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①
故太子太师致仕、祁国公、赠司徒兼侍中杜公讳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也②。其先本出于尧之后,历三代,常为诸侯,后徙其封于杜③,而子孙散适他国者,以杜为氏。自杜赫为秦将军④,后三世,御史大夫周及其子建平侯延年⑤,仍显于汉。又九世,当阳侯预显于晋⑥。又十有四世,岐国公佑显于唐⑦。又九世而至于祁公。其为家有法,其吉凶、祭祀、斋戒日时币祝从事,一用其家书。自唐灭,士丧其旧礼而一切苟简,独杜氏守其家法,不迁于世俗。盖自春秋诸侯之子孙,历秦、汉千有余岁,得不绝其世谱,而唐之盛时,公卿家法存于今者惟杜氏。公自曾、高以来,以恭俭孝谨称乡里。至公为人,尤洁廉自克。其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为忠,推于人以行己取信,故其动静纤悉,谨而有法。至考其始终之大节,虽古君子,有不能及也。其立于朝廷,天下国家以为重;退而老也,久而天子益思之⑧。公享年八十,官至尚书左丞。方其六十有九,岁且尽,即上书告老。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⑨。累迁太子太保、太傅、太师,封祁国公于其家⑩。天子祀明堂⑪,遣使者召公陪祠⑫,将有所问,以疾不至。而岁时存问、劳赐不绝。
【编 年】
嘉祐二年在京师时作。《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嘉祐二年,作《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
【笺 注】
①杜祁公:杜衍。《东都事略》卷五六、《宋史》卷三一〇有传。本书卷五〇有《祭杜祁公文》。
②越州山阴:北宋州、县名,属两浙路,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元丰九域志》卷五:“越州,大都督府,会稽郡,镇东军节度。治会稽、山阴二县。”
③杜:春秋时国名,为杜伯国。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并改杜县为杜陵县。晋曰杜城县,北魏曰杜县,北周废。《竹书纪年》卷下:“冬十月,王师灭唐,迁其民于杜。”
④杜赫:《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⑤御史大夫周及其子建平侯延年:《史记·酷吏列传》:“杜周者,南阳杜人。义纵为南阳守,以为爪牙,举为廷尉史。事张汤,汤数言其无害,至御史。”《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平杜延年,以故御史大夫杜周子给事大将军幕府,发觉谋反者骑将军上官安等罪,封为侯,邑二千七百户,拜为太仆。元年,出为河西太守。五凤三年,入为御史大夫。”
⑥当阳侯预:《晋书·杜预传》:“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以功进爵当阳县侯。”
⑦岐国公佑:《新唐书·杜佑传》:“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崩,诏摄冢宰。明年,拜司徒,封岐国公。”
⑧“至考其始终之大节”至“久而天子益思之”:此七句四十一字,原本作“至考其大节,伟如也”。兹据校语改补。
⑨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长编》卷一六〇:“(庆历七年正月)戊子,尚书左丞、知兖州杜衍为太子少师致仕。”《宋史·杜衍传》:“衍为宰相,贾昌朝不喜,议者谓故相一上章得请,以三少致仕,皆非故事,盖昌朝抑之也。”
⑩封祁国公于其家:《宋史·杜衍传》:“知制诰王洙谒告归应天府,有诏抚问,封祁国公。”
⑪天子祀明堂:《长编》卷一六九:“(皇祐二年九月)辛亥,大飨天地于明堂。”
