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中书令程公神道碑铭①(并序)
惟文简公既葬之二年,其子嗣隆泣而言于朝曰②:“先臣幸得备位将相,官、阶、品皆第一,爵、勋皆第二,请得立碑如令。”于是天子曰:“噫!惟尔父琳,有劳于我国家,余其可忘?”乃大书曰“旌劳之碑③”,遣中贵人即赐其家,曰:“以此名尔碑。”又诏史臣修曰:“汝为之铭。”臣修与文简公故往来,知其人,又尝志其墓④,又尝序其世德于冀公太师之碑⑤,得其世次、官封、功行最详⑥,乃不敢辞。惟公字天球,姓程氏。曾祖讳新,赠太师。曾祖妣吴国夫人齐氏。祖讳赞明,赠太师、中书令。祖妣秦国夫人吴氏。考讳元白,袁州宜春令,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妣晋国夫人楚氏。
【编 年】
嘉祐四年任翰林学士时作。原本题下注云:“嘉祐四年。”
【笺 注】
①程公:程琳,《宋史》卷二八八、《东都事略》卷五四有传。本书卷三〇有《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谥文简程公墓志铭》。
②其子嗣隆:《会要·选举》九之一一:“(嘉祐)二年五月九日,赐将作监丞程嗣隆同进士出身。嗣隆,使相琳之子,以恩陈乞,召试命之。”
③旌劳之碑:此仁宗亲题之碑额。《名臣碑传琬琰集》上编卷四有《程文简公琳旌劳之碑》。碑文乃欧公所撰,即此文也。
④又尝志其墓:本书卷三〇有《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谥文简程公墓志铭》。
⑤序其世德于冀公太师之碑:即本卷《袁州宜春县令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程公神道碑铭》。
⑥世次:世系相承的先后。韩愈《贞耀先生墓志铭》:“初,先生所与俱学同姓简,于世次为叔父。”官封:皇帝赠予的官爵。《容斋四笔·宰相赠本生父母官》:“李昉再入相,表其事求赠所生父、祖官封。”功行:功绩和德行。《后汉书·杨震传》:“今瑰无他功行,但以配阿母女,一时之间,既位侍中,又至封侯。”
公举大中祥符四年服勤词学高第⑦,试秘书省校书郎、泰宁军节度推官⑧,改著作佐郎、知并州寿阳县⑨,秘书丞、监左藏库⑩。天禧中,诏选文学履行,召试⑪,直集贤院⑫。今天子即位⑬,迁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⑭。会修《真宗实录》⑮,而起居注阙⑯,命公追修大中祥符八年已后,书成,遂修起居注。迁祠部员外郎⑰、提举诸司库务,以本官知制诰⑱,同判吏部流内铨⑲。契丹尝遣使贺上即位,命公迓之,使者妄有所言,公折以理,遂屈服⑳。其后又遣使贺天圣五年乾元节㉑,天子思公前尝折其使,乃以公为馆伴使。使者果言契丹见中国使者坐殿上,位次高,而中国见契丹使者位下,当迁。议者以为小故,可许,虽天子亦将许之。公争以谓:“契丹所以与中国好者,守先帝约也,一切宜用故事,若许其小,将启其大。”天子是之,乃止㉒。岁中,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㉓。丞相张文节㉔,公少所称许,而最知公,方除中丞,文节当执笔,喜曰:“不辱吾笔矣。”明年,拜枢密直学士、知益州㉕。
【笺 注】
⑦服勤词学:此为制科考试之题目。按,唐宋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两类,一类是常科考试,即定期、定点、定名目的国家考试,称为常科;另一类是由天子亲自出题亲自主持的考试,考题因皇帝意志而定,称为制科考试。服勤词学,当是大中祥符四年制科考试的题目。
⑧秘书省校书郎: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迁转寄禄之官阶。《文献通考·职官考》一〇:“淳化三年,诏秘阁次三馆,秘书省仍隶京百司。时秘书虽有监、少监、丞、郎、校书郎、正字、著作,郎佐皆以为寄禄官,常带出入。”泰宁军:北宋兖州之军额,治所在今山东省兖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一:“京东西路兖州,大都督府,鲁郡,泰宁军节度。大中祥符元年升大都督府。治瑕丘县。”节度推官:幕职官名,与节度掌书记等幕职官分治案事、佐理府政。由选人充。从八品。
