读大作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正。”周世钊读到毛泽东的信后,极为激动。他为毛泽东的诗才所倾倒,更为毛泽东多年一直以普通朋友的身份与他书信往来、酬唱附和的深情厚谊而感动。

1956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游泳》。12月5日,他将此词抄赠周世钊,信中说:

两次惠书均已收到。情意拳拳,极为高兴。告知我省情形,大为有益。校牌仍未写,因提不起这个心情,但却时常在念,总有一天要交账的。时常记得秋风过许昌之句,无以为答。今年游长江,添了一首水调歌头,录陈审正。

1958年7月,周世钊当选为湖南省副省长,他心情极为复杂,担心不能胜任。10月份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回信鼓励他:“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兼的。”

1961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的生日之际,周世钊写信祝贺。毛泽东于这天回信说:

惠书收到,迟复为歉。很赞成你的意见,你努力奋斗吧。我甚好,无病,堪以告慰。(‘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飞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信中再次表达了他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

“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周世钊茫然不解。1967年,红卫兵抄了他的家,周世钊到北京面见毛泽东,毛泽东表示要赔偿周世钊被抄的书,还安慰他说:

你不要心存芥蒂,湖南的事,你还是要管的,当说则说,可管则管,至少是教育方面的事,你要管,不必负气。

1972年,周世钊不顾个人安危,再次给毛泽东写信,就落实老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青年教育培养以及社会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坦陈自己的观点。

1976年,周世钊和毛泽东相继去世,但他们维系63年的友谊却广为传诵,永存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