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宜春县令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程公神道碑铭①(并序)

袁州宜春县令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程公神道碑铭 (并序)

上即位之十有六年,今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程公,自三司使、吏部侍郎为参知政事,乃诏有司宠其祖考,于是赠其皇考故袁州宜春县令为太子少师。公在政事,迁尚书左丞,又赠太子太师;其为资政殿学士、工部尚书,又赠太师中书令;其为宣徽北院使、武昌军节度使,又赠兼尚书令;其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追封定国公,徙镇镇安,又追封冀国公。

惟冀国公讳某,字某。少举明经,仕不得志。退居于家,畜德不施,贻其后世。而相国太师实为之子,初以文学举进士高第,历馆阁,掌制命。俊德伟望,显于朝廷,遂为中丞,执国之宪。尹正京邑,有声蜀都,乃由三司,入与大政。公亦自太常博士累赠兵部侍郎,遂迁太师、中书、尚书令,位皆一品。有国定冀,以启其封。虽发不自躬,而其施益远,晦于一时,而显于百世。盖夫享于身者,有时而止;施于后者,其耀无穷。表于其乡,以劝为善。可谓仁人之利博矣。

【编 年】

至和二年任翰林学士时作。原本题下注云:“至和二年。”

【笺 注】

①袁州宜春:宋代州、县名,属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市。《元丰九域志》卷六:“上,袁州,宜春郡,军事,治宜春县。”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程公:程琳之父程元白。本卷《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中书令程公神道碑铭》:“考讳元白,袁州宜春令,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

②上即位之十有六年:即宋仁宗景祐四年。

③今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程公:程琳。见本卷《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中书令程公神道碑铭》。原本校云:“一本‘今’上有‘以’字。”

④自三司使、吏部侍郎为参知政事:《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五月)乙丑,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程琳为三司使。丙寅,诏自今三司使在职未久,毋得非次更易。于是琳在三司阅四年,遂得政。”同书卷一二〇:“(景祐四年四月甲子)工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韩亿、三司使吏部侍郎程琳、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学士石中立并为参知政事。”三司使,北宋前期掌管全国经济事务的部门。《宋史·职官志》二:“三司使、副使、判官、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三部副使、三部判官,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其恩数廪禄,与参、枢同。使一人,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诰、杂学士、学士充。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盐铁,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度支,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户部,掌天下户口、税赋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事,以供邦国之用。元丰官制行,罢三司使并归户部。”吏部侍郎,尚书省六部的副长官。《事类合璧后集》卷二六《总侍郎》:“隋炀帝二年,尚书六曹: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各置侍郎一人,以贰尚书之职,并正四品。今之侍郎,其置自此始也。”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迁转寄禄之官阶。参知政事,北宋前期的副宰相。《宋史·职官志》一:“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乾德二年置。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别社砖位,敕尾著衔降宰相。至道元年,诏宰相与参知政事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元丰新官制,废参知政事,置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其任。”

⑤乃诏有司宠其祖考:《容斋四笔》卷一三《执政赠三代不同》:“文臣封赠三代,自除执政外,凡转厅皆不再该,唯知枢密院及拜相乃复得之。然旧法又不如是。欧阳公作程文简公琳父神道碑,历叙恩典曰:‘琳参知政事,赠为太子少师;在政事迁左丞(系转一官),又赠太子太师;罢为资政殿学士,又赠太师、中书令;为宣徽北院使,又赠兼尚书令。’则是转官与罢政亦褒赠,而自宫师得太师、中令,更为超越。它或不然。”

⑥尚书左丞: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迁转寄禄官阶,位在六部尚书之下,正四品上。元丰新制后,为职事官,升任执政(副相)。

⑦宣徽北院使:宣徽院始置于唐代中期,分南、北二院,初以宦官为之。五代及宋沿置,而以大臣领其使,凡诸司使至崇班、内侍供奉官等皆领之。《文献通考·职官考》一二:“枢密、宣徽院皆始于唐。然唐之职官志及会要略不言建置本末,盖因肃、代以后特置此官,以处宦者,其初亦无甚司存职业,故史所不载。及其后,宦者之势日盛,则此二官日尊。及五代以来至于宋朝,则皆以大臣为之。宣徽位尊而事简,故常以枢密院官兼之,或以待勋旧大臣之罢政者。”按,此非实职,乃朝廷为宰臣所加之节度衔也。武昌军节度使:宋代鄂州之军额。此为宋代武官节帅之阶。宋初削藩镇之权,节度使不必赴镇,亦无具体职事,但为武官之秩,属正任最高一阶。《王荆公诗文沈氏注》引《四朝闻见录》:“今节度亦非真,名存尔,在权尚书上,正尚书下。铸印畀节之外,给白俸。视尚书则有宣马之异,与节堂使臣而已。”

⑧武胜军:北宋邓州之军额。此亦节度衔,非实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北宋正宰之名。《石林燕语》卷一:“自两汉以来,谓中书为政本,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覆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故唐以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者,此也。”

⑨徙镇镇安:谓自武胜军节度使换镇安军节度使。镇安,北宋陈州之军额。此句原本校云:“一作‘徙镇安军’。”