⑨并州寿阳:北宋州、县名。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寿阳,治所在今山西省寿阳县。《元丰九域志》卷四:“次府,太原府,太原郡,河东节度。治阳曲县。次畿寿阳,在府东一百八十里。”
⑩监左藏库:太府寺所属库名。《宋史·职官志》五:“(太府寺)所隶官司二十有五:左藏东西库,掌受四方财赋之入,以待邦国之经费,给官吏、军兵奉禄赐予。旧分南北两库,政和六年修建新库,以东西库为名。西京、南京、北京各置左藏库、内藏库,掌受岁计之余积,以待邦国非常之用。”
⑪召试:《安阳集》卷三五《乞男忠彦召试中等与馆职》:“伏睹前朝辅臣子弟,有得预馆、殿之职者,必先召试中等,然后推恩。”
⑫直集贤院:宋官名,为三馆秘阁之一,典掌禁中图书之府,编书、校书、读书之局,储养名流贤俊、备咨询访问之地。《宋史·职官志》四:“端拱元年,建秘阁于(崇文)院中。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皆沿唐制立名,但有书库寓于崇文院庑下。馆、秘阁、崇文院各置帖职官。又有集贤殿修撰、直龙图阁、校勘,通谓之馆职。”
⑬今天子即位:《宋史·仁宗纪》一:“乾兴元年二月戊午,真宗崩,遗诏太子即皇帝位。”
⑭三司户部判官:三司分部官之一。《宋史·职官志》二:“三部判官各三人,分掌逐案之事。旧以朝官充。国朝承旧制,每部判官一人。乾德四年,三部各置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三年,诸案置推官或巡官,以朝官充。四年,三司止置判官一人,推官三人。及分十道,二计各置判官一人。五年,废十道,三部各置判官二人。元丰官制行,罢三司使并归户部。”
⑮修《真宗实录》:《宋史·仁宗纪》一:“(天圣二年)三月癸卯,王钦若上《真宗实录》。”
⑯起居注:《宋史·职官志》一:“国朝旧置起居院,命三馆校理以上修起居注。起居舍人一人,掌同门下省起居郎、侍立修注官。元丰前,以起居郎、舍人寄禄,而更命他官领其事,谓之同修起居注。”
⑰祠部员外郎:《宋史·职官志》三:“祠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祀典、道释、祠庙、医药之政令。月奏祠祭、国忌、休假之日。”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迁转之阶官。《宋史·选举志》四:“(淳化四年)始定迁秩之制:三丞、著作皆迁太常博士,转屯田员外郎,优者为礼部、工部、祠部、主客。”
⑱知制诰:《宋史·职官志》一:“(中书省)舍人,国初,为所迁官。实不任职。复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主行词命,与学士对掌内外制。及修官制,随以实正名,而判后省之事。”
⑲同判吏部流内铨:见本卷《尚书度支郎中天章阁待制王公神道碑铭》注㊶。
⑳“契丹尝遣使贺上即位”五句:《长编》卷九八:“(乾兴元年六月丁巳)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程琳接伴契丹吊慰使者,使者将致问于皇太后。琳谓曰:‘昔先帝尝与承天太后通使,今皇太后乃嫂也,礼不通问。’使者与屈。”
㉑乾元节:宋代每一皇帝即位,便将其生日这一天定为诞节,崩逝后即取消。诞节是除元旦之外最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宋史·仁宗纪》一:“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乾兴元年二月戊午,真宗崩,遗诏太子即皇帝位,乙丑,以生日为乾元节。”
㉒“乃以公为馆伴使”十四句:《长编》卷一〇五:“(天圣五年四月)辛巳,契丹遣林牙昭德节度使萧蕴、政事舍人杜防贺乾元节。知制诰程琳为馆伴使。蕴出位图指曰:‘中国使者至契丹,坐殿上位高。今契丹使至中国位下,请升之。’琳曰:‘此真宗皇帝所定,不可易。’防又曰:‘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卿,可乎?’琳又曰:‘南北朝,安有大、小之异?’防不能对。上令与宰相议。或曰:‘此细事,不足争。’将许之。琳曰:‘许其小,必启其大。’固争不可。蕴乃止。”《宋史·礼志》二二:“自景德澶渊会盟之后,始有契丹国信使、副元正、圣节朝见。大中祥符九年,有司遂定仪注。”