⑫遣使者召公陪祠:《宋史·杜衍传》:“召陪祀明堂,仍诏应天府敦遣就道,都亭驿设帐具几杖待之,称疾,固辞。”
公少举进士高第,为扬州观察推官,知平遥县⑬,通判晋州⑭,知乾州⑮,迁河东、京西路提点刑狱⑯,知扬州⑰,河东、陕西路转运使⑱。入为三司户部副使⑲,拜天章阁待制、知荆南府⑳。未行,以为河北路都转运使㉑,遂知天雄军㉒。召为御史中丞㉓,判流内铨㉔,知审官院㉕,拜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㉖。徙知并州㉗,迁龙图阁学士,复知永兴军㉘,权知开封府㉙。康定元年,以刑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㉚,即拜副使㉛。庆历三年,迁吏部侍郎、枢密使㉜。明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㉝。
【笺 注】
⑬平遥:北宋县名,属河东路汾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平遥县。《元丰九域志》卷四:“汾州,望,西河郡。望,平遥,在(汾)州东八十里。”
⑭晋州:北宋州名,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元丰九域志》卷四:“晋州,望,平阳郡,建雄军节度。治临汾县。”
⑮乾州:北宋前期州名,属陕西路,治所在今陕西省乾县。《元丰九域志》卷一〇《省废州军》:“乾州,中,军事,旧领县一。乾德二年,析京兆好畤、邠州永寿二县隶州,领县三。熙宁五年废州,以奉天县隶京兆府,永寿县还旧隶,好畤县隶凤翔府。”
⑯京西路提点刑狱:《长编》卷一〇六:“(天圣六年五月)丁巳,以枢密直学士、工部侍郎李及为御史中丞。及时知河南,召用之。杜衍提点京西刑狱,及与衍会,为具甚疏薄。”
⑰知扬州:《长编》卷一〇六:“(天圣六年)二月辛未,以知扬州、祠部员外郎杜衍为刑部员外郎。”
⑱河东陕西路转运使:《东都事略》卷五六《王益柔传》:“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使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与转运使,则边鄙不宁。’因条其可任者。与衍意合,衍荐于朝。”按,元昊叛在宝元元年。据此,则杜衍任河东转运使当在仁宗景祐末至宝元中,与其上下仕履皆不相合。据本文㉖、㉗、㉘三注,杜衍为河东、陕西二路转运使当是在任知并州、知永兴军时临时权兼。若此说成立,则杜衍权河东转运使当在景祐末至宝元元年,与上所引《东都事略·王益柔传》相合;其权陕西转运使当在景祐三年至四年,或当在宝元二年至康定元年,皆合情理。盖欧公误错位也。
⑲入为三司户部副使:《长编》卷一一〇:“(天圣九年闰十月癸亥)户部副使、刑部员外郎杜衍为天章阁待制。”
⑳拜天章阁待制知荆南府:《长编》卷一一一:“(明道元年正月乙亥)以新知江陵府杜衍为河北都转运使。”
㉑以为河北路都转运使:《宋史》卷三一〇本传:“会河北乏军费,选为都转运使,迁工部郎中。不增赋于民而用足。还,为枢密直学士。求补外,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
㉒天雄军:北宋大名府之军额。《元丰九域志》卷一:“北京,大名府,魏郡。唐魏州,魏博节度,后为天雄军。皇朝庆历二年升北京。”
㉓召为御史中丞:《长编》卷一一六:“(景祐二年二月丙午)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杜衍为御史中丞。”
㉔判流内铨:《长编》卷一一六:“(景祐二年三月)己丑,以御史中丞杜衍权判吏部流内铨。”
㉕知审官院:《宋史》卷三一〇本传:“以右谏议大夫知天雄军。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
㉖拜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长编》卷一一八:“(景祐三年三月戊戌)御史中丞杜衍罢为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