⑩惟冀国公讳某:原本校云:“一本无‘惟冀国’三字。”

⑪明经:唐代及宋代前期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史·选举志》四:“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经》、《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唐宋时期,因进士出身的士子在仕途上升迁较快,故举子特重进士一科,而以明经、明法等科为下选。

⑫举进士高第,历馆阁,掌制命:本卷《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中书令程公神道碑铭》:“公举大中祥符四年服勤词学高第。天禧中,诏选文学履行,召试,直集贤院,以本官知制诰。”掌制命,即为知制诰,专为天子草写诰词。《长编》卷一〇四:“(天圣四年九月)壬申,命翰林学士夏竦、蔡齐、知制诰程琳等重删定编敕。”

⑬中丞:御史中丞,宋代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宋史·职官志》四:“(御史)中丞一人,为台长,旧兼理检使。凡除中丞而官未至者,皆除右谏议大夫权。”

⑭尹正京邑:即权知开封府。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程琳,天圣九年七月,枢密直学士权知。”

⑮有声蜀都:即知益州。《长编》卷一〇六:“(天圣六年三月)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程琳为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⑯迁太师、中书、尚书令,位皆一品:原本卷后校云:“《冀国程公神道碑》:‘遂迁太师、中书、尚书令,位皆一品。’朝佐考是时未置三少,虽有太子少师,乃非一品。今诸本皆作少师,当是笔误,合作太师。罗本‘尚书’下有‘令’字,今从之。”

惟程氏之先,自重黎历夏、商、周,而程伯休父始见于《诗》、《书》,其后世远而分。至唐定氏族,而程氏之望分为七。中山之程,盖出于魏安乡侯昱之后也。公世为中山博野人。曾祖讳某。祖讳某,赠太师。祖妣齐氏,吴国夫人。考讳某,赠太师中书令。妣吴氏,秦国夫人。当唐末五代,天下乱于兵,程氏再世不仕。后唐长兴三年,公之皇考以神童举,官至太子赞善大夫。宋兴于今百年,而程氏亦再显。太平兴国初,公之从祖羽,佐太宗自晋王即皇帝位,为文明殿学士,官至兵部侍郎。今相国太师出入将相,为时名臣。子孙蕃昌,世族昭著。推其所自来者远矣。初,公与其仲父象明同举《春秋》,皆中第。是时,从祖以给事中知开封府,召公及象明谓曰:“吾新被宠天子,待罪于此,不欲子弟并登科。”使其自择去就。公因让其从父,自引去,从祖颇贤之。其后累举不中,从祖谓曰:“由我困汝。”退而使人察公,无悔色,由是大嗟异之,以为不可及。太平兴国五年,遂以明经中第,为虔州赣县尉、蔡州上蔡主簿、袁州宜春令,所至皆有惠爱。公事母至孝,与其兄弟怡怡,为乡里所称。而仕宦不求名誉,为赣县尉七年不代,既罢宜春,遂不复仕。退居于蔡州,淳化三年七月某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九。以天圣十年十一月某日,葬于郑州管城县马亭乡之北田村。夫人楚氏,追封晋国夫人。子男五人:长曰瓘,官至太常博士;次曰瑗、曰琬,皆早卒;次曰琳,相国太师也;次曰琰,国子博士。女一人,适某人。诸孙九人。铭曰:

远矣程侯,颛顼之苗。始自重黎,历夏商周。惟伯休父,声诗孔昭。世不绝闻,盛于有唐。程分为七,三祖安乡。广平、中山,以暨济阳。中山之程,出自灵洗。实昱裔孙,仕于陈季。陈灭散亡,播而北迁。公世中山,为博野人。道德家潜,孝悌邦闻。不耀自躬,以贻后昆。惟后有人,将相文武。有国宠章,覆其考祖。定冀之封,实开土宇。程世其隆,公多孙子。有畜其源,发而熟御。刻铭高原,以示来者。

【笺 注】

⑰重黎:《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官之。”《万姓统谱》卷五三:“程,颛顼重黎之后。周司马封承国,程伯休父,其后也,以国氏焉。”

⑱程伯休父始见于《诗》、《书》:《诗经·大雅·常武》:“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高亨注:“程伯休父,封邑在程邑(今陕西咸阳东)的伯爵。休父是其名,周宣王的大臣。”

⑲中山:古郡名,在今河北省定州市。《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定州》:“战国为中山国地,后属赵秦为钜鹿郡地,汉高帝置中山郡。唐乾元初,复曰定州。建中四年,置义武军节度使,五代因之。宋亦曰定州。”

⑳魏安乡侯昱:《三国志·魏书·程昱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长八尺三寸,美须髯。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刘岱为黄巾所杀。太祖临兖州,辟昱。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顷之,昱迁振威将军。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讨袁谭、袁尚。谭、尚破走,拜昱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是后中夏渐平,太祖拊昱背曰:‘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宗人奉牛酒大会,昱曰:‘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乃自表归兵,阖门不出。昱性刚戾,与人多迕。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魏国既建,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分封少子延及孙晓列侯。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溢曰肃侯。”