㉓权:唐、宋以来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长编》卷一〇五:“(天圣五年九月)乙未,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程琳为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㉔丞相张文节:《宋史》卷三三〇《张知白传》:“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知白在相位,慎名器,无毫发私。常以盛满为戒,虽显贵,其清约如寒士。然体素羸,忧畏日侵,在中书忽感风眩,舆归第。帝亲问疾,不能语,薨。为罢上巳宴,赠太傅、中书令。礼官谢绛议溢文节,御史王嘉言言:‘知白守道徇公,当官不挠,可谓正矣,谥文正。’王曾曰:‘文节,美谥矣。’遂不改。”原本卷后校云:“除中丞日,丞相张文节公当执笔,喜曰:‘不辱吾笔矣。’朝佐按:文简两为中丞,其初在天圣五年九月,时文节为集贤相,实当笔。明年三月,文节薨。后数年,当明道二年十月,文简方再守中丞。诸本误载文节之言于再除之后,惟罗氏本移附初除之下,今从之。”
㉕拜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长编》卷一〇六:“(天圣六年三月)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程琳为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公性方重,寡言笑,凡所处画,常先虑谨备,所以条目巨细甚悉,至临事简严,僚吏莫能窥其际。尝夜张灯会五门,大集州民,而城中火起,吏如公教不以白,而随即救止。终宴,民去,始稍知火。监军得告者言军谋变,惧而入白,公笑曰:“岂有是哉?”监军惶惑不敢去,公曰:“军中动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能隐也。”已而卒无事。其他多类此。蜀妖人自名李冰神子,署官属吏卒,以恐蜀人,公捕斩之,而谤者言公妄杀人,蜀且乱。天子遣人驰视之,使者还,言蜀人便公政,方安乐,而诛妖人所以止乱。由是天子益知公贤,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㉖。前为府者,苦其治剧,或不满岁罢㉗,不然被谤讥,或以事去。独公居数岁㉘,久而治益精明,盗讼稀少,狱屡空,诏书数下褒美。迁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㉙,守御史中丞㉚。久之,天子思其治,召为翰林侍读学士㉛,复知开封府㉜。明年,为三司使㉝。不悦苟利,不贪近功。时议者患民税多目,吏得为奸,欲除其名而合为一。公以谓:“合而没其名,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是重困民也。”议者莫能夺。其于出入尤谨,禁中时有所取,未尝肯予。宦官怒,言:“陛下虽有欲㉞,物在程某何可得?”公曰:“臣所以为陛下惜尔。”天子以为然。累迁吏部侍郎㉟。景祐四年,以本官参知政事㊱,迁尚书左丞㊲。公益自信不疑,宰相有所欲私,辄众折之,其语至今士大夫能道也。初,范仲淹以言事忤大臣,贬饶州㊳。已而上悔悟,欲复用之,稍徙知润州㊴。而恶仲淹者遽诬以事,语入,上怒,亟命置之岭南。自仲淹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出语及仲淹者,皆指为党人,公独为上开说,上意解而后已。
【笺 注】
㉖给事中:《宋史·职官志》一:“给事中四人,分治六房,掌读中外出纳,及判后省之事。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凡章奏,日录目以进,考其稽违而纠治之。”《石林燕语》卷三:“给事中、中书舍人虽皆四品,给事中自服绯,除受告日,便自易服,盖品应得也。惟中书舍人必俟后殿正谢面赐,乃易服。后殿不常坐,或待数日,则或绯或绿,犹仍其旧服。”北宋前期无实职,为高官之带职。知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程琳,天圣九年七月,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㉗或不满岁罢:原本校云:“一无‘不’字。”
