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复先生墓志铭①(并序)
先生讳复,字明复,姓孙氏,晋州平阳人也②。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③。先生疑焉,介与群弟子进曰:“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贫贱而欲托以子,是高先生之行义也,先生宜因以成丞相之贤名。”于是乃许。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④,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⑤,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虔州商税⑥。徙泗州⑦,又徙知河南府长水县⑧,签署应天府判官公事⑨,通判陵州⑩。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⑪:“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先生在太学时为大理评事,天子临幸,赐以绯衣银鱼。及闻其丧,恻然,予其家钱十万,而公卿大夫、朋友、太学之诸生相与吊哭,赙治其丧。于是以其年十月二十七日,葬先生于郓州须城县卢泉乡之北扈原⑫。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⑬,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⑭,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先生一子大年,尚幼。铭曰:
圣人既殁经更焚⑮,逃藏脱乱仅得存⑯。众说乘之汩其原,怪迂百出杂伪真。后生牵卑习前闻,有欲患之寡攻群。往往止疗以膏薪,有勇夫子辟浮云。刮磨蔽蚀相吐吞,日月卒复光破昏。博哉功利无穷垠,有考其不在斯文。
【编 年】
嘉祐二年在京师时作。是年欧公改官频频,未详在何官任。《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嘉祐二年,作《孙明复先生墓志铭》。”
【笺 注】
①孙明复:孙复,《东都事略》卷一一三、《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②晋州:北宋州名,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元丰九域志》卷四:“晋州,望,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治临汾县。”平阳:旧县名,即宋代晋州治所临汾县。《元和郡县志》卷一二:“临汾县,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隋开皇元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
③李丞相迪:《东都事略》卷五一《李迪传》:“李迪字复古,濮州鄄城人也。举进士第一,除将作监丞、通判徐州。代还,直史馆,为开封府发解官。真宗东封泰山,以迪通判兖州,既而坐前发解举人失当,降监海州盐税。明年,以右司谏知郓州,再迁吏部员外郎,为三司盐铁副使,遂知制诰。知亳州。代还,知永兴军,寻除陕西都转运使,召为翰林学士。天禧元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东宫建,以迪为太子少傅。加礼部侍郎。乃拜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为秘书监、知舒州,徙江宁府,又徙青、兖二州。复兵部侍郎、知河南府。以尚书左丞知河阳。明道元年,迁工部尚书。章献崩,召为资政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未几,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吕夷简忌之,景祐二年,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改知相州,寻为资政殿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留京师,因奏吕夷简结荆王元俨,为除门僧惠清守阙鉴义,诏鞫之,乃迪在中书时所行,降太常卿、知密州。复刑部尚书、知徐州,改户部尚书、知兖州,复资政殿大学士。元昊反,契丹背盟。迪请临边,拜彰信军节度使、判天雄军,徙青州。引老,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七十七。赠司空,谥曰文定。”《宋史·宰辅表》一:“(天禧四年)七月丙寅,李迪自参知政事兼太子宾客加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平章事、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迪,《宋史》卷三一〇亦有传。以弟之女:女,原本校云:“一作‘子’。”