㉗徙知并州:《永乐大典》五二〇五引《太原志》:“杜衍,景祐四年以枢密直学士到任。”《长编》卷一二二:“(宝元元年十二月甲戌)知并州、枢密直学士杜衍加龙图阁直学士,以太原要重,籍衍镇抚故也。”
㉘迁龙图阁学士,复知永兴军:《长编》卷一二四:“(宝元二年七月甲子)徙知并州、龙图阁学士、工部侍郎杜衍知永兴军,加刑部侍郎。”
㉙权知开封府:《长编》卷一二六:“(康定元年三月戊寅)龙图阁学士、刑部侍郎、知永兴军杜衍权知开封府。”
㉚康定元年,以刑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宋史·宰辅表》二:“(康定元年)八月戊申,杜衍自龙图阁学士、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除同知枢密院事。”
㉛即拜副使:《宋史·宰辅表》二:“(康定元年九月戊午)王贻永、杜衍、郑戬并自同知枢密院事进枢密副使。”
㉜迁吏部侍郎、枢密使:《宋史·宰辅表》二:“(庆历三年四月)乙巳,杜衍自吏部侍郎、枢密副使除枢密使。”
㉝明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史·宰辅表》二:“(庆历四年)九月甲申,杜衍自检校太傅依前行吏部侍郎,就迁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
公治吏事,如其为人。其听狱讼,虽明敏而审核愈精,故屡决疑狱,人以为神。其簿书出纳,推析毫发,终日无倦色,至为条目,必使吏不得为奸而已。及其施于民者,则简而易行。始居平遥,尝以吏事适他州,而县民争讼者皆不肯决,以待公归。知乾州未满岁,安抚使察其治行,以公权知凤翔府㉞。二邦之民争于界上,一曰:“此我公也,汝夺之!”一曰:“今我公也,汝何有焉?”夏人初叛命,天下苦于兵,而自陕以西尤甚,吏缘侵渔,调发督迫,至民破产不能足,往往自经投水以死。于是时,公在永兴,语其人曰:“吾不能免汝,然可使汝不劳尔。”乃为之区处计较,量物有无贵贱、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以次输送㉟,由是物不踊贵,车牛刍秣,宿食来往如平时,而吏束手无所施,民比他州费省十六七。至于缮治城郭器械,民皆不知。开封治京师,常挠于权要,有干其法而能不为之屈者,世皆以为难,至公,能使权要不敢有所干。凡其为治,以听断盗讼为能否尔,独公始有余力省其民事,如治他州,而畿赤诸县之民皆被其惠㊱。开封比比出能吏,而兼于民政者,惟公一人。吏部审官,主天下吏员,而居职者类以不久迁去,故吏得为奸。公始视铨事,一日,选者三人争某阙,公以问吏,吏受丙赇,对曰:“当与甲。”乙不能争,遂授他阙㊲。居数日,吏教丙讼甲负某事,不当得。公悟,召乙问之,乙谢曰:“业已得他阙,不愿争。”公不得已,与丙而笑曰:“此非吏罪,乃吾未知铨法尔。”因命诸曹各具格式科条以白,问曰:“尽乎?”曰:“尽矣。”明日,敕诸吏无得升堂,使坐曹听行文书而已,由是吏不得与铨事,与夺一出于公。居月余,翕然声动京师。其在审官,有以贿求官者,吏谢不受,曰:“我公有贤名,不久见用去矣,姑少待之。”庆历之初,上厌西兵之久出而民弊,亟用今丞相富公、枢密韩公及范文正公㊳,而三人者遂欲尽革众事以修纪纲,而小人权幸皆不悦,独公与相佐佑。而公尤抑绝侥幸,凡内降与恩泽者,一切不与,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或诘责其人,至惭恨涕泣而去。上尝谓谏官欧阳修曰:“外人知杜某封还内降邪?吾居禁中,有求恩泽者,每以杜某不可告之而止者,多于所封还也。其助我多矣,此外人及杜某皆不知也。”然公与三人者,卒皆以此罢去㊴。公多知本朝故实,善决大事。初,边将议欲大举以击夏人,虽韩公亦以为可举,公争以为不可,大臣至有欲以沮军罪公者,然兵后果不得出。契丹与夏人争银瓮族㊵,大战黄河外,而雁门㊶、麟府皆警㊷,范文正公安抚河东,欲以兵从。公以为契丹必不来,兵不可妄出。范公怒,至以语侵公,公不为恨。后契丹卒不来。二公皆世俗指公与为朋党者,其论议之际盖如此。及三人者将罢去,公独以为不可,遂亦罢㊸,以尚书左丞知兖州㊹。岁余,乃致仕。
