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将军唐君墓表①
嘉祐四年冬,天子既受祫享之福②,推恩群臣,并进爵秩,既又以及其亲,若在若亡,无有中外远迩。于是天章阁待制、尚书户部员外郎唐君③,得赠其皇考骁卫府君为右羽林军将军④。
府君讳拱,字某⑤。其先晋原人⑥,后徙为钱塘人⑦。曾祖讳休复,唐天复中举明经,为建武军节度推官⑧。祖讳仁恭,仕吴越王,为唐山县令⑨,累赠谏议大夫。父讳谓⑩,官至尚书职方郎中,累赠礼部尚书。府君以父荫,补太庙斋郎⑪。改三班借职⑫,再迁右班殿直⑬,监舒州孔城镇、澧州酒税⑭,巡检泰州盐场,漳州兵马监押⑮。乾兴元年七月某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有六。
府君孝悌于其家,信义于其朋友,廉让于其乡里。其居于官,名公钜人皆以为材,而未及用也。享年不永,君子哀之。有子曰介,字子方,举进士。皇祐中尝为御史⑯,以言事切直,贬春州别驾⑰。当是时,子方之风,悚动天下。已而天子感悟,贬未至而复用之⑱。今列侍从⑲,居谏官⑳。自子方为秘书丞,始赠府君为太子右清道率府率㉑;其为尚书主客员外郎、殿中侍御史里行㉒,又赠府君为右监门卫将军㉓;其为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权开封府判官㉔,又赠府君为右屯卫将军;其迁户部员外郎、河东转运使㉕,又赠府君为骁卫将军㉖。盖自登于朝以至荣显,遇天子有事于天地、宗庙,推恩必及焉。
府君初娶博陵崔氏,赠仙游县太君;后娶崔氏,赠清河县太君,皆卫尉卿仁冀之女㉗。生一男,介也。五女:长适太子中舍卢圭㉘;次适欧阳昊,早卒;次适横州推官高定㉙;次适进士陆平仲;次适著作佐郎陈起。庆历三年八月某日,以府君及二夫人之丧,合葬于江陵龙山之东原㉚。后十有七年,庐陵欧阳修乃表于其墓曰:
呜呼!余于此,见朝廷所以褒宠劝励臣子之意,岂不厚哉!又以见士之为善者,虽堙没幽郁,其潜德隐行必有时而发,而迟速显晦在其子孙。然则为人之子者,其可不自勉哉?盖古之为子者,禄不逮养,则无以及其亲矣;今之为子者,有克自立,则尚有荣名之宠焉。其所以教人之孝者,笃于古也深矣。子方进用于时,其所以荣其亲者,未知其止也,姑立表以待焉。
【编 年】
嘉祐四年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时作。原本题下注云:“嘉祐四年。”
【笺 注】
①右班殿直:北宋初期左、右两班小使臣寄禄之官。《宋史·职官志》九:“三班奉职转右班殿直,右班殿直转左班殿直,左班殿直转右侍禁。”右羽林军将军:《石林燕语》卷六:“龙武、羽林、神武各分左右,所谓六军也。每军有统军,而无上将军,盖唐贞元之制,以比六尚书,用待藩镇罢还无职事而奉朝请者。国朝因之。咸平初,楚王元佐加官,有司误以为左羽林上将军,后遂为例。”按,此处为人臣死后的赠官名。
②天子既受祫享之福:《长编》卷一九〇:“(嘉祐四年十月)癸酉,祫于太庙。大赦。男子百岁以上者特特恩命,民父母年八十以上,复其一丁。士人有节行者、学术为乡里所推者,委转运使、提点刑狱同加搜访。每路各三两人。仍与本处长吏具事实连书结状以闻。”
③尚书户部员外郎唐君:《东都事略》卷七八《唐介传》:“唐介字子方,荆南人也。举进士,为武陵尉,又为沅江令。迁著作佐郎、知任丘县,通判德州,为御史里行。三司使张尧佐一日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谏官包拯等力争,又请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卒夺尧佐宣徽、景灵二使。乞罢文彦博而相富弼。仁宗怒甚,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贬介。介曰:‘臣忠义愤激,虽鼎镬不避也。’枢密副使梁适叱介下殿,即贬介春州别驾。寻徙监郴州税,通判潭州,复召为殿中侍御史。乃除直集贤院、开封府推官。出知扬州,历江东转运使、江淮发运使、三司度支副使,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徙瀛州。英宗时,召为御史中丞,居数日,又以为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神宗即位,迁给事中、权三司使,遂拜参知政事。神宗亦欲用翰林学士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以问执政曾公亮,因荐之。介曰:‘安石不可大任。’未几,安石参知政事。介不胜愤闷,疽发背而卒。”介,《宋史》卷三一六亦有传,《忠肃集》卷一一有《唐质肃公神道碑》,《华阳集》卷五七有《唐公墓志铭》。
④右羽林军将军:羽林军,原本校云:“一本无‘军’字。”
⑤字某:原本校云:“一本无‘某’字。”
⑥晋原:宋代益州路蜀州州治所在县,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七:“蜀州,紧,唐安郡,军事。治晋原县。”
