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同学和挚友,新民学会的重要成员。为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的得力助手。
陈昌(1894—1930),又名章甫,出生于广西梧州。他家境贫寒,1902年随父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浏阳西乡的土桥炭坡,并在堂叔祖私设的蒙馆里念书。1908年开始,又设法就读于附近的金江高小。191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5年秋毕业后曾任“一师”附小、周南女校教员。1918年4月加入新民学会,任演讲部主任。
陈昌是浏西文化书社创办人之一。1920年参加毛泽东在长沙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5年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1927年初出任国民党水口山铅锌矿工会主任。1929年由上海去湘西工作时,途经澧县被捕。1930年2月在长沙牺牲,时年35岁。
16岁时,陈昌从金江高小毕业后,因家贫,付不起昂贵的学费,只好在家劳动。他曾做过一首题为《村姑》的诗,寄托自己郁闷的心情,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该诗的最后几句写到:
借问村姑姐,曾否学吟诗?敛眉娇带怒,长叹一唏嘘;
我乃贫家女,无钱怎读书?何日均贫富,不富终为愚。
17岁时,陈昌考入了不收膳费的“一师”。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刻苦,自强不息,认真听讲,详细地做着笔记,星期天也不休息,贪婪地阅读着他所钟爱的历史、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深得老师杨昌济先生的厚爱。在《进化斋日记》中,杨昌济写到:“阅熊、肖、陈三生笔记,均有长进。章甫多记读书讲论所得,子升多记思虑所得,章甫多记行事所得,一重博学,一重深思,一重力行。”
1913年春,毛泽东也入“一师”读书,他那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刻苦好学的发愤精神、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很快成为陈昌处处效法的榜样。他们很快结成志同道合的挚友,过从甚密。毛泽东所发起的一切活动,陈昌总是积极参加。他们一起到湘江或者南湖港去游泳,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中搏击;一起去爬山、野营;一起去搞社会调查,做长途行军,广泛地接触社会。他们还常到杨昌济先生的家中,聆听老师的讲学,或讨论治学、做人的方法,或谈论天下大事。陈昌常对人说:“赴义恐后,见利莫先”,“为人要以事为目的,不要以钱为目的”。在杨昌济的指导下,毛泽东、陈昌等组织了一个哲学小组,专门研究《新青年》中所提出的新思想、新问题。
在朝夕相处的大量实际活动中,陈昌加深了对毛泽东的了解,他无限向往毛泽东“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系心头”的伟大胸怀,被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抱负所深深鼓舞,从毛泽东“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凌云壮志中吸取到了无尽的勇气。当时在“一师”担任历史教师的黎锦熙先生在日记中写道:“在泽东处观其日记,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大可造,宜示之以方也。”这样的评语足可见两人的相似之处。而且,陈昌口才雄辩,擅长演讲,被同学誉为“雄辩部长”。他常常在清晨或者傍晚独自一人跑到猴子石旁,面对滔滔湘江,慷慨陈词。
经过5年的学习,1915年,陈昌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了。他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毛泽东等亲密的朋友,于1916年来到长沙边陲的五美高小任地理教师,但继续保持着和毛泽东的密切联系。1916年5月,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读书之要,在体察仁心,留意军国,所谓居水边林下,志不忘世道民生。”和毛泽东一样,毕业后的陈昌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随时准备着献身革命和报效祖国。他说:“非强有力之精神手腕者,不足以当今日之书生,故读书之序,体育先焉。弟日夜奋空拳,摩挲武器,良以百重强敌有待武力之驱除。虽属九牛一毛,敢荒匹夫之责?”
看着支离破碎的河山,想起受人凌辱的祖国,他心情难以平静,挥笔写下一首七绝《教地理有感》:
唯有强权足自豪,兴邦雪耻属吾曹;
逞戈直渡朝鲜峡,爱国头颅等弁毛。
1917年,陈昌回到长沙,在“一师”附小任教。同年冬,新民学会开始酝酿,至1918年正式成立,陈昌是新民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在新民学会的成立大会上,毛泽东被选为总干事,陈昌等5人当选为评议会的干事。陈昌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协助毛泽东搞好学会工作。一年前,当毛泽东用“二十八划生”的名义发出“征友启事”时,联系人便是陈昌,“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这份征友启事油印出来,函寄到长沙所有的中学和专门学校,并在信封上批着“请张贴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以求引起人的注意。当时湖南第一女子师范的马校长曾怀疑征友者以此为借口,找女学生谈恋爱,特意来打听一个究竟。陈昌解释道:“二十八划生”是毛泽东的笔名,毛泽东是一个品学兼优、胸怀大志的有志青年,发出求友启事完全是为了与那些不怕艰苦、能为国牺牲的志士建立联系,结成革命团体,为改造中国和世界而共同奋斗。这样,老校长的疑虑才得以消除。
1920年1月1日至3日,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新年大会,讨论学会宗旨问题,毛泽东、陈昌都赞成留法会员提出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他们都坚决主张走俄国道路,采取暴力革命的方法。在以新民学会会员为主体的湖南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有不少是陈昌积极发动的浏阳贫苦青年。
1920年8月,中共在湖南进行革命活动的开路先锋——文化书社在长沙成立了。为了在全省普及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派陈昌于11月10日建立了浏西文化分社。陈昌推销总社发行的各种进步书籍,自己刻印进步书刊上的好文章,从而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宣传。
1921年春,在毛泽东的建议下,陈昌等人回到浏阳,并以金江高小为据点,继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进行教育改革。
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过程中,陈昌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后来他还担任过自修大学的教师。自修大学被查封后,党又创办了湘江学校,陈昌积极参与了筹建工作。毛泽东被公推为名誉校董,陈昌等11人被推为校董。
1926年8月,担任湖南省委常委的陈昌,受党的派遣,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水口山开展工人运动,以迎接北伐的到来。陈昌到达水口山后,深入工人中间,第一步争取结社的自由,第二步筹建工会组织,第三步改善工人生活,第四步整理生产及教育训练等。终于,工人们起来了,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积极斗争。
1926年10月11日,中共派何叔衡到水口山,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大力开展农民运动的指示。12月,到长沙参加全省工农第一次代表大会的4位代表,又带回了毛泽东的新指示:党的工作必须推广到其他地方,使水口山市党部为附近工农运动的中枢,并号召全矿党员深入农村,联合农民,广泛开展农民运动。在这样的指示下,陈昌身体力行,被工人们称赞为“有胆识”、“有远见”、“有智谋”的特派员。
大革命失败后,陈昌回到浏阳,以教书的公开身份做掩护,开展地下工作。不久,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1929年冬天,党决定派陈昌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赴湘西,与贺龙一道开辟革命根据地,扩大党的革命武装。陈昌带着党的指示,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上了征途。但行至澧县时,他被捕了。1930年2月22日就义于长沙,年仅35岁。
毛泽东得知陈昌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新中国成立后,在同宋任穷谈话时,毛泽东高度评价陈昌是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对陈昌的家属的生活,毛泽东也一直都很关照。陈昌的女儿曾写信给毛泽东,毛泽东在百忙之中回信,勉励她要追求进步,照顾好母亲,并汇去300元钱,作为生活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