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条 如所记录的,说把水聚集到一起发生在第三天是否合适?
现在我们着手讨论第1条。
异议:说把水聚集到一起(aquarum congregatio)发生在第三天似乎是不合适的。
理据1:因为第一天和第二天造出来的东西,在“上帝说:‘要有光(造出来)’”和“天主说:‘要有苍穹(造出来)’”这两句话中,被明确地说成是已经“造出来”了。但是,第三天则同第一和第二天不一样。所以,第三天的工作应当被说成是一种“作为”(factionis),而不是一种“聚集”(congregationis)。
理据2:再者,地迄今为止已经完全为水覆盖住了,所以,它被说成是不可见的。因此,在地上就没有什么场所能够让水聚集到一起。
理据3:再者,相互之间并不连续的事物是不可能占据一个地点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都是相互连续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聚集到一个地点的。
理据4:再者,聚集到一起属于一种位置移动。但是,水是自然流动的,并且其流程是趋向大海的。所以,就水的情况而言,上帝的这类训令是不必要的。
理据5:还有,地是藉着“起初上帝创造天地”这句话在它的最初创造时获得其名称的。所以,把它的名称强加到第三天似乎是没有必要记录下来的。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单单《圣经》的权威也就足够了。
我的回答是:按照奥古斯丁和别的宗教作家的不同的解释(问题66第1条),对这个问题作出不同的答复是必要的。在所有这些工作中,按照奥古斯丁《〈创世记〉文字注》的说法,是不存在什么持续时间的秩序的,而只有起源和本性的秩序。他说:无形式的精神的和无形式的物质的本性都是首先创造出来的,后者最初是由“地”和“天”这两个词表示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无形式性在时间上先于成形,而仅仅是因为它在起源上先于成形。而且,一种成形先于另一种成形也不是就持续时间而言的,而仅仅是就本性的秩序而言的。因此,同这种秩序相一致,最高的和精神的本性的成形是首先记录下来的,在那儿经文上说道:光是在第一天造出来的。因为正如精神的本性高于物质的本性一样,高级的物体也比低级的物体更高贵些。因此,高级物体的成形是在第二处,以“要有苍穹(造出来)”这句话指示出来,而这应当被理解为天的形式对无形式的质料的塑造,并不是时间上在先的,而仅仅是起源上在先的。但是,元素的形式对无形式的质料的塑造却是在第三处记录下来的,这也同样仅仅是起源在先的。所以,“天下的水要聚到一处,使旱地露出来”这句话意指的是有形质料受到水的实体形式的塑造,从而具有了这样的运动,进而受到了地的实体形式的塑造,从而具有了这样的外貌。
然而,按照其他宗教作家的观点(问题66第1条),这些工作的持续的秩序却被理解为是存在于时间之中的,而这就意味着,质料的无形式性先于它的成形,一个形式先于另一个形式。尽管如此,他们并不认为质料的无形式性意味着形式的全然缺席,既然天、地和水都已经存在了,而这三样东西也都是由于已经为感官清楚地知觉到而得到它们的名称的。毋宁说,他们把无形式性理解为应有的区别和完满的美的缺失,而且,就这三样东西而言,《圣经》是提到了三种无形式性的。天,作为它们中最高的,只要它充满了黑暗,就是没有形式的,因为它是光的源泉。作为处于中间位置的水的无形式性,被称作“深渊”。因为,如奥古斯丁在《驳摩尼教徒福斯特》第22卷第11章中所说:“深渊”这个词所表示的是没有秩序的无边无际的水。第三,当地被说成是空闲着的或看不见的时候,就涉及了地的无形式状态。因为它是被水覆盖着的。
因此,最高层形体的成形是在第一天发生的。而且,既然时间是由天的运动产生出来的,并且是这最高层形体运动的数值的尺度,则时间的区分,即昼夜的区分,也就是由这种成形产生出来的。居间的形体,即水,则是在第二天成形的,并从这种成形中接受了一种区别和秩序(从而,如我们在问题68第3条中所解释的,水被理解为包括着一定的别的事物)。地,这最低层的形体则是在第三天成形的,是由水的排除而接受它的形式的,并且由此也就产生了这最低层形体中的区别,亦即陆地和海洋的区别。因此,《圣经》在通过说它是不可见的和空闲着的话而明确地表达出了地的无形式状态之后,用“使旱地露出来”这句同样合适的话表达了它接受其形式的方式。
