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①

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

惟阎氏世家于郓。其先曰太原王宝,以武显于梁、晋之间,实佐庄宗,战河上,取常山,功书史官,爵有王土。郓之诸阎,皆王后也。周广顺二年,以郓州之钜野、郓城为济州,阎氏今为济州钜野人也。

公生汉、晋之间,遭世多虞,虽出将家,而不喜战斗,独好学,通三《礼》,颇习子、史,为文辞。是时钜野大贼有众千余人,以公乡里儒者,掠致贼中,问以谋略。公毅然未尝有所言。而为人状貌奇伟,举止严重,有威仪,贼皆惮之,莫敢害。贼平,公还乡里,以三《礼》教授弟子。大宋受命,天下将平,公乃出,以三《礼》举中建隆某年某科。历汉州之金堂、虢州之湖城二县尉,迁濮州濮阳令,皆有吏绩。太宗皇帝遣使者行视天下,使者还,言公可用。召见奏事,语音鬯然,殿中皆耸动。太宗奇之,拜太子洗马、知岳州。吴越忠懿王再朝京师,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纳之有司。天子以为新附之邦,乃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遂知苏州。又知婺州。五代之际,江海之间分为五,大者窃名号,其次擅征伐,故皆峻刑法,急聚敛,以制命于其民。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隔不相及者久矣。公以齐鲁之人,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或摩以渐,或革以宜,推凡上之所欲施,宽凡民之所不堪,恩涵泽濡,民以苏息。政成召还,以国子博士知济州,又知晋州。入拜尚书水部员外郎、广平郡王府翊善,赐绯衣、银鱼。居六年,广平封陈王出阎,公以司门员外郎求知黄州。陈王徙封许,乃诏公还,迁库部员外郎,赐金紫,侍讲许王府。王薨,公出知棣州。居岁余,以淮阳近钜野,乃求知淮阳军

公虽居许王府,而真宗素知其贤,数诏访以经术,谓之“阎君子”。真宗即位,问公何在,左右具言所以然,即时召之,已在道,拜金部郎中、知青州。其后郓州守臣某临遣,对殿上,真宗问郓去青远近,守臣对若干。真宗曰:“为吾告之,将召也。”已而见召,行至钜野,遇疾。使者临问慰赐,满百日,赐告下济州,伺疾少间,趋就道。已而疾病,以某年某月某日薨于济州,享年七十有七。赠兵部侍郎,葬于钜野大徐村

公讳象,字某。曾祖讳某,某官。祖讳某,某官。考讳某,某官。公娶孙氏,封富春县君,用子贵,追封泗水县太君。子男三人:长曰某,某官;次曰某,某官;次曰某,某官。女三人,皆适士族。孙五人,一早亡,次皆已仕。曾孙十人,仕者五人。呜呼!士患不逢时;时逢矣,患人主之不知;知矣而不及用者,命也。惟公履道纯正,生于多艰而卒遇太平,以奋其身,又遭人主之知,尝用矣,而不暇于大用以殁。殁而无章焉,则其遂不见于后世乎!景祐五年冬,其子光禄君自光化罢还乡闾,乃谋刻其先德于墓之碑,而以其辞属修。辞曰:

阎世将家,大纛高牙。有封太原,王功桓桓。公不勇力,而勇于学。奋身逢时,卒有成业。不大其荣,继世而卿。挺其后世,多有孙曾。有墓于里,有碑其隧。乡人无伤,乡之君子。

【编 年】

宝元元年任乾德县令时作。原本题下注云:“宝元元年。”

【笺 注】

①金部郎中:《宋史·职官志》三:“金部郎中、员外郎:参掌天下给纳之泉币,计其岁之所输,归于受藏之府,以待邦国之用。”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寄禄之官阶。《临川先生文集》卷五〇《苗振职方郎中制》:“尚书郎中,序列五品。”兵部侍郎:《宋史·职官志》三:“兵部掌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府库、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郎中、员外郎,参掌本部长贰之事。”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寄禄之官阶。此云赠者,则为死后之赠官也。神道碑铭:旧时立于墓道前的石碑,其上刻有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为文体之一种。宋顾文荐《负暄杂录·碑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贯其索,至棺而下,取其安审,事毕因闭圹中。臣子或书君父勋伐于碑上。后又立隧口,故谓之神道碑,言神灵之道也。”

