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①
或问:“子于史记本纪,则不伪梁而进之②;于论正统,则黜梁而绝之③。君子之信乎后世者④,固当如此乎?”
曰:“孔子固尝如此也。平、桓、庄之王,于《春秋》则尊之,书曰‘天王’⑤,于《诗》则抑之,下同于列国⑥。孔子之于此三王者,非固尊于彼而抑于此也,其理当然也。梁,贼乱之君也。欲干天下之正统,其为不可,虽不论而可知。然谓之伪,则甚矣。彼有梁之土地,臣梁之吏民,立梁之宗庙社稷,而能杀生赏罚以制命于梁人,则是梁之君矣,安得曰伪哉?故于正统则宜绝,于其国则不得为伪者,理当然也。岂独梁哉?魏及东晋、后魏皆然也。尧、舜、桀、纣,皆君也,善恶不同而已。凡梁之恶,余于史记不没其实者,论之详矣。”
或者又曰:“正统之说,不见于六经,不道于圣人,而子论之,何也?”
曰:“孔孟之时,未尝有其说,则宜其不道也。后世不胜其说矣,其是非予夺,人人自异,而使学者惑焉,莫知夫所从。又有偏主一德之说,而益之五胜之术,皆非圣之曲学也。自秦、汉以来,习传久矣。使孔、孟不复出则已,其出而见之,其不为之一辨而止其纷纷乎?此余之不得已也。呜呼,尧、舜之德至矣!夏、商、周之起,皆以天下之至公大义。自秦以后,德不足矣,故考其终始,有是有非,而参差不齐,此论之所以作也。德不足矣,必据其迹而论之,所以息争也。”
或者又曰:“论必据迹,则东周之时,吴、徐、楚皆王矣,是正而不统也,子独不论,何也?”
曰:“东周正统,以其不待较而易知,是以不论也。若东晋、后魏,则两相敌而予夺难⑦,故不可以不论。吴、徐、楚非周之敌⑧,虽童子之学,犹知予周也,何必论哉!”
【编 年】
康定元年为馆阁校勘时作。
【笺 注】
①或问:此自设问而自答之词。凡“或问”者,皆欧公自设之辞也。
②“子于史记本纪”二句:谓欧公作《五代史》有《梁本纪》,并没有把朱梁作为僭伪处置。
③“于论正统”二句:而在其所作《正统论》中,则把朱梁作为僭伪看待。此参本卷《正统论》。
④君子之信乎后世:谓君子作书,一定要对后世负责,传信于万世。
⑤书曰天王:《左传·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晅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按,隐公元年,乃周平王宜臼四十九年也。三年后平王薨。《左传·隐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按,隐公七年,乃桓王四年也。
⑥“于《诗》则抑之”二句:而在其删削的《诗经》中则对以上三王有所贬抑,把他们看得如同列国。
⑦东晋后魏则两相敌而予夺难:东晋和后魏划江而治,各为一国,谁也无力征服谁,所以要辨别这两个国家孰为正统,是很困难的。
⑧吴、徐、楚非周之敌:吴国、徐国、楚国和周王朝不是一个平面的概念,周为天子,吴、徐、楚为列侯,不能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