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条 受造的无形式的质料在时间上是否先于它的成形?
现在我们着手讨论第1条。
异议:无形式的质料(informitas materiae)在时间上似乎先于它的成形(formationem)。
理据1:因为按照《圣经》的另一个译本,《创世记》第1章第2节中所说的是:“地是空虚混沌(inanis et vacua),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是未加组合的(invisibilis et incomposita)”;一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12卷第12章中所说,这些也被理解成“无形式的质料(informitas materiae)”。由此可见,质料在其接受其形式前一直是无形式的。
理据2:再者,自然在其工作中是模仿上帝的工作的,正如第二因模仿第一因一样。但是,在自然的工作中,无形式在时间上是先于形式的。所以,在上帝的工作中情况亦复如此。
理据3:还有,质料高于偶性,因为质料乃实体的一部分。但是,上帝能够使偶性在没有主体的情况下存在,就像祭坛上的祭品一样。所以,他也能够使质料没有形式而存在。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不完满的结果说明了活动主体的不完满性。但是,上帝是一个绝对完满的活动主体。所以,《申命记》第32章第4节在谈到上帝时说道:“上帝的作为完全。”所以,他所创造的作品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没有形式的。
而且,有形受造物的形成是藉区分工作实现出来的。但是,混杂(confusio)是同区分相对立的,正如无形式是同形式相对立的一样。所以,如果无形式在时间上先于质料的成形,那就会得出结论说:开初,为古人称作混沌(Chaos)的混杂,[1]是存在于物质事物的创造之中的。
我的回答是:在这一点上,圣人们(Sanctorum)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12卷第12章中认为无形式的质料在时间上并不先于它的成形,而只是在起源上或在自然秩序上才是如此。反之,另外一些人,如巴西尔,安布罗斯和金口约翰,则认为无形式的质料在时间上是先于它的成形的。而且,虽然这些意见似乎矛盾,但是,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差别却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奥古斯丁是在区别于别人的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无形式的质料”这个术语的。
在奥古斯丁的意义上,“无形式的质料”意指的是所有形式的匮乏,而且,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这个术语的话,那我们就不能够说无形式的质料是时间上在先的,无论对于它的成形还是对于它的区分都是如此。就形成来说,这个论证是很清楚的,因为如果无形式的质料在持续时间方面是在先的话,那它就已经处于现实之中了。因为既然创造的目的是现实的存在,而现实的东西其本身即为一个形式,则这也就为持续时间所蕴涵了。因此,说质料在先但却没有形式,也就是在说存在于现实之中却没有现实。这在概念上是相矛盾的。我们也不能够说它具有某种区别它的公共形式,而各种不同的形式是后来随着产生出来的。因为这将会支持古代自然哲学家的意见。这些人曾主张:原初质料(materia prima)是某种现实的物体,如火、气、水或一些中间形态的实体。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生成只不过是一种变化而已”。[2]因为既然在先的形式提供了现实的实体的存在,并且使某个特殊的事物存在,从而,随后出现的形式所造成的就不会单纯地只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而会是“这个”现实的存在。这是偶性形式所特有的结果。因此,随后出现的形式就会只是一些偶性,所造成的就不会是产生,而只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认为原初质料被造出来并不是全然无形式的,也不是存在于任何公共形式之下,而是存在于不同的形式之下的。所以,如果无形式的质料被认为相关的是其本身是无形式的原初质料的状态的话,这种无形式在时间上便不会先于它的成形或区分,而是如奥古斯丁所说,只是在起源和本性方面是如此。这和潜能先于现实,部分先于整体是一样的。但是,其他一些宗教著作家并不是把无形式理解为排除所有形式的,而是理解为对物质创造中现在显而易见的美丽和美观的缺乏。因此,他们说:无形式的质料在时间持续方面是先于它的形式的。所以,当关注这一点的时候,奥古斯丁看来在一些方面同他们是一致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则是不一致的。我们在后面将对此作出说明(问题69第1条;问题74第2条)。
