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①(并序)
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②,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③,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④,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⑤,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君讳舜钦,字子美。其上世居蜀,后徙开封⑥,为开封人。自君之祖讳易简⑦,以文章有名太宗时,承旨翰林为学士⑧,参知政事⑨,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⑩,官至工部郎中、直集贤院。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⑪,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⑫。丁父忧⑬,服除,知长垣县⑭,迁大理评事,监在京楼店务⑮。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⑯,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召试,得集贤校理。
【编 年】
嘉祐元年在京师时作。《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嘉祐元年,作《湖州长史苏君墓志》。”
【笺 注】
①长史:北宋州郡中的幕职官,协助知州处置杂务。《长编》卷九二:“(天禧二年六月)己亥,诏诸州文学参军、长史、别驾等,降谪经十年者,听还乡。”苏君:苏舜钦,《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②有贤妻杜氏:本卷《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女,长适集贤校理苏舜钦。”
③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本书卷四一《苏氏文集序》:“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藁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④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原本校云:“一本下有‘惜’字。”
⑤润州丹徒:宋代州、县名,属两浙路,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元丰九域志》卷五:“润州,望,丹阳郡,镇江军节度。唐镇海军节度。皇朝开宝八年改镇江军。治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至顺镇江志》卷二:“义里乡在(丹徒)县西都二里。仙风里、檀山里、奉天里、招贤里、梅墟里。”
⑥后徙开封:原本校云:“一本下有‘府’字。”
⑦易简:苏易简。《东都事略》卷三五、《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⑧承旨翰林为学士:意即由翰林学士升任翰林学士承旨。按,易简自雍熙四年任翰林学士,至淳化二年升为承旨。《长编》卷三三:“(淳化三年正月)辛丑,命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同知贡举。”
⑨参知政事:《长编》卷三四:“(淳化四年十月辛未)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为给事中、参知政事。易简外若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在翰林八年,特受人主之遇。”
⑩父讳耆:苏耆,字国老。景德四年赐进士及第,转大理评事。祥符四年,从祀汾阴后土,迁大理丞。出知湖州乌程县、开封县,知明州,官至河东转运使,景祐二年卒。《苏学士文集》卷一四有《先公墓志铭》。
⑪荥阳:北宋郑州所属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元丰九域志》卷一:“紧,荥阳。(郑)州西六十里。”
⑫蒙城:北宋淮南路亳州所属县,治所在今安徽省蒙城县。《元丰九域志》卷五:“望,蒙城。(亳)州南一百六十里。”
⑬丁父优:《先公墓志铭》:“景祐二年正月十有二日得疾,药祷遍及而不逮,翌日夜漏下二刻,终于位。”
⑭长垣:北宋京师开封所属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长垣县。《元丰九域志》卷一:“畿,长垣。京东北一百五里。”
⑮监在京楼店务:《长编》卷三〇:“(端拱二年十二月)国初,有楼店务,太平兴国中,改为左、右厢店宅务。是岁并为都店宅务,以所收钱供禁中脂泽之用,日百千。明年,复分两厢,寻又并之,仍号左右厢店宅务。”苏舜钦《论宣借宅事》原注:“康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⑯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据《苏学士文集》所载,舜钦曾上《诣匦疏》,要求革去时弊,并弹劾宰臣王随、石中立,又上《乞用刘石子弟》、《乞发兵用银牌状》、《论宣借宅事》、《论西事状》等。
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⑰,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所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纲尽之矣⑱。”其后三四大臣相继罢去,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⑲,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狎书⑳,皆可爱。故其虽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㉑。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君先娶郑氏㉒,后娶杜氏。三子:长曰泌,将作监主簿;次曰液㉓、曰激。二女,长适前进士陈纮,次尚幼。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辨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㉔。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既又长言以为之辞,庶几并写予之所以哀君者。其辞曰:
谓为无力兮,孰击而去之?谓为有力兮,胡不反子之归?岂彼能兮此不为㉕。善百誉而不进兮,一毁终世以颠挤,荒孰问兮杳难知。嗟子之中兮,有韫而无施。文章发耀兮,星日光辉。虽冥冥以掩恨兮,不昭昭其永垂㉖。
【笺 注】
⑰殆:原本校云:“一作‘怠’。”
⑱“坐监进奏院祠神”七句:《宋史·苏舜钦传》:“舜钦娶宰相杜衍女,衍时与仲淹、富弼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会进奏院祠神,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辄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间夕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世以为过薄,而拱辰等方自喜曰:‘吾一举网尽矣!’”
⑲买水石作沧浪亭:《吴郡图经续记》卷下:“苏子美沧浪亭在郡学东。子美既以事废,乃南游吴中。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木郁然,崇阜广水,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趋数百步,有弃地,乃中吴节度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子美买地作亭,号曰沧浪,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诸公多为之赋诗。”《苏舜钦集》卷四《答章傅》:“废官旅吴门,迹与世俗扫。构亭沧浪间,筑室乔树杪。穷径交圣贤,放意狎鱼鸟。志气内自充,藜藿日亦饱。”《苏舜钦集》卷九《沧浪亭记》:“予以罪费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踦,号曰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曰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傲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自用是以为胜焉。”
⑳又喜行草书:草,原本作“狎”,据校语改。《宋史·苏舜钦传》:“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
㉑数年复:原本校云:“一作‘二年后’。”
㉒先娶郑氏:《苏舜钦集》卷一四《亡妻郑氏墓志铭》:“苏舜钦之妻荥阳郑氏,其父屯田郎中讳悉甫,母天水县君赵氏。生十四岁而天水夫人殁,又三年父丧,又三年归于我。甲戌岁予登第,授光禄主簿、治亳州蒙城。才两月,皇天降祸,得先君之凶讣,即日衰经与之西走。方妊,以马骇,坠地者三,伤左股焉。三月十三日至于家,是暮产一子,疾起所伤,七日而逝,时景祐三年三月十六日也。”
㉓次曰液:苏液,神宗熙宁中,曾任秀州崇德县令。熙宁四年,为枢密院检详文字、国子监直讲。《会要·方域》一五之六:“(元丰三年)九月二日,权知都水监丞公事苏液言事。”《长编》卷四八七:“(绍圣四年五月乙丑)都水监丞苏液……蒙圣恩擢提举开封府界常平。”
㉔皆显列于朝:原本校云:“一本上有‘今’字。”
㉕兮:原本校云:“一作‘而’。”
㉖不:原本校云:“一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