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校理丁君墓表①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景祐元年,举进士及第,为峡州军事判官,淮南节度掌书记,杭州观察判官。改太子中允、知剡县,徙知端州,迁太常丞、博士。坐海贼侬智高陷城失守,夺一官,徙置黄州。久之,复得太常丞、监湖州酒税,又复博士、知诸暨县,编校秘阁书籍,遂为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君为人外和怡而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庆历中,诏天下大兴学校,东南多学者,而湖、杭尤盛。君居杭学,为教授,以其素所学问而自修于乡里者教其徒,久而学者多所成就。其后天子患馆阁职废,特置编校八员,其选甚精,乃自诸暨召居秘阁。

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谒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盖其召自诸暨也,以材行选,及在馆阁,久而朝廷益知其贤,英宗每论人物,屡称之。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偃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人,既败,亦走。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凡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觇者一人,斩之。贼既平,议者谓君文学,宜居台阁备侍从以承顾问,而眇然以一儒者守空城,提百十饥羸之卒,当万人卒至之贼,可谓不幸。而天子亦以谓县官不素设备,而责守吏不以空手捍贼,宜原其情。故一切轻其法,而君以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则又轻之。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后十余年,御史知杂苏寀受命之明日,建言请复治君前事,夺其职而黜之。天子知君贤,不可以一眚废,而先帝已察其罪而轻之矣,又数更大赦,且罪无再坐,然犹以御史新用,故屈君,使少避而不伤之也。乃用其校理岁满所当得者,即以君通判永州

方待阙于晋陵,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累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阶朝奉郎,勋上轻车都尉。曾祖讳辉,祖讳谅,皆不仕。父讳柬之,赠尚书工部侍郎。母张氏,仙游县太君。君娶饶氏,封晋陵县君,先卒。子男四人:曰隅、曰除、曰隮,皆举进士;曰恩儿,才一岁。女一人,适著作佐郎、集贤校理胡宗愈。君既卒,天子悯然推恩,录其子隅为太庙斋郎。君之平生,履忧患而遭困厄,处之安焉,未尝见戚戚之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然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与论著君之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编 年】

熙宁元年知亳州时作。本文“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笺 注】

①丁君:丁宝臣。拙撰《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五四有《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本书卷五〇有《祭丁学士文》。

②晋陵:宋代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五:“常州,望,毗陵郡,军事。治晋陵、武进二县。”

③为峡州军事判官:《丁君墓志铭》:“君为峡州军事判官,与庐陵欧阳公游,相好也。”峡州,宋代州名,属荆湖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元丰九域志》卷六:“中,峡州,夷陵郡,军事,治夷陵县。”军事判官,宋代州郡属官,协理本州郡事。《文献通考·职官考》一六:“宋有两使、防团、军事推、判官,皆以选人充。太平兴国中,以赞善大夫十五员充诸州节度判官。盖太宗以诸州戎幕缺官,选朝士补之,俾分理事,且试其才此签判所由始也。盖选人则为判官,京官则为签判。掌裨赞郡政,总理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于其长而罢行之。凡员数多寡,视郡小大及职务之繁简。”

④淮南:宋代扬州之军额,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五:“大都督府,扬州,广陵郡,淮南节度,治江都县。”节度掌书记:宋代幕职官名,为节度州属官,与节度推官共掌本州节度使印,有关本州军事文书,与节度推官共签署、用印,协助长吏治本州事。《文献通考·职官考》一六:“宋朝乾德二年,诏历两任有文学者,许两使、留侯奏充掌书记。太平兴国六年,诏诸节度州依旧置观察支使一员。凡书记、支使不得并置。有出身曰书记,无出身曰支使。位在判官之下,推官之上。”

⑤剡县:宋代县名,属两浙路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嵊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五:“望,剡。(越)州东南一百八十里。”

⑥端州:宋代州名,属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元丰九域志》卷九:“端州,高要郡,军事,治高要县。”

⑦黄州:宋代州名,属淮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元丰九域志》卷五:“黄州,下,齐安郡,军事。治黄冈县。”

⑧诸暨县:属两浙路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省诸暨市。《元丰九域志》卷五:“望,诸暨。(越)州西南一百四十二里。”

⑨同知太常礼院:《宋史·职官志》四:“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宋初旧制,判寺无常员,以两制以上充;丞一人,以礼官久次官高者充。别置太常礼院,虽隶本寺,其实专达。有判院,同知院四人,寺与礼院事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始并兼礼院事。”宝臣同知太常礼院在英宗治平元年至三年。《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一《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英宗即位,以尚书屯田员外郎编校秘阁书籍,遂为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出通判永州。君于治平三年待阙于常州,于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以四年四月四日卒。”

