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皇太后权同听政诏①

请皇太后权同听政诏

门下:朕承大行之遗命,嗣列圣之丕基。践祚之初,衔哀罔极,遂罹疾恙,未获痊和,而机政之繁,裁决或壅。皇太后母仪天下,子育朕躬,辅佐先朝,练达庶务。因请同于听览,蒙曲赐于矜从,俾缓忧勤,冀速康复。候将来听政日,皇太后权同处分,文武百官并放朝参,候朕平愈日如故。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编 年】

嘉祐八年任参知政事时作。原本题下注云:“嘉祐八年。”原本卷后注云:“此卷皆任参知政事日中书所用之文。公家定本元又有《濮王典礼奏》,今既载之《濮议》,更不重出。”

【笺 注】

①皇太后:仁宗曹皇后。明道二年,郭皇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册为皇后。英宗方四岁,育禁中,后拊鞠周尽;迨入为嗣子,赞策居多。嘉祐八年,奉英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疾,曹太后垂帘听政,处分军国事。治平元年五月,还政于英宗。神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元丰三年庚申十月二十日崩,谥慈圣光献。《宋史》卷二四二有传。权同听政:《宋史·英宗纪》:“(嘉祐八年四月)丙子,尊皇后曰皇太后。己卯,诏请皇太后同听政。壬午,皇太后御小殿垂帘。”《韩魏公家传》:“太后听政,止在内东门小殿中,后屡语辅臣而怒曰:‘此中是何坐处?’公曰:‘今日之事,难比明肃。当时以仁宗年小,自有典故。今皇帝已是长君,止因服药,暂烦太后听政事。当日诏书明言“权同处分”。既言权,则安乐便当如故也。’后闻此,益不悦。”《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四九《太皇太后挽词二首》沈钦韩注引《邵氏闻见录》:“英宗即位之初,感疾不能视朝。大臣请光献太后垂帘,权同听政。后辞之不获,乃从。英宗才康复,后已下手书复辟。神宗初,欲破夏国,遂亲征大辽。一日,帝衣黄金甲以见光献太后,后曰:‘官家著此,天下人如何脱去?不祥。’又欲京城安楼橹,后亦不许,但以库贮于诸门。元丰二年春,感疾,以文字一函,封祐甚密,付神宗曰:‘俟吾死开之,唯不可因此罪人。’帝泣受。后疾愈,帝复纳此函,后曰:‘姑收之。’是年十月,后上仙。帝开函,皆仁宗欲立英宗为皇嗣时臣僚异议之书也。神宗执书恸哭,以太皇太后遗训,不敢追咎其人。”诏,诏命。《文心雕龙·诏策》:“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朝野类要》卷四《诏书》:“翰林学士院,四六句行文。而为典故大事者也。”

②门下:亦即“中书门下”,此为天子对宰相的圣命。中书门下为宋朝前期官署名,即宰相治事之所。《会要·职官》一之一七:“中书门下在朝堂西,榜曰‘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

③大行:刚去世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后汉书·安帝纪》:“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于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李贤注引韦昭曰:“大行者,不反之辞也。天子崩,未有谥,故称大行也。”

④丕基:帝王之宏业。唐张绍《冲佑观》诗:“赫赫烈祖,再造丕基。”

⑤践祚:即位,登基。《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

⑥朝参:百官上朝参拜君主。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先君言,旧制,朝,拜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