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或问一

春秋或问一

或问:“《春秋》何为始于隐公而终于获麟?”

曰:“吾不知也。”

问者曰:“此学者之所尽心焉,不知何也?”

曰:“《春秋》起止,吾所知也。子所问者始终之义,吾不知也,吾无所用心乎此。昔者孔子仕于鲁,不用;去之诸侯。又不用,困而归。且老,始著书。得《诗》自《关雎》至于《鲁颂》,得《书》自《尧典》至于《费誓》,得鲁《史记》自隐公至于获麟,遂删修之。其前远矣,圣人著书足以法世而已,不穷远之难明也,故据其所得而修之。孔子非史官也,不常职乎史,故尽其所得修之而止耳。鲁之史记,则未尝止也,今左氏经可以见矣。”

曰:“然则始终无义乎?”

曰:“义在《春秋》,不在起止。《春秋》谨一言而信万世者也。予厌众说之乱《春秋》者也。”

【编 年】

景祐四年任夷陵县令时作。原本题下注云:“景祐四年。”《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景祐四年,作《春秋或问二首》。”

【笺 注】

①《春秋》何为始于隐公而终于获麟:谓孔子所作《春秋经》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而《左传》则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其自哀公十七年至二十七年有传无经。《春秋左氏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春秋左氏传·哀公十四年》:“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孔子在什么时代修或者作《春秋》呢?《史记·孔子世家》列之于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以后。孔子作《春秋》,动机起于获麟。”《穀梁传》则止于哀公十四年。《春秋穀梁传·哀公十四年》:“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传:引,取之也。狩地,不地不狩也。非狩而曰狩,大获麟,故大其适也。其不言来,不外麟于中国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于中国也。”《公羊传》亦止于哀公十四年。《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传: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为,原本校云:“一无此字。”

②《春秋》起止:《春秋》,原本校云:“一有‘之’字。”

③吾无所用心乎此:我从来没有在这方面用过心思。意谓此类问题不是学《春秋》者应该重点关注的。原本校云:“一有‘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