②郓:唐五代时州名,属河南道。《元和郡县志》卷一〇:“郓州,唐武德五年讨平徐元朗,于今郓城县置郓州,为总管府。本理郓城。贞观十八年,以下湿移理须昌。贞元三年,升为都督府。管县十:东普、须昌、阳谷、寿张、卢、东阿、郓城、钜野、平阴、中都。”

③太原王宝:五代后唐阎宝。《新五代史·唐臣·符习传》:“符习,赵州昭庆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校,自晋救赵,破梁军柏乡,赵常遣习将兵从晋。晋军德胜,张文礼弑赵王王镕,上书庄宗,求习归赵。庄宗遣之,习号泣曰:‘臣世家赵,受赵王恩,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今闻王死,欲以剑自裁,念卒无益,请击赵破贼,报王冤。’庄宗壮之,乃遣阎宝、史建瑭等助习讨文礼。”

④佐庄宗战河上:《新五代史·唐废帝本纪》:“自晋兵战梁于河上,从珂常立战功。”《新五代史·孔谦传》:“晋与梁相拒河上十余年。”

⑤常山《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七《正定府》:“《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为钜鹿郡地,汉高祖置恒山郡,后改曰常山郡。宋复曰真定府,常山郡,成德军节度。为河北西路治。河朔天下根本,而正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贾四集。常倚为北面之重。滹沱经其南,恒山峙其北,东临瀛海,西拥太行。控扼三关,咽喉九省。枕中山而挹秀,跨冀野以钟灵。当燕赵之郊,雄于河朔。”

⑥钜野:五代县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元丰九域志》卷一:“上,济州,济阳郡,防御。治钜野县。”郓城:五代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郓城县。《元丰九域志》卷一:“望,郓城,(济)州北六十里。”

⑦《三礼》:《宋史·选举志》四:“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凡《三礼》,对墨义五十条。”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

⑧汉州:宋代州名,属益州路,治所在今四川省广汉市。《元丰九域志》卷七:“汉州,上,德阳郡,军事。治雒县。”金堂:宋代县名,本属汉州,后改隶怀安军,治所在今四川省金堂县西。《元丰九域志》卷七:“乾德五年,以(汉州)金堂县隶怀安军。望,金堂,军西五十里。”虢州:北宋州名,属陕西路,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元丰九域志》卷三:“虢州,雄,虢郡,军事。唐弘农郡。皇朝建隆元年改常农,至道三年改弘农,寻改虢郡。治虢略县。”湖城,北宋县名。本属虢州,后改隶陕州。《元丰九域志》卷三:“太平兴国三年,以虢州阌乡、湖城二县隶(陕)州。中下,湖城,(陕)州西南一百一十里。”县尉:宋代县里负责治安的属官。《宋史·选举志》四:“凡选人阶官为七等:其七曰三京军巡判官,司理、户曹、法曹、司法参军,主簿、县尉。”《文献通考·职官考》一七:“宋朝建隆三年,始每县置尉一员,在主簿之下,俸赐与主簿同。”

⑨濮州濮阳:按:濮阳县为澶州州治所在县,此处误。濮州,北宋州名,属京东西路,治所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元丰九域志》卷一:“濮州,上,濮阳郡,团练。治鄄城县。”澶州则属河北东路,治所在今河北省濮阳市。《元丰九域志》卷二:“澶州,上,澶渊郡,镇宁军节度。治濮阳县。”县令:宋代县里的主官。《朝野类要》卷二:“县令,未改京朝官宰县也。”《宋朝事实类苑》卷二五:“建隆中,择才能之士出宰大邑,大理正奚屿知大名府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选朝官知县自屿始,太祖重县令之任至矣。”