⑦钱塘:宋代两浙路杭州州治所在县,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五“杭州,大都督府,余杭郡,宁海军节度。治钱塘、仁和二县。”
⑧建武军节度推官:威,原本作“武”,据校语改。按,唐五代时无建威军,只有建武军,其节度府在邕州,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⑨唐山县:五代吴越国京畿所领县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元和郡县志》卷二五《杭州》:“唐山县,中。东至(杭)州二百四十八里。汉於潜县地,万岁通天元年,置武隆县。神龙元年,改为唐山县。”
⑩父讳谓:原本卷后校云:“谓,一作‘渭’。”
⑪太庙斋郎:北宋寄禄官名。《宋史·职官志》九:“太庙斋郎,入中下州判、司,中县簿、尉。”
⑫三班借职:北宋武阶官名,属三班小使臣阶列。为宋前期入品武阶最低一阶。宋太宗端拱年间,置借职承旨。至淳化二年,改为三班借职。《云麓漫钞》卷四:“使臣之义,始于藩镇。国初,武官处以三班。至太宗,以其资品少,又创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东西头供奉官,有司号为小使臣。”
⑬迁:原本校云:“一作‘转’。”
⑭舒州:宋代州名,属淮南西路,治所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元丰九域志》卷五:“舒州,上,同安郡,团练。治怀宁县。”孔城镇:在舒州属县桐城。《元丰九域志》卷五:“上,桐城。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四乡。北硖、永安……孔城九镇。”澧州:宋代州名,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南省澧县。《元丰九域志》卷六:“上,澧州,澧阳郡,军事。治澧阳县。”监酒税:掌管州县乡酒税征收的地方官员。
⑮漳州:宋代州名,属福建路,治所在今福建省漳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九:“下,漳州,漳浦郡,军事。治龙溪县。”兵马监押:宋代设在州府中掌管防卫、武备的武官。《宋史·职官志》七:“路分都监掌本路禁旅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以肃清所部。州府以下都监,皆掌其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资浅者为监押。”
⑯皇祐中尝为御史:《忠肃集》卷一一《唐质肃公神道碑》:“通判德州。(皇祐)二年,改太常博士,徙通判广信军,未至,召为监察御史里行。转尚书主客员外郎、殿中侍御史里行。”
⑰以言事切直,贬春州别驾:《宋史》卷三一六《唐介传》:“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启圣院造龙凤车,内出珠玉为之饰。介言:‘此太宗神御所在,不可喧渎;后宫奇靡之器,不宜过制。’诏亟毁去。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斥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参本书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会要·职官》六五之八:“(皇祐三年)十月十九日,殿中侍御史里行唐介责授春州别驾。”春州:《王荆公诗文沈氏注》:“《长编》:‘天禧四年五月壬戌,广南东路转运劝农司言:准诏计度,徙春州于古城,请依例于土人内注无赃罪幕职州县官,充通判兼知州,量与恩赐,支录事参军俸给。满日,依潭州龙岩等县例优奖。从之。’注云:‘据本志:景德元年,移治阳春界明石津古城。大中祥符九年,又并入新州。天禧四年复置。’《九域志》:‘熙宁六年,废春州,以阳春县隶南恩州。县在州西北一百五里。’《一统志》:‘阳春县,唐置。春州在肇庆府西南三百二十里。’《李符传》:‘卢多逊贬崖州,符白赵普曰:朱崖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善。春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死。愿徙多逊处之。’赵普不答。及徙符令表,普移符知春州,至郡岁余卒。”此盖以州险恶,人所惮行,故优其注拟,事同差摄。
⑱贬未至而复用之:《宋史·唐介传》:“贬春州别驾,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⑲侍从:皇帝身边的侍从之官。《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颜师古注:“从官,亲近天子常侍从者皆是也。”宋时指四品以上清要官。在宰执官之下、庶官之上。皆文学极选,以备顾问,有侍从献纳之责,荐士举官之任,如翰林学士、给事中、六部尚书、侍郎、台谏官、馆职等。
