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三首①(并序)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②,见星有殒者。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然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③,其亦有所求邪?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若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④?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何其聒然而不止也!吾于是乎有感⑤。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而惑者方曰:“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⑥。日一岁而一周。月疾于日⑦,一月而一周。天又疾于月⑧,一日而一周。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是何为哉?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曰:“自强不息⑨”,又曰“死而后已⑩”者,其知所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吾于是乎有感⑪。
【编 年】
嘉祐元年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时作。
【笺 注】
①杂说三首:原本校云:“一有‘并序’二字。”
②天与月星:原本校云:“一作‘日月星辰’。”
③若啸若歌:原本校云:“一作‘若歌若啸’。”
④若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若,原本校云:“一作‘抑叹’。”按,作“抑叹”是,意谓还是哀叹自己生命的卑陋而为之感到悲哀呢?
⑤吾于是乎有感:原本校云:“一本此属次篇。”
⑥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晋书·天文志》上:“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蚁行磨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转焉。”
⑦月疾于日:意谓月亮旋转一周的时间要比太阳旋转一周快。月疾于日,故一月而转一周。疾于日,原本校云:“一本无此三字。”
⑧天又疾月:意谓天一昼夜要比月亮旋转一周快。所谓天,指一个昼夜。
⑨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⑩死而后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⑪吾于是乎有感:原本校云:“一本此属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