⑩太子洗马:北宋初期带职名。《宋史·职官志》四:“诸科及无出身者,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并转太祝、奉礼郎,太祝、奉礼郎转大理评事,评事转诸寺监丞,诸寺监丞转大理寺丞,大理寺丞转中舍,优者为左右赞善,资浅者为洗马。由中允、赞善、中舍、洗马皆转殿中丞。”岳州:宋代州名,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元丰九域志》卷六:“下,岳州,巴令郡,军事。治巴陵县。”原本句下校云:“一有‘迁殿中丞、知均州。一作郓州。’”按,拙著《宋代郡守通考》阎象知岳州在太宗太平兴国元年。

⑪“吴越忠懿王再朝京师”三句:《宋史·太宗纪》一:“(太平兴国三年五月乙酉)钱俶献其两浙诸州,凡得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兵一十一万五千三十六。丁亥,封钱俶为淮海国王。(端拱元年八月)戊寅,太师、邓王钱俶薨,追封秦国王,谥忠懿。”

⑫遂知苏州:王鏊《姑苏志》卷三苏州守臣题名:“阎象,太平兴国三年(知苏州)。”苏州,宋代州名,属两浙路。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五:“苏州,吴郡,平江军节度。治吴、长洲二县。”

⑬又知婺州:原本无此四字,据校语补。《金华府志》卷一一守臣题名:“阎象,太平兴国三年由殿中丞任(知婺州)。”此可证阎象太平兴国三年知苏州未久,旋改知婺州。

⑭国子博士:《宋史·职官志》五:“国子监:博士,掌分经讲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学者。”此处为文臣迁转寄禄之官阶。《宋史·选举志》四:“殿中丞转国子博士,由国子博士转虞部员外郎,优者为膳部。”济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元丰九域志》卷一:“上,济州,济阳郡,防御。治钜野县。”

⑮晋州:北宋州名,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元丰九域志》卷四:“晋州,望,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治临汾县。”拙著《宋代郡守通考》,阎象知晋州当在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至八年间。

⑯水部员外郎:《宋史·职官志》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沟洫、津梁、舟楫、漕运之事。凡堤防决溢,疏导壅底,以时约束而计度其岁用之物。修治不如法者罚之;规画措置为民利者赏之。”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寄禄之官阶。《宋史·选举志》四:“由水部转司门,司门转库部;为郎中亦如之。”广平郡王:太宗子赵德明。《宋史·太宗纪》一:“(太平兴国七年七月甲午)以子德明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广平郡王。”翊善:宋代亲王府翊善之简称,太平兴国四年始置,为亲王府属官,与亲王讲经论道。无定职,多为大臣之兼官。《宋史·姚坦传》:“八年,诸王出阁,诏给、谏以上,于朝班中举年五十以上、通经有文行者,以备宫僚,乃以户部员外郎王适、监察御史赵齐为卫王府谘议,左赞善大夫戴玄为本府翊善。水部员外郎赵令图为广平郡王府谘议,国子博士阎象为本府翊善。又以起居舍人杨可法、国子博士杨幼英、左赞善大夫杜新及坦并为皇子翊善,国子博士邢昺为诸王府侍讲。”

⑰赐绯衣银鱼:北宋前期,四品、五品官常服服绯,佩银鱼袋。《宋史·舆服志》五:“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同书同卷:“鱼袋,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左一,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鱼袋。宋因之,其制出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非复如唐之符契也。”宋代凡官品未及赐绯章服,特许改换绯服、佩银鱼袋,称为“赐绯银鱼袋”。

⑱广平封陈王出閤:谓广平郡王进封陈王而就封。《宋史·太宗纪》一:“(太平兴国八年)十月戊戌,改广平郡王德明名元祐,己酉,进元祐陈王。”出阎,谓皇子出就封国。宋代凡年幼宗子,先封郡王就傅,待年龄稍长,便可封王而独立,另居王府。《宋史·职官志》二:“太平兴国八年,诸王出閤。陈王府置咨议、翊善各一员。”

