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或问三

易或问三

或问:“大衍,筮占之事也,其于筮占之说,无所非乎?”

曰:“其法是也,其言非也。用蓍四十有九,分而为二,挂一,揲四,归奇,再扐,其法是也。象两,象三,至于乾坤之策,以当万物之数者,其言皆非也。《传》曰:‘知者创物。’又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筮者,上古圣人之法也。其为数也,出于自然而不测,四十有九是也。其为用也,通于变而无穷,七、八、九、六是也。惟不测与无穷,故谓之神,惟神,故可以占。今为大衍者,取物合数以配蓍。是可测也,以九、六定乾坤之策,是有限而可穷也,矧占之而不效。夫奇耦,阴阳之数也;阴阳,天地之正气也。二气升降,有进退而无老少。且圣人未尝言,而虽《系辞》之痝杂,亦不道也。”

问者曰:“然则九、六何为而变?”

曰:“夫蓍四十有九,无不用也。昔之言大衍者,取四揲之策,而舍挂扐之数,兼知挂扐之多少,则九、六之变可知矣。蓍数无所配合,阴阳无老少,乾坤无定策,知此,然后知筮占矣。呜呼!文王无孔子,《易》其沦于卜筮乎!《易》无王弼,其沦于异端之说乎!因孔子而求文王之用心,因弼而求孔子之意,因予言而求弼之得失,可也。”

【编 年】

景祐四年任夷陵县令时作。原本题下注云:“景祐四年。”

【笺 注】

①或问:原本校云:“一有‘曰’字。”

②“用蓍四十有九”七句:《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故再扐而后挂。”孔颖达疏:“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五十之内去其一,余有四十九合同未分,是象大一也。今以四十九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也。挂一以象三者,就两仪之间,于天数之中分挂其一,而配两仪,以象三才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分揲七蓍皆以四,四为数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者,奇谓四揲之余,归此残奇于所扐之策而成数,以法象天道,归残聚余,分而成闰也。五岁再闰者,凡前闰、后闰,相去大略三十二月,在五岁之中,故五岁再闰。再扐而后挂者,既分天地,天于左手,地于右手,乃四四扐天之数,最末之余归之,合于扐卦之一处,是一揲也。又以四四揲地之数,最末之余又合于前所归之扐而总卦之,是再扐而后卦也。”揲音舌,古代用蓍草卜筮时,按照定数更迭数数,分成等分,谓之揲。《周易·系辞》传曰:“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谓四四数之也。四四者,由一四、二四数之至若干四,则得其余矣。”扐音咧,古代以蓍草卜筮时,将蓍草夹在左手指间,谓之扐。《说文》:“扐,《易》筮,再扐而后卦。”徐灏笺注:“两指之间谓之扐。”《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揲蓍之法:四十九蓍,聚之则一,而四十九隐于一中;散之则四十九,而一隐于四十九中。一者,道也,谓之无,则一在;谓之有,则不可取。四十九者,用也,静则归于一,动则惟睹其用,一在其间而不可取。此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③“象两象三”五句:谓筮家的算术之法是对的,但认为分成两份就是“象两仪”,分成四份就是“象四时”,一直到若干份,都说成是象某某,似乎天地之间的一切都包括在四十九个数字里,都由四十九个数字表示吉凶成败,那就没有道理了。

④“《传》曰”四句:《周礼·考工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知者,即“智者”,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

⑤七八九六:《周易》卦象的命名用语。《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易》象:九为老,阳七为少,八为少阴,六为老。旧说阳以进为老,阴以退为老。九、六者,乾坤之画,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此皆以意配之,不然也。九、七、八、六之数,阳顺阴逆之理,皆有所从来,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凡归余之数有多有少,多为阴,如爻之耦;少为阳,如爻之奇。三少,乾也,故曰老阳,九揲而得之,故其数九,其策三十有六。两多一少,则一少为之主,《震》、《坎》、《艮》也,故皆谓之少阳,皆七揲而得之,故其数七,其策二十有八。三多,坤也,故曰老阴,六揲而得之,故其数六,其策二十有四。两少一多,则多为之主,《巽》、《离》、《兑》也,故皆谓之少阴,皆八揲而得之,故其数八,其策三十有二。物盈则变,盈为老,故老动而少静,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卦爻之辞皆九、六者,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占,虽《易》亦不能言之。今人以《易》筮者,虽不动,亦引爻辞断之。《易》中但有九、六,既不动,则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辞?此流俗之过也。”所谓九、六者,卦象一长划为九,两短划为六。如乾卦,六个长划,故卦辞曰初九(倒数第一个长划)、九二(倒数第二个长划)、九三(倒数第三个长划)、九四(倒数第四个长划)、九五(倒数第五个长划)、用九(倒数第六个长划)。又如坤卦,六个双短划,故卦辞曰初六(倒数第一个双短划)、六二(倒数第二个双短划)、六三(倒数第三个双短划)、六四(倒数第四个双短划)、六五(倒数第五个双短划)、上六(倒数第六个双短划)。其余皆可类推之。

⑥痝杂:即庞杂,淆混杂乱也。《素问·奇病论》:“有病痝然,如有水状。”王冰注:“痝然,谓面目浮起而色杂也。”

⑦王弼:《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裴松之注引应劭所作《王弼传》:“弼字辅嗣。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弼注《易》,颍川人荀融难弼大衍义。弼答其意,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踰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于颜子,可以无大过矣。’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注《易》,往往有高丽言。太原王济好谈,病老、庄,常云:‘见弼《易》注,所悟者多。’”又引孙盛曰:“《易》之为书,穷神知化,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世之注解,殆皆妄也。况弼以傅会之辨,而欲笼统玄旨者乎?故其叙浮义则丽辞溢目,造阴阳则妙赜无闻,至于六爻变化,群象所效,日时岁月,五气相推,弼皆摈落,多所不关。虽有可观者焉,恐将泥夫大道。”《四库全书提要》:“《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浸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