㉘独公居数岁:程琳自天圣九年(1031)至景祐元年(1034)知开封府。
㉙龙图阁学士:原本校云:“一本‘学士’上有‘直’字。”
㉚守御史中丞:守,北宋前期,文散官阶低于官职,则带“守”字。《宋史·职官志》三:“除授皆视寄禄官:高一品以上者为‘行’,下一品者为‘守’,下二品以下者为‘试’。”御史中丞,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见本卷《袁州宜春县令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程公神道碑铭》注⑬。
㉛翰林侍读学士:原本无“侍读”二字,据校语补。《会要·职官》六之五七:“先是,侍读名秩未崇,真宗首置此职,择耆儒旧学以充其选,班秩次翰林学士,禄赐如之。设直庐于秘阁,侍读更直,侍讲长上,日给尚食珍膳,夜则迭宿。”
㉜复知开封府:《长编》卷一一三:“(明道二年十月己未)龙图阁学士、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程琳为御史中丞。琳辞中丞不拜,乃授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知开封府者,若其治剧,或不满岁辄罢,不然被讥谤,或以事去,独琳居数岁。”
㉝明年为三司使:《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五月)乙丑,翰林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程琳为三司使。”
㉞有:原本校云:“一作‘所’。”
㉟迁吏部侍郎:《长编》卷一一九:“(景祐三年八月)辛未,三司使、刑部侍郎程琳为吏部侍郎。”
㊱以本官参知政事:《长编》卷一二〇:“(景祐四年四月甲子)三司使、吏部侍郎程琳为参知政事。”
㊲迁尚书左丞:原本无此五字,据校语补。
㊳范仲淹以言事忤大臣贬饶州:事见本书卷二〇《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㊴稍徙知润州:《长编》卷一二〇:“(景祐四年十二月)壬辰,徙知饶州范仲淹知润州。”
是时,元昊叛河西㊵,朝廷多故,公在政事,补益尤多。而小人侥幸皆不便,遂以事中之,坐贬为光禄卿、知颍州㊶。已而徙知青州㊷,又徙大名府㊸。居一岁中,迁户部吏部二侍郎、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北京建㊹,遂以为留守㊺。宦者皇甫继明方用事,主治行宫,务广制度以市恩,公为裁抑之,与继明章交上。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㊻,还,直公,天子为罢继明,独委公以建都事。公自知政事,以论议不私见嫉,被贬斥,已而稍复见用,遂与继明争曲直,由是益不妄合于世。虽不复大用,而契丹方遣使数有所求,兵诛元昊未克,西北宿重兵,公于是时,天子常委以河北、陕西之重,留守北京凡四年。迁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使㊼。庆历六年,拜武昌军节度使、陕西安抚使、知永兴军府事㊽。明年,加宣徽北院使、鄜延路经略使、马步军都部署、判延州,仍兼陕西安抚使㊾。皇祐元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留守北京。其于二方,威惠信着,尤知夷狄情伪、山川险易、行师制敌之要。其在延州,夏人数百驱畜产至界上请降,言契丹兵至衙头矣㊿,国且乱,愿自归。公曰:“契丹兵至元昊帐下,当举国取之,岂容有来降者乎?闻夏人方捕叛族,此其是乎?不然,诱我也。”拒而不受。已而夏人果以兵数万临界上,公戒诸堡塞无得数出兵(51),夏人以为有备,引去,自此不复窥边。公于河北最久,民爱之,为立生祠。明年,改武胜军节度使,犹在北京。又改镇安军节度使(52),在镇四年(53),犹上书言:“镇安一郡尔,不足以自效,愿复守边。”书未报,得疾,以至和三年闰三月七日己丑薨于陈州之正寝(54),享年六十有九。天子辍视朝二日,赠中书令,谥曰文简。以嘉祐二年十月十八日,葬河南府伊阙县神阴乡张刘里(55)。明年,祫享太庙(56),推恩,加赠公太师、尚书令。公累阶至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广平郡爵公,封户七千四百而实封二千一百(57),赐号推诚保德守正翊戴功臣(58)。
