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侍讲学士王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洙,字原叔。其生始能言,已知为诗,指物能赋。既长,学问自六经、《史记》、百氏之书,至于图纬、阴阳、五行、律吕、星宿、算法、方言、训诂、篆隶、八分①,无所不学,学必通达,如其专家。其语言初如不出诸口,已而辨别条理,发其精微,听者忘倦,决疑请益,人人必得其所欲。故自其少也,一时名臣贤士皆称慕之,其名声著天下。
初举进士,为庐州舒城尉②。坐事免官,归居南京。故相临淄晏公为留守③,奇其文章,待以客礼。久之,复调贺州富川主簿④,未行,临淄公荐其才,留居应天府学,教诸生。会诏举经术士为学官,京东转运使举公应诏,召为国子监直讲,迁大理评事、史馆检讨⑤、知太常礼院⑥、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同判太常寺⑦。庆历中,小人有不便大臣执政者,欲排去之,未知所发。而杜丞相子婿苏舜钦为集贤校理,负时名,所与交游皆当世贤豪。已而舜钦坐监进奏院祠神会客,为御史所弹,公以坐客贬知濠州⑧,徙知襄、徐、亳三州⑨。范文正公、富丞相皆言王某学问经术,多识故事,宜在朝廷。复召为检讨、同判太常寺、侍讲,充史馆修撰,拜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⑩。至和元年九月,为翰林学士。三年,以亲嫌,改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嘉祐二年九月甲戌朔,以疾卒,享年六十有一。累官至尚书吏部郎中,阶朝散大夫,勋轻车都尉,爵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编 年】
嘉祐二年在京师时作。原本校云:“嘉祐二年。”
【笺 注】
①方言训诂篆隶八分:此八字原本作“训故字音”,据校语改。
②庐州:宋代州名,属淮南西路,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元丰九域志》卷五:“庐州,庐江郡,保信军节度。治合肥县。”舒城:庐州所属县,治所在今安徽省舒城县。《元丰九域志》卷五:“下,舒城。(庐)州西南一百一十里。”
③晏公为留守:《宋史》卷三一一《晏殊传》:“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按,晏殊知应天府约在仁宗天圣四、五年间。
④贺州:宋代州名,属广南西路,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东南。《元丰九域志》卷九:“下,贺州,临贺郡,军事。治临贺县。”富川,贺州所属县名,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西北。《元丰九域志》卷九:“上,富川。(贺)州西北一百四十五里。”
⑤史馆检讨:宋代史馆中的下级官员。《宋史·职官志》四:“宋初,置三馆长庆门北,谓之西馆。太平兴国初,于升龙门东北,创立三馆书院。三年,赐名崇文院,迁西馆书贮焉。东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四部,为史馆书库。大中祥符八年,创外院于右掖门外。天禧初,令以三馆为额,置检讨、校勘等员。检讨以京朝官充,校勘自京朝、幕职至选人皆得备选。”
⑥太常礼院:《长编》卷一一一:“(明道元年五月庚辰)诏太常礼院日轮知院一员,在院点检典礼公事。初,同知礼院薛绅言:‘汉魏以来,朝廷大政,必下礼官、博士定议。《唐六典》:太常置博士四人。今知礼院官,盖古博士之任也。国朝同知院官四员,日更直本院。其后或别领职事,因循废直。请如故事,轮一员在院。’”《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初,改判礼院为知礼仪事,自绛建请。”《职官分纪》卷一八:“熙宁三年,诏以太常礼院为审官西院,其礼院归太常寺置局。”