⑲司门员外郎:《宋史·职官志》三:“司门郎中、员外郎,掌门关、津梁、道路之禁令,及其废置移复之事。”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迁转之官阶。《宋史·选举志》四:“(淳化四年)始定迁秩之制:由国子博士转虞部员外郎,优者为膳部;由虞部转比部,优者为仓部;由比部转驾部,优者为考功;或由水部转司门,司门转库部;为郎中亦如之。至前行郎中转少卿、监,或一转,或二三转,即为诸寺大卿、监,自大卿、监特恩奖擢,或入给谏焉。”黄州:宋州名,属淮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元丰九域志》卷五:“黄州,下,齐安郡,军事。治黄冈县。”

⑳陈王徙封许:《宋史·太宗纪》:“(雍熙三年七月)甲午,诏改陈王元祐为元僖。(端拱元年二月)庚子,以籍田,开封尹、陈王元僖进封许王。”

㉑库部员外郎: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迁转寄禄之官阶。《宋史·选举志》四:“司门转库部。”

㉒赐金紫:即赐紫金鱼袋。阶官未及三品,特许改服色,换紫、佩金鱼袋,称“赐紫金鱼袋”。

㉓棣州:北宋州名,属河北东路,治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元丰九域志》卷二:“棣州,上,乐安郡,防御。建隆二年升团练,乾德三年升防御。治厌次县。”按,原本“棣”字为墨丁,据周本、正德本补。

㉔淮阳军:北宋军名,属京东东路,治所在今江苏省宿迁市西北。《元丰九域志》卷一:“同下州,淮阳军。太平兴国七年以徐州下邳县置军。治下邳县。”

㉕金部郎中:《宋史·职官志》三:“金部郎中、员外郎:参掌天下给纳之泉币,计其岁之所输,归于受藏之府,以待邦国之用。勾考平准、市舶、榷易、商税、香茶、盐矾之数,以周知其登耗,视岁额增亏王为之赏罚。凡纲运濡滞及负折者,计程帐催理。凡造度、量、衡,则颁其法式。合同取索及奉给、时赐,审覆而供给之。”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寄禄之官阶。《宋史·选举志》四:“(淳化四年)始定迁秩之制:由屯田转都官,优者为户部、刑部、度支、金部。”按,阎象知青州在真宗至道三年至咸平元年。

㉖病:原本校云:“一作‘亟’,一作‘革’。”

㉗大徐村:原本校云:“一本‘大’下有‘阎’字。”

㉘太君:宋代官员母、妻的封号。《宋史·职官志》一〇:“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少詹事、谕德、将军、刺史、下都督、下都护、家令、率更令、仆,母封县太君;妻,县君,其余升朝官已上遇恩。并母封县太君;妻,县君。”

㉙光禄君:阎象之子,景祐末知光化军者,名未详。光化:北宋军名,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光化县西北。《宋史·地理志》一:“光化军,同下州。乾德二年,以襄州阴城镇建为军,析谷城县二乡置乾德县隶焉。熙宁五年,废军。”

㉚大纛高牙:纛,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牙,牙旗。《文选》卷二〇潘岳《关中》诗:“桓桓梁征,高牙乃建。”李善注:“牙,牙旗也。《兵书》曰:牙旗,将军之旗。”周密《齐东野语·出师旗折》:“按《真人水镜经》云:‘凡出军立牙,必令坚完,若折,则将军不利。’盖牙,即旗也。”《安阳集》卷四〇《相州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㉛桓桓:勇壮威武之貌。《尚书·牧誓》:“勖哉夫子!尚桓桓。”孔安国传:“桓桓,武貌。”杜甫《北征》诗:“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仇兆鳌注:“桓桓,武勇貌。”

㉜有碑其隧:谓在阎公墓道前立碑以纪之。隧,墓道。《周礼·春官·家人》:“及竁,以度为丘隧,共丧之窆器。”郑玄注:“隧,羡道也。”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各之人有德善功烈可名于世,殁则后人为之铸器以铭,而俾传于无穷,若《蔡中郎集》所载《朱公叔鼎铭》是已。至汉,杜子夏始勒文埋墓侧,遂有墓志,后人因之。盖于葬时述其人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卒葬年月,与其子孙之大略,勒石加盖,埋于圹前三尺之地,以为异时陵谷变迁之防,而谓之志铭;其用意深远,而于古意无害也。”王安石《马公神道碑》:“作此铭诗,陈之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