【笺 注】
㊵元昊叛河西:《宋史纪事本末》卷三〇:“康定元年元年春正月,元昊寇延州。”《西夏书事》卷一四:“康定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春正月,分掠安远、永平诸砦,不克。安远居极边,元昊兵破其门再重,至第三门,监押邵元吉缒军士奋击,拒守累日,众乃退。进攻延州,败官兵于三州口,执副总管刘平等。初,元昊将攻延州,使衙校贺真至州,言欲改过归命。范雍喜,礼真归之,遽以上闻,不复设备。及金明破,元昊得士彬帐下蕃兵数万,驱之迳薄延州。州夹河为两城,雉堞卑小,兵士登九州台瞰,城中如画,攻围甚急。时副都部署石元孙领兵在外,守城者才数百人。钤辖内侍卢守勤对雍号泣,谋遣都监李康伯通款,康伯宁死不肯行。雍急召鄜延副总管刘平于庆州,平督精锐,合元孙兵,昼夜倍道而前。至万安镇,平先发,元孙继进,夜至三川口西十里止营,遣骑兵先趋延州争门。平与鄜延都监黄德和、巡检万俟政结阵东行,方五里,元昊预为偃月阵待之,复令步兵涉水为横阵,冲击官军不胜,复蔽盾而前,令骁将扬言:独当裨将郭遵。遵挥铁杵碎其脑,两军皆奋呼抟击。刘平右颈、左耳猝中矢,元昊知平受伤,日暮,以轻军进薄,官军不能御,黄德和先走,众大溃。平率余众退保西南山,立七栅自固。夜,元昊使人叩寨,问主将安在?平戒军士弗应。复使人假为戍卒递文移者,平杀之。元昊举鞭麾骑自山西出,截官军为二,大败之,执平与元孙等。”
㊶光禄卿:《宋史·职官志》四:“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飨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储备而谨其出纳之政。”北宋前期无职事,为文臣迁转阶官。《宋史·选举志》四:“(淳化四年)始定迁秩之制:由前行郎中转太常少卿、秘书少监,由此二官转右谏议大夫或秘书监、光禄卿;谏议转给事中,资浅者或右转左;给事中转工部、礼部侍郎。”知颍州:《宋史·宰辅表》二:“(宝元二年十月丁酉)程琳自参知政事以光禄卿知颍州。”《宋宰辅编年录》卷四:“十一月丁酉,程琳罢参知政事,自尚书左丞罢为光禄卿、知颍州。琳自景祐四年四月除参知政事,至是同罢,执政逾二年。初,张士逊素恶琳,而疾御史中丞孔道辅不附己,将并逐二人。察帝有不悦琳意,即诒道辅:‘上顾程公厚,今为小人所诬,宜见上为辨之。’时盛度乘高势以侵占民居,琳尝尹京邑,以巧谲市第。道辅入对,言琳罪薄,不足深治。帝果怒,以道辅朋附大臣,特贬为给事中、知郓州。道辅后知士逊卖己,愤而卒。”
㊷知青州:拙著《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列琳知青州在庆历元年至二年,可参。青州,北宋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一:“青州,望,北海郡,镇海军节度。唐平庐军节度,皇朝淳化五年改镇海军。治益都县。”北宋时青州为京东东路安抚使所在州,领州八、军一。
㊸大名府:北宋府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市。《元丰九域志》卷一:“北京,大名府,魏郡。庆历二年升北京。治元城县。”
㊹北京:北宋所建陪都之一。《石林燕语》卷八:“仁宗庆历二年,契丹会兵幽州,遣使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始建大名府为北京。”
㊺以为留守:《长编》卷一三六:“(庆历二年五月)己未,以知天雄军程琳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
㊻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长编》卷一三七:“(庆历二年闰九月)癸未,诏自陈桥至北京,凡有司供顿调度悉罢。先是营建北京,内侍皇甫继明主营宫室,欲侈大其制以要赏。知大名府程琳以为方事边,又欲事土木以困民,不可。既而继明数有论奏。上遣侍御史鱼周询按视,罢继明归阙,命琳独主其事。”