⑦同判太常寺:《春明退朝录》卷上:“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两制为知院。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礼院事旧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近有至六七人者。祥符中,置博士二员,后加至四员。今若置判寺一员,同判寺二员,则合唐之卿数矣。”《宋史·职官志》四:“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始并兼礼院事。元丰正名,始专其职。”《会要·职官》二二之一七:“太常寺掌社稷及武成王庙、诸坛、斋宫习乐之事。判寺官一人或二人,以诸司三品以上充。元丰正名,始专其职焉。元祐诏太常寺置长贰,余寺监长贰并互置。中兴并省寺监,独存太常。隆兴元年,诏光禄寺并归太常寺兼领。”
⑧公以坐客贬知濠州:《宋史》卷二九四《王洙传》:“权同判太常寺。坐赴进奏院赛神与妓女杂坐,为御史所奏,黜知濠州,徙襄州。”《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一月甲子)工部员外郎、直龙图阁兼天章阁侍讲、史馆检讨王洙落侍讲检讨,知濠州。”濠州,宋代州名,属淮南西路,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元丰九域志》卷五:“濠州,上,钟离郡,团练。治钟离县。”
⑨知襄徐亳三州:《宋史》卷二九四本传:“徙襄州,徙徐州。时京东饥,朝廷议塞商胡赋楗薪,输半而罢塞。洙命更其余为谷粟,诱愿输者以哺流民,因募其壮者为兵,得千余人,盗贼衰息。有司上其最,为京东第一,徙亳州。”襄州,属京西南路。《元丰九域志》卷一:“襄州,望,襄阳郡,山南东道节度。治襄阳县。”徐州,北宋州名,属京东西路,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一:“徐州,彭城郡,武宁军节度。治彭城县。”亳州,宋州名,属淮南路,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五:“亳州,望,谯郡,集庆军节度。大中祥符七年升集庆军节度。治谯县。”《容斋五笔》卷三:“(欧阳修)知颍州转官而与直龙图阁、知亳州王洙同一词。”《欧阳文忠公年谱》:“(皇祐元年)四月丙戌,转礼部郎中。《制词》:‘朝奉郎、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龙图阁、知亳州,上骑都尉赐紫金鱼袋王洙可特授尚书吏部员外郎,依前直龙图阁、知许州军州,兼管堤堰桥道内劝农事。’”
⑩判吏部流内铨:《会要·职官》一一之五六:“流内铨,本吏部尚书职。国初张昭为尚书,领选事,凡京官七品以下犹属铨管。自昭致仕,始用他官权判,颇变旧制,京官以上无选,并中书门下特除。侍郎左选,旧系吏部流内铨,元丰三年改今名。”《长编》卷三四:“(淳化四年四月丁未)凡常调选人流内铨主之;奏举及历任有殿最者,考课院主之。”《长编》卷三〇七:“(元丰三年八月)甲辰,诏吏部流内铨自今称尚书吏部。”
公为人宽厚乐易,孝于宗族,信于朋友,诸孤不能自立者,皆为之嫁娶。始举进士时,与郭稹同保⑪,人有告稹冒祖母禫者⑫,法当连坐。主司召公,问果保稹否,不然,可易也。公言保之,不可易也。于是与稹俱罢。公以文儒进用,能因其所学为上开陈,其言缓而不迫。天子常喜其说,意有所欲,必以问之,无不能对,尝以涂金龙水笺为飞白“词林”二字以褒之。至于朝廷他有司前言故实,皆就以考正。既领太常,吉凶礼典,撰定尤多。尝修《集韵》,校定《史记》、前后《汉书》,编《国朝会要》、《乡兵制度》、《祖宗故事》、《三朝经武圣略》。皇祐中,大享明堂⑬,翰林侍读学士宋祁言明堂礼废久⑭,必得通知古今之学者。诏公共草其仪,礼成,撰《大享明堂记》。又诏修雅乐。晚喜隶书,尤有古法。著《易传》十篇⑮,其他文章千有余篇⑯。其施于为政,敏而有方。襄州中庐戍兵骄⑰,前为守者患之,不能制。公至,因事召之,悉集于庭,告曰:某时为某事者,非某人邪?取其一二人置于法⑱,余悉不问,由是兵始知惧⑲。是时妖贼反贝州⑳,州县无远近,皆警动。佐吏劝公毋给州卒教习者真兵,公笑曰:“是欲防乱乎?此所以使人不安也。”在徐州,遭岁大饥,免民舟算缗,使得籴旁郡,而出公私米粟赈民㉑,所活尤多㉒。有司上其最为京东第二㉓,降诏书褒美㉔。其在朝廷,多所论议。遇人恂恂惟谨。及既殁,而考其言皆当世要务㉕。公知制诰,夏竦卒㉖,天子以东宫旧恩,赐溢文献。公曰:“此僖祖皇帝溢也㉗。”封还其目,不为草辞,因曰:“前有司溢王溥为文献㉘,章得象为文宪㉙,字难异而音同,皆当改。”于是太常更谥竦文庄,而溥、得象皆易谥。又尝论宗戚近幸,冒法干恩泽,以乱刑赏。又言天下民田税不均,而奸民逃亡,有司失其常税,请用郭谘、孙琳千步开方为均田法㉚,颁之州县,使因民讼,稍稍均之,可不扰,而有司得复其常数。近时选谏官、御史,有执政之臣尝荐举者,皆以嫌不用。公以谓:“士饬身励行,而大臣荐贤以报国,以嫌废之㉛,是疑大臣而废贤材,不可。”及论河功、边食,皆可施行。