㉑博野:古县名,唐五代及宋初属深州,后于此地置宁边军。《元丰九域志》卷二:“永宁军,同下州。雍熙四年,以定州博野县地置宁边军,景德元年改永定,天圣七年改永宁。治博野县。”

㉒“祖讳某”八句:本卷《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中书令程公神道碑铭》:“曾祖讳新,赠太师。曾祖妣吴国夫人齐氏。祖讳赞明,赠太师、中书令。祖妣秦国夫人吴氏。”

㉓后唐长兴三年:即后唐明宗李亶长兴三年,公元932年。

㉔太子赞善大夫:东宫官名。《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掌传令,讽过失,赞礼仪,以经教授诸郡王。”注:“隋有内允。武德三年改曰中舍人,隶门下坊。贞观初曰中允。龙朔二年,改门下坊曰左春坊,左庶子曰左中护,中允曰左赞善大夫。仪凤四年,置左、右赞善大夫各十人,以同姓为之。景云二年,始兼用庶姓,改门下坊曰左春坊,复置谕德,庶子以比侍中,中允以比门下侍郎,司议郎以比给事中,赞善大夫以比谏议大夫。”

㉕“公之从祖羽”四句:《宋史》卷二六二《程羽传》:“程羽字冲远。性淳厚,莅事恪谨。时太宗尹京,颇以长者待之。及即位,拜给事中,知开封府。未几,出知成都府,为政宽简,蜀人便之。入朝,拜礼部侍郎。上欲优以清职。故事,端明殿设学士二员,居翰林学士上,专备顾问,冯道、赵凤始居是职,累朝因之。及是,即殿名以羽为文明殿学士,位在枢密副使下,且即泰宁坊营第以赐之。太平兴国五年,典试贡士,御试得人居多。六年,以老疾求解职,拜兵部侍郎,未几致仕,仍给全奉。雍熙元年,卒,年七十二。赠礼部尚书。”文明殿学士: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一五:“国朝观文殿,即旧延恩殿也。庆历七年,以文明学士称号同真宗谥,乃改名紫宸殿,以冠学士之职。又以紫宸非人臣所可称,乃改名,以延恩殿更名观文殿,置学士。皇祐元年,诏特置大学士,宠待旧相。今后须尝任宰相,乃得除授。”

㉖公与其仲父象明同举《春秋》:《春秋》,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宋史·选举志》一:“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三传,即《春秋》三传。

㉗从祖以给事中知开封府:《长编》卷一七:“(开宝九年十月丙辰)以开封府判官、著作郎陆泽程羽为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㉘不欲子弟并登科:原本校云:“一本‘科’后有‘选’字。”

㉙虔州赣县:宋代州、县名,属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元丰九域志》卷六:“虔州,上,南康郡,昭信军节度。治赣县。”尉:宋代县里的属官名,掌一县治安盗贼之事。《宋史·选举志》四:“凡选人阶官为七等:其七曰三京军巡判官,司理、户曹、法曹、司法参军,主簿、县尉。”《文献通考·职官考》一七:“宋朝建隆三年,始每县置尉一员,在主簿之下,俸赐与主簿同。”

㉚蔡州:北宋州名,属京西北路,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元丰九域志》卷一:“蔡州,紧,汝南郡,淮康军节度。治汝阳县。”上蔡:北宋县名,蔡州属县,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元丰九域志》卷一:“上,上蔡。州北五十五里。”主簿:县里的属官,见上条注。

㉛淳化三年七月某日:日,原本校云:“一作‘甲子’。”

㉜以天圣十年十一月某日:日,原本校云:“一作‘甲子’。”

㉝郑州管城县:北宋州、县名,属京西路,治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一:“郑州,畿,荥阳郡,奉宁军节度。治管城县。”

㉞太常博士:见本书卷二〇《太子太师致仕赠司空兼侍中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注①。

㉟国子博士:见本书卷二〇《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注⑭。

㊱颛顼之苗:《万姓统谱》卷五三:“程,颛顼重黎之后。周司马封承国,程伯休父,其后也,以国氏焉。”

㊲孔昭:显著彰明。《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郑玄笺:“孔,甚;昭,明也。”

㊳广平:古郡名,在今河北省永年县。《元和郡县志》卷一九:“洺州,广平。汉武帝置平干国,宣帝改曰广平国周武帝建德六年,于郡置洺州,以水为名。”

㊴济阳:古县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北。《元和郡县志》卷一一:“济阳县,本汉梁邹县也,属济南郡。景龙元年,于汉梁邹城置济阳县,属淄州。”

㊵灵洗:《南史·陈书·程灵洗传》:“程灵洗字玄涤,新安海宁人也。少以勇力闻,步行日二百里,便骑善游,素为乡里畏服。侯景之乱,据黟、歙聚徒以拒景。梁元帝授灵洗谯州刺史资,领新安太守,封巴丘县侯。武帝崩,王琳前军东下,灵洗于南陵破之,掠其兵士。以功授都督、南豫州刺史。迁中护军、郢州刺史。卒,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溢曰忠壮。太建四年,配享武帝苗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