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①,闻有声自西南来者②。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渐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③。其触于物也④,纵纵铮铮⑤,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⑥,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⑦。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⑧,明河在天⑨,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⑩!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⑪;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⑫。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⑬。夫秋,刑官也⑭,于时为阴⑮。又兵象也⑯,于行用金⑰。是谓天地之义气⑱,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⑲,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⑳,夷则为七月之律㉑。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㉒,有时飘零㉓。人为动物,惟物之灵㉔。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㉕,忧其智之所不能㉖,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㉗,黝然黑者为星星㉘。奈何以非金石之质㉙,欲与草木而争荣㉚?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编 年】
嘉祐四年为给事中、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时作。原本题下注云:“嘉祐四年。”《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嘉祐四年,作《秋声赋》。”
【笺 注】
①欧阳子方夜读书:方,原本校云:“一无‘方’字,墨迹止作‘余’,无上四字。”
②自西南来者: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九引《易纬》:“立秋凉风至。”宋均注:“西南方风。”
③风雨骤至:原本校云:“一作‘风骤雨而’。”
④于:原本校云:“一无‘于’字。”
⑤纵纵铮铮:金铁相撞之声。司马相如《子虚赋》:“鏦金鼓。”鏦,撞也。
⑥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防止喧哗。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周礼·夏官·大司马》:“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
⑦人马无行声:原本校云:“墨迹无‘声’字。”
⑧星月:原本校云:“一作‘月星’。”
⑨明河:天上的银河。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⑩哉:原本校云:“一作‘夫’。”
⑪烟霏:烟气飘散。《晋书·王羲之传论》:“烟霏露结。”
⑫“其气栗冽”四句:《楚辞》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此既概括略变其意而成。
⑬乃其一气之余烈:一,原本校云:“一无‘一’字。”余烈,古人认为秋主杀,摧残草木,乃杀气威烈之余绪。
⑭刑官:主刑杀的官。《周礼·秋官·司寇》:“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刑官之属:大司寇,卿一人。小司寇,中大夫二人。”
⑮于时为阴:在四时中为阴。《汉书·律历志》:“秋为阴中,万物以成。”
⑯兵象:古代秋季练兵。《汉书·刑法志》:“秋治兵以狝。”颜师古注:“治兵,观威武也。狝,应杀气也。”
⑰于行用金:行,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古人认为秋在五行中属金。陈子昂《感遇》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⑱天地之义气:《礼记·乡饮酒义》:“天地严凝之气,始西南而盛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⑲天之于物:上天对于万物。原本校云:“墨迹有‘大哉’字。”
⑳商声主西方之音:商声,宫、商、角、徵、羽五声之一。与五行相配,金为商;与四方相配,西为商。《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
㉑夷则为七月之律:《太平御览》卷二四引《释名》:“七月谓之夷则何?夷者,伤也;则者,法也。言万物始伤,被刑法也。”
㉒草木无情:原本校云:“一有‘之’字。”
㉓有时飘零:原本校云:“一有‘而’字。”
㉔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原本校云:“一作‘人惟动物,为物之灵’。”本书卷五三《赠学者》:“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
㉕所不及:原本校云:“一有‘能’字。”
㉖忧其智之所不能:原本校云:“一有‘行’字。”
㉗渥然丹者:渥,沾润。《诗经·秦风·终南》:“颜如渥丹。”
㉘黝然黑者为星星:黟,黑色。星星,形容毛发花白。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黝,原本校云:“一本作‘黟’,墨迹同。”
㉙奈何以非金石之质:以,原本校云:“一无‘以’字。”金石之质,坚固不坏的体质。《古诗十九首》:“人生非金石,焉能常寿考?”
㉚欲与草木而争荣:原本校云:“一有‘而’字。”
【附 载】
黄震《黄氏日钞》卷六一:“《蝉声赋》、《秋声赋》之脱洒,《病暑赋》、《憎苍蝇赋》之布置,皆当成诵。《山中之乐一首赠存慧勤》者,模写变化,亦一大奇。”
倪思《经锄堂杂志》卷一《秋声赋》:“《秋声赋》云:‘奈何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共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此士大夫通患也。夫力所不及,而思徒思耳;智所不能,而忧徒忧耳。吾尝有多忧多思之患,方壮而遽老,未老而先衰,坐此故耳。”
楼昉《崇古文诀》卷一八:“《秋声赋》,模写之工,转折之妙,悲壮顿挫,无一字尘涴。”
元·许有壬《古赋辩体》卷八:“《秋声赋》,此等赋实自《卜居》、《渔父》篇来,迨宋玉赋《风》与《大言》、《小言》等,其体遂盛,然赋之本体犹存。及子云《长扬》,纯用议论说理,遂失赋本矣。欧公专以此为宗,其赋全是文体,以扫积代俳律之弊,然于三百五篇吟咏情性之流风远矣。《后山谈丛》:‘欧阳永叔不能赋。’其谓不能者,不能进士律赋尔,抑不能《风》所谓赋邪?迂斋云:‘此赋模写工,转折妙,悲壮顿挫,无一字尘浣,自是文中翘楚者。’”
明·张纶《林泉随笔》:“欧阳公《秋声赋》寓意深远。九秋之时,草木零落,百物变衰,亦由当时危乱将至而气象悲惨也。元城刘公与马永卿论国事,亦以春风秋霜生杀为言。公之此赋,岂以王安石引用群邪,妄行新法而作也欤?”
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卷四:“《秋声赋》,作赋本意只是自伤衰老,故有动于中,不觉闻声感叹。一起作一番虚写,第二段方作一番实写,一虚一实,已写尽秋声。第三段止说秋之为义耑以肃杀,引起第四段自伤衰老为一篇主意。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读前幅,写秋声之大,真如狂风怒涛,令人怖恐;读末幅,写虫声之小,真如嫠妇夜泣,令人惨伤。一个‘声’字写作两番笔墨,便是两番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