【笺 注】
⑪郭稹:《宋史》卷三〇一《郭稹传》:“郭稹字仲微,开封祥符人。世寓郑州,举进士中甲科,为河南县主簿。除国子监直讲。陈尧咨知大名,辟签书府判官事,改大理寺丞。(孙)奭等复荐为直讲。奭出知兖州,又荐稹与贾昌朝赴中书试讲说,而稹固辞。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通判河南府。入为三司度支、户部判官,累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同修起居注。康定元年使契丹,告用兵西鄙。既还,转兵部,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擢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暴感风眩,卒。”同保:谓在考试期间结成互相保举的对子,若二人中有一人隐瞒丁忧、谎报家世行履而另一人不予揭发,则二人同罪。
⑫人有告稹冒祖母樟者:原本无“祖”字,据校语补。禫,指禫祭至吉祭之间的丧期。旧礼,父母之丧,二十七月而禫。在禫期内不得考进士。所谓冒禫,意即隐瞒未满之丧期。
⑬大享明堂:《长编》卷一六九:“(皇祐二年九月)辛亥,大飨天地于明堂。”
⑭宋祁言明堂礼废久:宋祁,《宋史》卷二八四有传。《宋史·礼志》四:“明堂,宋初,虽有季秋大享之文,然未尝亲祠,命有司摄事而已。真宗始议行之,属封岱岳,祠汾阴,故亦未遑。皇祐二年三月,仁宗谓辅臣:‘今年冬至日,当亲祀圜丘,欲以季秋行大享明堂礼。然自汉以来,诸儒各为论议,驳而不同。夫明堂者,布政之宫,朝诸侯之位,天子之路寝,乃今之大庆殿也。况明堂初合祀天地于此,今之亲祀,不当因循,尚于郊壝寓祭也。其以大庆殿为明堂,分五室于内。’仍诏所司详定仪注以闻。”
⑮著《易传》十篇:原本校云:“一本无此五字。”
⑯其他文章千有余篇:其他,原本校云:“一作‘所为’。”
⑰中庐:宋代县名,属京西南路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南。《元丰九域志》卷一:“襄州,山南东道节度。中下,中卢。(襄)州西一百二十里。”
⑱取其一二人:原本校云:“一无‘人’字。”
⑲由是兵始知惧:原本无“由是”二字,据校语补。
⑳是时妖贼反贝州:见本书卷三〇《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赠工部侍郎张公墓志铭》注㊴。
㉑而出公私米粟赈民:原本校云:“一本‘而’下有‘多’字。”
㉒尤多:原本校云:“一作‘甚众’。”
㉓为京东第二:原本无此五字,据校语补。
㉔褒美:原本校云:“一作‘奖谕’。”
㉕要:原本校云:“一作‘大’。”
㉖夏竦:《东都事略》卷五四《夏竦传》:“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也。既中制举,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召入为直集贤院,迁右正言。真宗幸亳州,为东京留守推官。仁宗封庆国公,宰相王旦荐竦才,遂命教庆国公书。未几,同修起居注。及大臣领玉清昭应宫使,以竦为判官,竦由是附会神怪,侥幸进取,遂迁知制诰。明年,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兼龙图阁学士,遂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与宰相吕夷简不协。改枢密副使,累迁尚书左丞。章献崩,罢为礼部尚书、知颍州,徙青州,又徙应天府。后二年,以户部尚书入为三使。元昊叛,拜泰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改镇忠武,知泾州。明年,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判永兴军,进宣徽南院使。与陈执中共事多不合,徙邓州,判河中府。庆历二年,徙蔡州,召拜枢密使。谏官、御史皆言竦奸邪,在陕西怯于用兵,凡十八疏,遂罢。言者不已,以吏部尚书知亳州。明年,加资政殿大学士。又明年,复宣徽南院使、河阳三城节度使、判并州。又明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又明年,召以为相。言者又言尝与宰相陈执中不协,不可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皇祐元年,加侍中,移镇武宁,改封郑国公。明年,以疾求归,卒于京师,年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赐溢曰文正。考功以竦行不应谥,改曰文庄。”竦,《宋史》卷二八三亦有传。