㊼河北安抚使:《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七月戊子,知大名府程琳兼河北安抚使。”
㊽知永兴军府事:《长编》卷一五八:“(庆历六年二月癸丑)河北安抚使、资政殿大学士、工部尚书、知大名府程琳为武昌节度使、陕西安抚使、知永兴军。”永兴军,北宋军府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元丰九域志》卷三:“永兴军路,府二,州一十五,县八十三。京兆府,次府,京兆郡,永兴军节度。治长安、万年二县。”
㊾鄜延路经略使、马步军都部署、判延州,仍兼陕西安抚使:《长编》卷一六〇:“(庆历七年五月)壬午,以武昌节度使、知永兴军程琳为宣徽北院使、判延州,兼鄜延路经略使,仍为陕西安抚使。”判,宋代以隔品而为某官为判。差遣某官职事,如寄禄官品高于阶官一品以上称“判”,同品则称“知”。《春明退朝录》卷中:“国初,曹翰以观察使判颍州,是以四品临五品州也。品同为‘知’,隔品为‘判’。”《朝野类要》卷二:“宰相、三公、三少、真王出镇,方谓之‘判’,其余乃过呼。”延州,北宋州名,属陕西路,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元丰九域志》卷三:“延州,中都督府,延安郡,彰武军节度。治肤施县。”
㊿衙头:宋代称西、北异族政权统帅所居营帐。陆游《秋夜泊舟亭山下》诗:“羽檄未闻传塞外,金椎先报击衙头。”自注:“闻虏酋行帐为壮士攻,几不免。虏语谓酋所在为衙头。”《西夏书事》卷一八:“(庆历八年六月)谅祚六月,谋攻延州,挟及境而还。延州东北阻山,无城郭,蕃骑易于出入。知州程琳尝获夏国戎首不杀,戒遣之,夏人亦声言毋捕汉人。久之,以五百户驱牛羊扣边,云:‘契丹兵至衙头,国中大乱,愿自归。’琳曰:‘此诈也。契丹兵至,当举国取之,岂容来降?闻夏人方捕叛者,此其是耶?不然,直诱我耳。’拒不受。已而果有三万骑临境上,以捕叛者为辞。琳戒诸将勿动,闭壁偃旗以待。夏兵知有备,引还。”
(51)数:原本校云:“一作‘辄’。”
(52)镇安军节度使:北宋陈州之军额。《元丰九域志》卷一:“陈州,上,淮阳郡,镇安军节度。治宛丘县。”。
(53)在镇四年:此谓程琳任知陈州四年。下云琳至和三年闰三月七日己丑薨于陈州,则其始判陈州当在皇祐五年。
(54)以至和三年闰三月七日己丑薨于陈州之正寝:至和三年,原本校云:“一作‘嘉祐元年’。”原本卷后校云:“诸本作至和三年闰三月薨,惟罗氏本作嘉祐元年。朝佐按:《仁宗实录》:至和三年九月,下诏改嘉祐元年。则闰三月固宜系之至和,但史官例书新元,则至和合尽二年,罗氏本亦有所据。”
(55)以嘉祐二年十月十八日葬河南府伊阙县神阴乡张刘里:此二十二字原本无,据校语补。河南府,北宋府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元丰九域志》卷一:“西京河南府,河南郡。治河南县。”伊阙县:北宋县名,后废为镇。《元丰九域志》卷一:“熙宁三年,省伊阙县为镇入伊阳。”
(56)祫享太庙:《长编》卷一九〇:“(嘉祐四年十月)癸酉,祫享于太庙。大赦。”祫享,古代天子、诸侯宗庙祭礼之一,集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合祭。《春秋公羊传·文公二年》:“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何休注:“毁庙,谓亲过高祖,毁其庙,藏其主于大祖庙中。”太庙,古帝王之宗庙。《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邕显相。”《文选》卷八司马相如《上林赋》:“登明堂,坐清庙。”郭璞注:“清庙,太庙也。”
(57)封户:即食邑。春秋战国时,大夫之采邑。秦、汉以后,仅为加封之名号。宋沿唐制,每遇大礼,文武臣、宗室有加食邑之制。学士至待制、大两省官于阶、勋、食邑、实封中得二种。宣徽使、三司使、观文殿大学士以下至直学士,文臣侍郎、武臣观察使、宗室正任以上、皇子环卫上将军、驸马都尉等,每加五百户。实封:即食实封。加封名号,源于隋之“真食若干户”。宋沿唐中期之制,加食邑与食实封并存,食实封每户给钱二十五文。宋制,食邑加至一千五百户以上,始加食实封。《宋史·职官志》一〇:“食实封,宰臣、亲王、枢密使经恩加四百户。两府、使相、节度、宣徽使、皇子上将军、并宗室驸马都尉任观察使已上加三百户。观文殿学士并宗室正任已上、骑都尉加二百户。武臣崇班、宗室副率已上加一百户。五百户已上虽有加例,缘无定法。亲王、重臣有特加至数千户者。”