⑳居谏官:《宋史·唐介传》:“久之,入为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复知谏院。”《长编》卷一八九:“(嘉祐四年二月)戊辰,度支副使、户部员外祐郎唐介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㉑太子右清道率府率:宋代东宫官名。《宋史·职官志》二:“太子左右卫率府率、副率,左右司御率府率、副率,左右清道率府率、副率,左右监门率府率、副率,左右内率府率、副率:官存而无职司。至道元年,东宫置左右清道率府率、副率兼左春坊谒者,主赞引。三年,真宗即位而省。”
㉒殿中侍御史里行:《宋史·职官志》四:“殿中侍御史二人,掌以仪法纠百官之失。凡大朝会及朔望、六参,则东西对立,弹其失仪者。”《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四月)癸丑,诏御史台置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里行。举三丞以上,尝历知县人。候二年除御史,又二年,除三司、开封府判官。从中丞韩亿之请也。”《长编》卷一四四:“(庆历三年十一月辛未)景祐初,置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凡四人,以三丞以上、尝历知县人充,既而久阙不除。于是诏以两人为额。”《会要·职官》六五之八:“(皇祐三年)十月十九日,殿中侍御史里行唐介责授春州别驾。”
㉓右监门卫将军:宋环卫官名。《宋史·职官志》九:“太子右监门率府率转右千牛卫将军,右千牛卫将军转右监门卫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转遥郡刺史。”又《宋史·职官志》六:“左右屯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左右领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左右监门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左右千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并为环卫官,无定员,皆命宗室为之,亦为武臣之赠典。”
㉔直集贤院、权开封府判官:《长编》卷一七五:“(皇祐五年十月)丁巳,殿中侍御史唐介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御史中丞孙抃奏留介,或补谏署,不报。寻以为开封府判官。”注:“介为府判乃明年三月。介后以章制知谏院,特见嘉祐四年二月戊辰。”刘挚《忠肃集》卷一一《唐质肃神道碑》:“假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开封府判官。至和元年,知扬州。”
㉕河东转运使:《忠肃集》卷一一《唐质肃神道碑》:“嘉祐元年,迁工部员外郎、河东转运使。三年,徙淮南、江浙、荆湖都大制置发运使。”
㉖骁卫将军:宋代环卫官名。按,北宋宿卫有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共十六卫,每卫中设上将军、大将军、将军,至南宋又增中郎将、郎将共五等八十阶,总称环卫官。左、右骁卫将军,从四品。
㉗卫尉卿仁冀:《十国春秋》卷八七《崔仁冀传》:“崔仁冀字子迁,钱塘人也。少笃学,有文采,事忠懿王为通儒院学士。王罢沈虎子政事,以仁冀代之。宋太祖常谕忠懿王入朝,仁冀告王曰:‘主上天资英武,所向无敌。保族全名,上策也。’王然之。太平兴国二年,王在汴京,会陈洪进纳土,王疏言愿罢所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职名,宋太宗优诏不许。仁冀复从臾王曰:‘朝廷意可知,大王不速纳土,祸且至。’左右争言不可,仁冀厉声曰:‘今已在人掌握中,去国千里,惟有羽翼,乃能飞去耳!’王遂决策,奉境内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阙下,太宗以仁冀归诚功,授淮南节度使,累擢卫尉卿、判大理寺,移知抚州,卒。”
㉘太子中舍:北宋前期寄禄官名。《容斋三笔》卷一六:“官制未改之前,初升朝官,有出身人为太子中允,无出身人为太子中舍,皆今通直郎也。”
㉙横州:宋代州名,属广南西路,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元丰九域志》卷九:“横州,宁浦郡,军事。开宝五年废,隶邕州,六年复置。治岭方县。”
㉚江陵:宋代府名,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所在府,治所在今湖北省沙市市西北。《元丰九域志》卷六:“(荆湖北路)次府,江陵府,江陵郡,荆南节度。治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