㉗僖祖皇帝:即太祖赵匡胤的高祖。《东都事略》卷二:“建隆元年三月壬戌,有司上皇高祖文安府君溢曰文献皇帝,庙号僖祖。”
㉘王溥:《东都事略》卷一七《王溥传》:“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也。汉乾祐中举进士甲科。国初,进位司空。乾德二年,罢为太子太保,加太子太傅。开宝二年,迁太子太师。太平兴国初,封祁国公,卒,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曰文献。后以溥谥同僖祖,改谥文康。”溥,《宋史》卷二四九亦有传。
㉙章得象:《东都事略》卷五六《章得象传》:“章得象字希言,世家泉州。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归化县迁直史馆、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为翰林学士,进承旨。景祐三年,拜同知枢密院事。宝元元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昊反,命兼枢密使。明年,拜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庆历五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陈州,封郇国公,徙河南府。以疾引年,守司空致仕,卒,年七十一。赠太尉、侍中,谥曰文宪。后知制诰王洙言得象谥同周公,改谥曰文简。”得象,《宋史》卷三一一亦有传。
㉚郭谘:《宋史》卷三二六《郭谘传》:“郭谘字仲谋,赵州平棘人。知济阴县。监通利军税。洺州肥乡县田赋不平,岁久莫治,转运使杨偕遣谘摄令以往。既至,闭阁数日,以千步方田法四出量括,遂得其数,除无地之租者四百家,正无租之地者百家,收逋赋八十万,流民乃复,偕奏其才,迁殿中丞、知馆陶县。”
㉛废:原本校云:“一作‘置’。”
方公病,时八月,开迩英阁,侍臣并进讲读㉜,而公独病,天子思之,遣使者问公:“疾少间否,能起而为予讲邪?”既而公病笃以卒,天子震悼,赙恤加等,赠给事中,特赐谥曰文。即以其年十月辛酉,葬于应天府虞城县之孟诸乡土山原㉝。公,应天宋城人也㉞。曾祖讳厚。祖讳化,赠太傅。父讳砺,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公初娶董氏,再娶胡氏,皆先公卒。又娶齐氏,封高阳郡君。子男五人:某官。一女,适太常博士陈安道㉟。铭曰:
惟王氏之先,远自三代,下迄战国。商、周、齐、魏,其后之人,皆以王为氏。故其为姓,尤多于后世。而太原之王,出周王子。公世可考,实太原人。后家于宋,遂以蕃延。惟其皇考,是生八子。公实其季,其德克嗣。播其休声,以显于仕。八支之盛,名誉材贤。公考朝廷,儒学之臣。退食于家,诜诜子孙。岂其不乐,胡夺之年?朝无咨询,士失益友。送车国门,出涕引首。于兹归藏,刻铭不朽。
【笺 注】
㉜“开迩英阁”二句:迩英阁为内庭宫阁名,为皇帝听大臣讲经史及读先朝宝训之处。《宋史·职官志》二:“庆历二年,召御史中丞贾昌朝侍讲迩英阁。故事,台丞无在经筵者,仁宗以昌朝长于讲说,特召之。神宗用吕正献,亦止命时赴讲筵去学士职。”
㉝虞城:宋应天府所属县,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元丰九域志》卷一:“畿,虞城。(南)京东北五十五里。”
㉞宋城:宋代应天府治所所在县,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元丰九域志》卷一:“南京应天府,睢阳郡。治宋城县。”
㉟陈安道: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四《陈(贯)墓志铭》:“男子五人:安石、安定、安期、安道、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