(58)赐号推诚保德守正翊戴功臣:此为所加功臣之号。《文献通考·职官考》一八:“加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宋朝因之。”《会要·礼》五九之二一:“赐功臣字,国朝循唐制,宰相、枢密使初拜,必赐焉。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初或未赐,遇加恩,乃有之。中书、枢密则有‘推忠协谋同德佐理’,余官则‘推诚保德奉义翊戴’,掌兵则‘忠果雄勇宣力’,外臣则‘纯诚顺化’之名。每以二字协意,或造因取为美称。宰相初加则六字,余并四字。其进加则二字或四字,字多者有至十余字。又有‘崇仁’、‘佐运’、‘守正’、‘忠亮’、‘保顺’、‘宣德’、‘忠正’、‘保节’、‘宣忠’、‘亮节’之号,文武迭用焉。”
娶陈氏(59),封卫国夫人(60)。子男四人:曰嗣隆,太常博士;嗣弼(61),殿中丞;嗣恭(62),太常博士;嗣先,大理寺丞。女五人,皆适良族(63)。谨按程氏之先,出自重、黎。至休父,为周司马,国于程,其后子孙遂以为氏。自秦、汉以来,世有其人,程氏必显,而各以其所居著姓,后世因之,至唐尤盛。号称中山程氏者,皆祖魏安乡侯昱。公,中山博野人也,世有积德,至公始大显闻。臣修以谓古者功德之臣,进受国宠,退而铭于器物,非独私其后世,所以不忘君命,示国有人,而诗人又播其事,声于咏歌,以扬无穷。今去古远,为制不同,而犹有幽堂之石、隧道之碑,得以纪德昭烈,而又幸蒙天子书而名之,其所以照临程氏,恩厚宠荣,出古远甚!而臣又得刻铭其下。铭,臣职也,惧不能称。铭曰:
程以国氏,世远支分。因居著姓,各以其人。公世中山,在昔有闻。克大自公,厥声以振。乃秉国钧,乃授将钺。出入其勤,险夷一节。帝曰噫欤,余有劳臣。何以旌之?有烂其文。惟此劳臣,实余同德。忧国在心,匪劳以力。二方有事,诸将无功。俾我旧老,不遑居中。间息近藩,庶休厥躬。有请未报(64),奄云其终。殁而后已,兹可谓忠。惟帝之褒,其言甚简。铭以述之,万世丕显。
【笺 注】
(59)娶陈氏:拙撰《王荆公文集笺注》卷六二《楚国太夫人陈氏墓志铭》:“夫人陈氏,故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定国文简程公讳琳之妻也。陈氏世家寿春,其先颍川人,汉太丘长寔之后也。而皇考爱贤夫人,不欲以妻乡邑,乃徙居京师,择所居,得定公以嫁。当时夫人年十九,定公尚为进士。其后公致将相,终于位。夫人用公,自临颍县君九封而为卫国夫人,又用公子加号陈国夫人,再封而得楚国夫人。庄而仁,俭而礼,上承下御,无不宜。”
(60)卫:原本校云:“卫,一作‘陈’。”
(61)嗣弼:元丰中知光州。《范太史集》卷三五《朝议大夫致仕程公墓志铭》:“公讳嗣弼,字梦符。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再补将作监丞,五迁尚书郎,赐五品服。官制行,自签书彰信军节度判官九任知郢州,不行,改知光州。以疾归京师。元祐元年二月甲戌,终于武城坊之第,享年六十。”
(62)嗣恭:《会要·选举》三三之二〇:“(绍圣)四年七月十九日,光禄卿程嗣恭为直秘阁、知扬州。”
(63)女五人皆适良族:本书《程公墓志铭》:“女五人,长适职方员外郎荣湮,次适秘书丞韩缜,次适都官员外郎晁仲约,次适大理寺丞吴得,次适将作监主簿王偁。”
(64)有请未报:原本校云:“一作‘有啬其报’。”
【附 载】
爱新觉罗·弘历等《唐宋文醇》卷三一:“《赠太师中书令程公神道碑铭》。王闻修曰:《宋史·琳传》叙馆伴事云:‘契丹使者谓琳曰:“先皇帝尝通使承天,太后独无使,何也?”琳曰:“南北,兄弟也。先皇帝视承天犹从母,故无嫌;今皇太后乃嫂也,礼不通问。”’欧公志中亦云,使者言太后当遣使通书,公以礼折之。至碑文全不露。盖与外夷叙兄弟非佳事,略见于志中乃可,碑为大书深刻之文,不当载也。知开封府,外戚王齐雄杀人,章献救之,琳卒正法。又外戚吴氏,背夫挈其女纳宫中,琳请于上曰:‘臣恐天下议陛下占人妻女。’上急出之。此二事史载甚详,而碑志皆无。欧公盖不欲彰之也,此皆古人有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