④孔给事道辅:《东都事略》卷六〇《孔道辅传》:“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世孙。天圣九年,为右正言,除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坐纠事失当,出知郓州,徙青州。入判流内铨,出知许州,徙应天府。除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出知泰州,徙徐州、兖州,进给事中、龙图阁直学士,复入为御史中丞。卒,年五十四。”道辅,《宋史》卷二九七亦有传。
⑤将以为侍讲:原本校云:“一本上有‘且’字。”《麟台故事》卷三《选任》:“真宗咸平二年七月丙午,以兵部侍郎兼秘书监杨徽之、户部侍郎夏侯峤并守本官充翰林侍读学士,国子祭酒邢昺守本官充翰林侍讲学士,翰林侍读、兵部员外郎吕文仲为工部郎中充翰林侍读学士。按故事:唐开元中置侍读,其后有翰林侍讲学士。五代以来,四方多事,时君右武,不暇向学,故此职久废,太宗崇尚儒术,听政之暇,观书为乐,殆至宵分,手不释卷。由是命文仲为翰林,寓直禁中,以备顾问。然名秩未崇。帝聪明稽古,奉承先志,首置此职,择耆儒旧学以充其选,剥次翰林学士,禄赐如之。设直庐于秘阁,侍读更直,侍讲长上,日给尚食珍膳,夜则迭宿,令监馆阁书籍。中使刘崇超日具当宿官名,于内东门进入。自是多召对询访,或至中夕焉。”
⑥虔州:宋代州名,属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元丰九域志》卷六:“虔州,上,南康郡,昭信军节度。治赣县。”
⑦泗州:宋代州名,属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元丰九域志》卷五:“上,泗州,临淮郡,军事。治盱眙县。”
⑧长水县:北宋河南府属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南。《元丰九域志》卷一:“(河南府)长水,畿,在京西二百四十里。”
⑨签署应天府判官公事:幕职官名。宋代凡京官以上充州府判官者,称签书判官厅公事,为地方之幕职,与其他诸幕职官分案治事,分掌付受、催督簿书、案牍、文移。凡府事,与守、倅共同签书。《宋史·职官志》七:“签书判官厅公事,掌裨赞郡政,总理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于其长而罢行之。”应天府,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⑩陵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眉山县东。《元丰九域志》卷七:“陵井监,唐陵州,皇朝淳化三年升团练州。熙宁五年废为监,治仁寿县。”
⑪翰林学士赵概:《东都事略》卷七一《赵概传》:“赵概字叔平,应天府虞城人也。知涟水军,移守通州,入为开封府推官。知洪州。同知宗正寺,知青州,改直集贤院。坐失举,徙楚州粮料院,复故官职、知滁州。召修起居注。迁知制诰,以母老,乞知苏州。入翰林为学士。累迁礼部侍郎,以龙图阁学士知郓州,徙南京留守,拜御史中丞,遂除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英宗即位,再迁吏部侍郎。神宗立,进尚书左丞。数求去位,以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居睢阳十五年而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概,《宋史》卷三一八亦有传。《翰苑群书·学士年表》:“(庆历八年)十二月,(赵概)以刑部郎中、知制诰拜(翰林学士)。”
⑫须城:北宋县名,属京东西路郓州。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元丰九域志》卷一:“紧,郓州,东平郡,天平军节度。治须城县。”卢泉:原本校云:“卢,一作‘灵’。”
⑬枢密使韩琦:《宋史·宰辅表》二:“(嘉祐元年)八月癸亥,韩琦自三司使加检校少傅,依前行工部尚书、枢密使。”琦,《宋史》卷三一二、《东都事略》卷六九有传。
⑭祖无择:《东都事略》卷七六《祖无择传》:“祖无择字择之,蔡州人也。少从穆修为古文,又从孙复受《春秋》。举进士甲科,稍迁太常博士。加直集贤院,为三司户部判官,出知陕州。召为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出知郑州。迁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元丰中,无择复秘书监、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移知信阳军以卒。”无择,《宋史》卷三三一亦有传。
⑮圣人既殁经更焚:原本作“圣既殁经更战焚”,据卷后校语改。此句意谓孔、孟等圣人殁世之后,经书又遭秦始皇焚毁。
⑯得:原本作“传”,据校语改。
【附 载】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世多作七言、五言,而三言、四言类施于铭颂之中,虽间有用七言者,独于韩吏部、苏端明集见之。前辈云,按柏梁之体,句句用韵,其数以奇,韩、苏亦皆如此。然欧公作《孙明复墓志》,乃与此说不同,又未知如何也。岂欧公特变前人法度,欲自我作古乎?当更讨论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