⑩教授:宋代学官名。《文献通考·职官考》一七:“庆历四年,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于是州郡不置学者鲜矣。又置教授,以三年为一任,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委运司及长史于幕职州县官内荐教授,或本处举人举有德艺者充。当时虽置教授,或用兼官,或举士人,委于漕司而未隶朝廷也。熙宁六年,诏诸路学官并委中书门下选差,至是,教授始命于朝廷矣。”

⑪浔:宋代州名,属广南西路,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元丰九域志》卷九:“下,浔州,浔江郡,军事。治桂平县。”梧:宋代州名,属广南西路,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九:“下,梧州,苍梧郡,军事。治苍梧县。”封:封州:宋代州名,属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东省封开县。《元丰九域志》卷九:“封州,临封郡,军事。治封川县。”康:康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广东省新兴县。《元丰九域志》卷九:“下,康州,晋康郡,军事。治端溪县。”

⑫县官:朝廷,官府。《史记·孝景本纪》:“令内史都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

⑬御史知杂苏案受命之明日:《东轩笔录》卷一〇:“丁宝臣守端州,侬智高入境,宝臣弃城遁,坐废累年。嘉祐末,大臣荐,得编校馆阁书籍。久之,除集贤校理。是时苏案新得御史知杂,首采其端州弃城事,遂出宝臣通判永州,士大夫皆惜其去。王存有诗云:‘病鸾方振翼,饥隼乍离鞲。’盖谓是也。”御史知杂,宋代御史台长官名。《会要·职官》五五之一:“国朝之制,大夫无正员,止为兼官,中丞除正官,外带他官尚书,则曰‘某官兼御史中丞’,丞郎则曰‘御史中丞兼某官’,给事、谏议则曰‘某官权御史中丞事’。次有知杂御史一员,以尚书省郎中、员外充,中丞判台事。”《会要·职官》一七之三六:“元丰七年,诏侍御史知杂事为侍御史,不带知杂事,今并入三班院。”苏寀,《宋史》卷三三一《苏寀传》:“为湖北、淮南、成都路转运使。擢侍御史知杂事,判刑部。使契丹,还及半道,闻英宗晏驾。”

⑭通判永州:《丁君墓志铭》:“居无何,御史论君尝废矣,不当复用,遂出通判永州。世皆以咎言者,谓为不宜。”永州,宋代州名,属荆湖南路,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市。《元丰九域志》卷六:“永州,中,零陵郡,军事。治零陵县。”

⑮待阙:现任长官任期未满,待其满后方得继任。晋陵:宋代常州州治所在县。

⑯曾祖讳辉:原本作“曾祖讳某”,据卷后校语改。

⑰祖讳谅:原本作“祖讳某”,据卷后校语改。

⑱父讳柬之:原本作“父讳某”,据卷后校语改。

⑲胡宗愈:《泊宅编》卷五:“尚书右丞胡宗愈夫人丁氏,司封员外郎宗臣之女,自幼颖慧,无所不能。其善相人,盖出天性。在西府时,尝于窗隙邀见蔡丞相确,谓右丞曰:‘蔡相全似卢多逊。或以卢、蔡肥脊、色貌不同难之。丁氏曰:‘吾尝一睹卢像,与今丞相神采相似。’其后蔡果南窜。又户部尚书李常除老龙,尹成都,途中贻右丞书。夫人一见其字画,惊曰:‘此人身笔已倒,不久数尽,仍须病咽喉而死。’李公行次凤翔,中毒而卒。”沈钦韩注王荆公《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曰:“按:《志》以为宝臣之女嫁而已卒。方氏所记,复云‘宗臣之女嫁完夫’,岂完夫复续娶于丁,抑宝臣女,而传闻误耶?”《东都事略》卷七一《胡宗愈传》:“宗愈字完夫,举进士甲科。世父宿罢枢密副使,出守杭州,陛辞之日,英宗问:‘子弟谁可继卿者?’以宗愈对。除集贤校理。召对,兼史馆检讨,遂同知谏院。通判真州。久之,擢吏部郎中。哲宗即位,除右司郎中,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又迁吏部侍郎,拜御史中丞。进《君子无党论》,拜尚书右丞,为言者所攻,以资政殿学士知陈州,徙成都府。明年召还,为吏部尚书。哲宗亲政,以宗愈帅定武,未行卒,年六十六。谥曰修简。”宗愈,《宋史》卷三一八亦有传。

⑳太庙斋郎:北宋寄禄官名。《宋史·职官志》九:“太庙斋郎,入中下州判、司,中县簿、尉。”《长编》卷一一一:“(明道元年二月)甲子,诏员外郎已上致仕者,录其子为秘书省校书郎,三丞已上为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