就从《创世记》文本中可以获得的而言,有三种美在物质受造物中是缺乏的。由于这个理由,它们便被说成是没有形式的。因为光的美对于我们称之为诸天的整个透明的形体来说是缺乏的,所以,经文上说“渊面黑暗”。大地以两种方式缺乏美:首先缺乏的是当它的水的帷幕被拉开的时候所获得的那种美,所以,我们读到“大地混沌空虚,或看不见”,因为水覆盖着它,遮蔽着它,使人看不到。其次缺乏的是由芳草和植物装饰而获得的那种美,由于这个理由,它被称作“空虚”,或者按照另一个读本,被称作“无定形”,也就是说,是未被装饰的。这样,在提到两种受造的自然景象,即天与地之后,天的无形式性便被以“渊面黑暗”这样的措辞表达了出来,因为气是囊括在天空下面的;而地的无形式性便被说成“大地混沌空虚”。
答异议理据1:对这段话中的“地”这个词的意义,奥古斯丁和别的作家做了不同的理解。奥古斯丁认为:在这段话中,所谓“地”和“水”,所表示的也就是原初质料本身。因为摩西不可能使这种质料的观念对一个未开化的民族成为可理解的,除非藉同非常熟悉的对象的类比。因此,他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来言说它,不仅称它为水,也不仅称它为地,以免他们认为它真的就是水或地。同时,就此范围说来,就其可以具有形式而言,它有了同地的一种类比,而就其能够适应各种形式而言,它又有了同水的一种类比。因此,在这方面,地被说成是“空虚混沌”,或“看不见的和无形状的”,但质料却是藉形式才认识得到的。因此,就其本身来说,它是被称作“看不见的”或“空虚的”,它的潜在则需要由形式来成全;柏拉图因此就把质料说成是“场所或空地(esse locum)”。[3]但是,其他一些圣人(Sancti)则把地理解为“土”这个元素,而且,我们已经说过,在这个意义上,按照他们的观点,地也可以是没有形式的。
答异议理据2:自然是从潜在的存在物产生出现实的结果的。因此,在自然的运作中,潜在必定在时间上先于现实,无形式也必定在时间上先于成形。但是,上帝是从无中产生出现实的存在的,所以,由于他的力量的伟大,便能够在一瞬间产生出完满的事物。
答异议理据3:偶性,既然是一种形式,也就是一种现实,但是,质料却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存在。因此,质料之处于现实状态之下而没有形式要比偶性没有主体而存在更为矛盾。
在从相反的意义上答复第一个论证时,我们说:如果按照一些宗教作家的观点,无形式性之在时间上先于物质的成形(formationem materiae),这并不是由上帝方面能力的缺乏引起的,而是由上帝的智慧以及藉从不完满性向完满性的发展在受造物的安排中保持合适的秩序的设计引起的。
在答复第二个理据时,我们说:一些古代自然哲学家主张一种缺乏区分的“混杂”。阿那克萨哥拉是个例外,他教导说:只有理智是截然不同的和没有混杂的。但是,在区分工作之前,《圣经》列举了若干种区别:首先是天地的区别,在这种区别中,甚至物质的区别也表达出来了,对此,我们到后面将加以说明(问题66第3条;问题68第1条)。这种区别由“起初上帝创造天地”这句话表达了出来。提到的第二种区别是各种元素的形式方面的区别,因为“地”和“水”这两种元素都起了名字。“气”和“火”之所以没有被点名提到,乃是由于这些东西的物质本性对于作为摩西讲话对象的那个原始民族来说不像土和水那样明显。然而,柏拉图却以“造物主的灵(spiritus Domini)”这些措辞来表示气,因为“灵”是气的另一个名称,并且认为“天”这个词所意指的就是火,因为如奥古斯丁所提到的,柏拉图认为天是由火组成的。[4]但是,拉比摩西,虽然在别的方面与柏拉图相一致,但是却说火是由“黑暗”这个词所表示的,因为,他说,火在它自己的范围内是不发光的。[5]然而,我们前面的说法似乎更合理些。因为《圣经》中“上帝的灵”这个措辞通常意指的是圣灵,而圣灵之被说成是“在水面上运行”,实际上,不是就物体的形状而言的,而是就其像工匠的意志可以说是运行在他打算赋予其形式的材料上的意义上而言的。第三种区别是位置的区别。因为地被说成是在使它成为不可见的水的下面的,而气作为黑暗的主体,却被以“渊面黑暗”这个措辞描述成是处于水的上面的。至于其余的区别,我们将在后面予以说明(问题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