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或问二
或问:“子于隐摄①,盾、止之弑②,据经而废传③。经简矣,待传而详,可废乎?”
曰:“吾岂尽废之乎?夫传之于经勤矣,其述经之事,时有赖其详焉,至其失,传则不胜其戾也。其述经之意,亦时有得焉,及其失也,欲大圣人而反小之,欲尊经而反卑之④。取其详而得者,废其失者,可也;嘉其尊大之心,可也;信其卑小之说,不可也。”
问者曰:“传有所废,则经有所不通⑤,奈何?”
曰:“经不待传而通者十七八,因传而惑者十五六⑥。日月,万物皆仰,然不为盲者明,而有物蔽之者,亦不得见也。圣人之意皎然乎经,惟明者见之,不为他说蔽者见之也。”
【编 年】
景祐四年任夷陵县令时作。原本题下注云:“景祐四年。”《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景祐四年,作《春秋或问二首》。”
【笺 注】
①隐摄:指《春秋左传》中的鲁隐公究竟是符合礼法的正常即位,还是仅仅摄为鲁君。这个问题,一直为后人所争论。参本卷《春秋论上》附载《苏轼文集》卷五《论鲁隐公》、罗大经《鹤林玉露》甲集卷二《鲁隐公摄》。
②盾、止之弑:赵盾、许世子止的行为究竟属于不属于弑君之罪,参本卷《春秋论下》。
③据经而废传:意谓欧公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态度,是以《春秋经》为正,而以《左氏传》为非。《春秋经·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而《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又《春秋经·昭公十九年》:“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而《左氏传·昭公十九年》:“夏,许悼公疟。五月戊辰,饮太子止之药卒。太子奔晋。书曰‘弑其君’。君子曰:‘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
④“欲大圣人而反小之”二句:意谓左传本意想彰扬圣人之德,客观上却起到了贬抑的作用;想使经文更加有理有据,客观上却是帮了倒忙。
⑤传有所废则经有所不通:如果不顾及左氏传的内容,那么对于经文的理解就会受到很多阻碍。
⑥“经不待传而通者十七八”二句:意谓《春秋经》无须左氏诠解自能读懂的占十之七八,因左氏误解而反生疑惑的却占了十之五六。
【附 载】
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卷二:“《春秋或问》。此篇直是两篇文字,上篇论《春秋》之始终,下篇论《春秋》之经传,然两篇只是一意,教人以读书之法。上篇说不知《春秋》之始终,惟知《春秋》之起止,此所谓读书贵得大意也;下篇说尊经以合传,不可强经以从传,此所谓读书贵有定识也。即此两议,非善读书人不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