【笺 注】
㉞凤翔府:北宋府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元丰九域志》卷一:“凤翔府,次府,扶风郡,凤翔节度。治天兴县。”
㉟使以次输送:原本校云:“一本‘次’下有‘第’字。”
㊱畿赤诸县:指京师左近的大县。宋代的县分为八等,曰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所谓赤、畿之县,一般都在京师及陪都设置。如汴京辖县十七,开封,赤;祥符,赤;尉氏,畿;陈留,畿;雍丘;封丘,畿;中牟,畿;阳武,畿;酸枣,畿;长垣,畿;东明,畿;襄邑,畿;扶沟,畿;鄢陵,畿;考城,畿;太康,畿;咸平,畿。
㊲遂:原本校云:“一作‘乃’。”
㊳今丞相富公、枢密韩公及范文正公:《宋史》卷三一一《晏殊传》:“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宋史·宰辅表》二:“(至和二年六月戊戌)富弼自宣徽南院使、检校太保判并州加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富弼,《宋史》卷三一三有传。《宋史·宰辅表》二:“(嘉祐元年)八月癸亥,韩琦自三司使加检校少傅,依前行工部尚书、枢密使。”韩琦,《宋史》卷三一二有传。范文正公,范仲淹,《东都事略》卷五八、《宋史》卷三一四有传,本书卷二〇有《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㊴“然公与三人者”二句:《宋史·宰辅表》二:“(庆历四年)六月壬子,范仲淹自参知政事出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宋史·宰辅表》二:“(庆历五年)正月乙酉,范仲淹自右谏议大夫,以资政殿学士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宋史·宰辅表》二:“(庆历五年正月乙酉)富弼自右谏议大夫,以资政殿学士、京东西路安抚使兼知郓州。”《宋史·宰辅表》二:“(庆历五年)先是,枢密副使韩琦上疏,论富弼不当罢,不报。董士廉又讼水洛城事。三月辛酉,琦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
㊵契丹与夏人争银瓮族:《西夏书事》卷一七:“(庆历三年)八月,从契丹伐呆儿族。契丹夹山部落呆儿族不顺命,契丹讨之,不克,命曩霄会兵讨击,破其众,掳获颇多。契丹主专之,不以分给。”注:“王氏《东都事略》作保家族,范仲淹《言行录》作银翁族,与《辽史》异。”《东都事略》卷一二七《西夏传》一:“初,元昊之叛也,朝廷命夏竦、范雍经度边事。后以范仲淹、韩琦经略而元昊臣。其年,契丹夹山部落保家族八百户投之,契丹宗真使人追索,曩霄留不遣。宗真遂亲将至境上,各据一山,严兵相待。曩霄奉卮酒为寿,大合乐,仍折箭为誓。及罢,契丹劫曩霄,曩霄觉,以兵拒之,大败契丹。宗真领数骑东走,纵其去。”
㊶雁门:北宋代州,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元丰九域志》卷四:“代州,上,雁门郡,防御。治雁门县。”
㊷麟:麟州,北宋州名,属河东路,治所在今陕西省神木县北。《元丰九域志》卷四:“麟州,下,新秦郡,镇西军节度。治新秦县。”府州,北宋州名,属河东路,治所在今陕西省府谷县。《元丰九域志》卷四:“府州,永安军节度。治府谷县。”
㊸遂:原本校云:“一作‘故’。”
㊹以尚书左丞知兖州:《宰辅表》二:“(庆历五年)正月丙戌,杜衍自行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以行尚书左丞知兖州。”兖州,北宋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兖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一:“京东西路兖州,大都督府,鲁郡,泰宁军节度。大中祥符元年升大都督府。治瑕丘县。”
