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论上

正统论上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然而论者众矣,其是非予夺,所持者各异,使后世莫知夫所从者,何哉?盖于其可疑之际,又挟自私之心,而溺于非圣之学也。自西晋之灭,而南为东晋、宋、齐、梁、陈,北为后魏、北齐、后周、隋。私东晋者曰隋得陈,然后天下一,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陈、隋。私后魏者曰统必有所受。则推其统曰唐受之隋,隋受之后周,后周受之后魏。至其甚相戾也,则为《南史》者,诋北曰虏;为《北史》者,诋南曰夷。此自私之偏说也。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或其功泽被于生民,或累世积渐而成王业,岂偏名于一德哉?至于汤、武之起,所以救弊拯民,盖有不得已者,而曰五行之运有休王,一以彼衰,一以此胜,此历官、术家之事。而谓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缪妄之说也,不知其出于何人。盖自孔子殁,周益衰乱,先王之道不明,而人人异学,肆其怪奇放荡之说。后之学者,不能卓然奋力而诛绝之,反从而附益其说,以相结固。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此所谓溺于非圣之学也。惟天下之至公大义,可以祛人之疑,而使人不得遂其私。夫心无所私,疑得其次,则是非之异论息而正统明。所谓非圣人之说者,可置而勿论也。

【编 年】

康定元年为馆阁校勘时作。

【笺 注】

①君子大居正:《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孔颖达疏:“言由是之故,君子之人大其嫡子,居正不劳,违礼而让庶也。”

②王者大一统:《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孔颖达疏:“所以书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③周平王之有吴、徐:《史记·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吴、徐:指建都于姑苏的吴国;徐,古国名,在今江苏徐州附近。平王时吴国不通于北方,徐国则自穆王时自立,不臣于周。《尚史》卷二八:“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后周宣王征讨,逃至徐山,百姓随之者万数,终不臣于周。

④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用以泛称除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

⑤“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二句:谓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代帝王取得政权,都是采用贼杀、叛乱等手段,谈不上以义推翻前朝,也谈不上得天之道、民之心。

⑥东晋、宋、齐、梁、陈:五胡乱华后,晋元帝司马睿率众臣过江,从此江北为异族占据,先后出现了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后凉等诸多政权。而与之隔江而立的司马氏政权,就被称为东晋。该政权传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耀、安帝司马德宗、恭帝司马德文而亡。宋武帝代晋,历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孝武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明帝刘彧、后废帝刘昱、顺帝刘准而亡,齐高帝萧道成建立齐政权,传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恭王萧昭文、明帝萧鸾、东昏侯萧宝卷而亡。梁武帝萧衍建梁,传临贺王萧正德、简文帝萧纲、豫章王萧栋、武陵王萧纪、元帝萧绎、建安公萧渊明、敬帝萧方智而亡。陈霸先建陈,传文帝陈倩、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为隋所灭。

⑦后魏、北齐、后周、隋:北魏拓跋珪入中原,传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浚、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元宏、宣武帝拓跋元恪、孝明帝拓跋元诩、孝庄帝拓跋元攸、东海王拓跋元晔、节闵帝拓跋元恭、孝武帝元修,分而为东、西魏,至北齐高洋,北周宇文觉分别相传,至北周静王宇文衍,为隋所灭。

⑧私东晋者曰隋得陈:以东晋为正统的学者认为隋朝是推翻了南朝陈而建立的,所以把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理解为:东晋承西晋,宋承东晋,齐承宋,梁承齐,陈承梁而隋承陈,而与此同时的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十六国诸政权,则属于僭伪之国,非正统也。

⑨私后魏者曰统必有所受:以北魏为正统的学者认为隋朝是灭掉北周而建立的。所以把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理解为:北魏拓跋氏进入中原,削平中原地区诸小国,上承西晋,分而为东魏和西魏,仍为魏政权,北齐承魏,北周承北齐,隋灭北周而自立,而与此同时的南方东晋、宋、齐、梁、陈诸政权,则属于僭伪之国,非正统也。

⑩《南史》:《文献通考·经籍考》一九:“《南史》八十卷,《北史》八十卷,李延寿撰。延寿预修《晋》、《隋书》,因究悉旧事,更依马迁体,总序八代,北起魏,尽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尽陈,百七十年,为二史。删烦补阙,过本史远甚。”

⑪诋北曰虏:将北方诸政权贬抑为狄虏偏国。《文献通考·经籍考》一九《南史》:“延寿父太师尝谓宋。齐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⑫《北史》:唐李延寿撰,见上注⑩。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将《南史》和《北史》编入别史类。

⑬诋南曰夷:将南方诸政权贬抑为蛮夷偏国。

⑭五运:五行相生相克的运数。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按,此为传统所说五行相生之顺序。隋萧吉《五行大义·论相克》:“克者,制罚之义,以其力强能制弱,故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乃传统所说五行相胜之顺序。封演《封氏闻见记·运次》:“自古帝王五运之次凡二说,邹衍则以五行相胜为义,刘向则以五行相生为义。”

⑮五胜:即五行相胜之说,见上注。

【附 载】

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卷三:“《正统论上》。《正统》两论,亦须合看。上篇虚论其理,下篇实论其事;上篇发其端,下篇畅其义;上篇总开辟群议,下篇细驳众论:此上、下篇之合也。至上篇前半幅主意,只是发明作论之由在于不正不一:下半篇主意,只在穷究群议之失而独断以已说:此上、下篇之意也。欧公文字可合可分,其妙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