答异议理据1:按照奥古斯丁在《〈创世记〉文字注》第2卷中的观点,《圣经》在说到第三天的工作时,并不是像它说那些在先存在的事物一样,说它是造出来的,以便表明:比较高级的和精神的形式,诸如天使和天体,在存在方面是完满的和稳定不变的,而低级的形式则是不完满的和可以变化的。因此,这些形式的塑造便藉水的聚集和旱地的显现表达出来。用奥古斯丁的话说,“因为水会滑动和流走,而地则保持不动。”还有,别的一些人则认为:惟有第三天的工作是关乎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的,而且由于这个理由,《圣经》没有任何理由把它说成是受造的。
答异议理据2:这种论证,按照奥古斯丁在《论创世,兼驳摩尼教派》第1卷第12章中的观点,是容易解答的。因为我们无需假定地最初是被水覆盖着的,而这些水是此后聚集到一起的,而只需假定它们是在这种聚集中产生出来的。
但是,按照其他作家的意见,奥古斯丁在《〈创世记〉文字注》第1卷第12章中提供了三种答案。第一种假定:水被“堆积”达到比较高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因为一如巴西尔在《六天创世布道集》中所说:从红海看来,海洋是高于陆地的。第二种假定把覆盖着地的水解释成被稀薄化了的或星云状的东西,此后在水聚集到了一起时才变得稠密了。第三种假定提出地心是空的,因而能够接受水的聚集。在这些假定中,第一种似乎是最有说服力的。
答异议理据3:所有这些水都以海为它们的目标,它们通过隐藏的或明显的渠道流入了海洋,而这也可能就是它们何以被说成是聚集到了一个地方的原因。“一个地方”这个说法不能被绝对地理解,这是对照于陆地这个地方而言的,以至于这意义就是:“使水聚集到了一个地方”,也就是说,离开了陆地。水占据了不止一个地方似乎蕴涵在接下来的“他称水汇合处为‘诸海洋(Maria)’”这句话中了。
答异议理据4:上帝的命令把物体的自然运动给了物体,而这些物体也就被说成是藉着这些自然运动来“实现他的道(话)”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完全覆盖住地是符合水的本性的,正如大气完全覆盖水和地是符合大气的本性一样。但是,作为达到目的一种必要的手段,也就是说,为了使植物和动物得以生长在地上,水从地的一部分撤出就是一件必要的事情了。一些哲学家则把地表的这样一种露出归因于太阳藉蒸腾水汽而把陆地晒干的活动。[1]然而,《圣经》却不仅在《创世记》,而且也在《约伯记》第38章第10节中,把这归因于上帝的能力,在那里经文上以主本身的名义说道:“是我给海定的界限。”《耶肋米亚》第5章第22节中又写道:“上帝说:‘你们怎么不惧怕我呢?是我用沙为海的界限。”
答异议理据5:按照奥古斯丁在《论创世,兼驳摩尼教派》中的观点,“地”这个词所意指的即是原初质料,在那里这是第一次提到的,但是,在眼下这段话中,它则是用来代表元素本身的。再者,我们也可以同巴西尔一起说“地”在第一段话中是就它的本性提到的,而在这里则是就它的基本特性,即干燥性,提到的。因此,经文上写道:“他称这块干地为土。”我们也可以赞同拉比摩西在《迷途指津》第2卷第30章中所提出的观点:“他称”这个措辞完全表明了所使用的这个词的多义的用法。因此,我们在开初发现经文上说道“他称光为‘天’”,由于后来二十四小时这个时间阶段也被称作天这样一个理由,因为经文上说道:“有晚上,有早晨,这是一天。”同样,经文上说道:“苍穹”,即大气,“他称之为‘天’”,因为最初创造出来的东西也被称作“天”。在这里,经文上又说道:“那块旱地”,即水从那里撤出的部分,“他称之为‘地’”,以区别于海,虽然“地”这个词可以同样用到水所覆盖或不覆盖的地方。所以,“他称”这个措辞,我们把它完全理解成他所赋予的同他所起的名称相称的那种本性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