公自布衣至为相,衣服饮食无所加,虽妻子亦有常节。家故饶财,诸父分产,公以所得悉与昆弟之贫者。俸禄所入,分给宗族,赒人急难。至其归老,无屋以居,寓于南京驿舍者久之㊺。自少好学,工书画,喜为诗㊻,读书虽老不倦。推奖后进,今世知名士多出其门。居家见宾客必问时事,闻有善,喜若己出;至有所不可,忧见于色。或夜不能寐,如任其责者。凡公所以行之终身者,有能履其一,君子以为人之所难,而公自谓不足以名后世,遗戒子孙,无得纪述。呜呼!岂所谓任重道远,而为善惟日不足者欤㊼!曾祖太子少保讳某㊽,赠太师。祖鸿胪卿讳叔詹,追封吴国公。父尚书度支员外郎讳遂良,追封韩国公。皆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娶相里氏㊾,封晋国夫人。子男曰诜,大理评事;訢㊿,太常博士;讷,将作监主簿;诒,秘书省正字。三子早卒。女,长适集贤校理苏舜钦(51),次适秘阁校理李綖,次适单州团练推官张遵道(52)。公以嘉祐二年二月五日卒于家。其子诉以其年十月十八日,葬公于应天府宋城县之仁孝原(53)。铭曰:
翼翼祁公,率履自躬。一其初终,惟德之恭。公在于位,士知贪廉。退老于家,四方之瞻。岂惟士夫,天子曰咨。尔曲尔直,绳之墨之。正尔方圆,有矩有规。人莫之逾,公无尔欺。予左予右,惟公是毗。公虽告休,受宠不已。宫臣国公,即命于第。奕奕明堂,万邦从祀。岂无臣工,为予执法。何以召之,惟公旧德。公不能来,予其往锡。君子恺悌,民之父母。公虽百龄,人以为少。不俾黄耇,丧予元老。宠禄之隆,则有止期。惟其不已,既去而思。铭昭于远,万世之诒。
【笺 注】
㊺寓于南京驿舍者久之:《宋史·杜衍传》:“衍清介不殖私产,既退,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
㊻工书画,喜为诗:《宋史·杜衍传》:“善为诗,正书、行、草皆有法。”
㊼而为善惟日不足者欤:原本校云:“一本无‘为’字。”
㊽少保:原本校云:“一作‘少师’。”
㊾娶相里氏: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秦国太夫人相里氏墓志铭》:“秦国太夫人相里氏,故相太子太师致仕、赠太师兼中书令、祁国正献杜公之配也。初,祁公二岁而孤,母归宁于家,在济源,故祁公幼而是依,稍长,学问致没誉。邑有长者相里君,好士有鉴识,察祁公大器,欲以其女妻之。亲族皆不悦,曰:‘女何患无归,奈何以与羁游士?’君曰:‘非若所知。’故夫人遂从杜氏。祁公以直清名世,积德累功,以至辅相。夫人内助,实有淑范。抑其志性之类,故若琴瑟之谐,皆有清庙之音焉。祁公在二府,夫人朝谒禁中,被服无采翠珠玑之饰,左右有指笑者,夫人恬然自若。出入累年,未尝私谒内人近习。或谓夫人:‘请得进见者,有求请多如意,得无中外亲戚,奚无独不?’夫人第多谢之。中官锡宴,侍席密近,数承顾问,辞对雅正,不以谀自入,旁闻者为之敛容加庄。公之持衡,国论无私,固上所察,抑参以夫人之所守,知其内行修也。”
㊿訢:本书卷六九有《与杜诉论祁公墓志书》,可参。
(51)苏舜钦:《东都事略》卷一一五、《宋史》卷四四二有传,本卷有《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52)单州:北宋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单县。《元丰九域志》卷一:“上,单州,砀郡,团练。治单父县。”
(53)应天府宋城:北宋府、县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元丰九域志》卷一:“南京应天府,睢阳郡。治宋城县。”
【附 载】
黄震《黄氏日钞》卷六一:“《杜祁公墓志》,公越人,葬应天府。三代皆显官,家故饶财。然愚按:《邵氏闻见录》谓其贫依济阴宰,盖初年流落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