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杜公墓志铭①

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杜公墓志铭

庆历三年,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叛兵烧光化军,逐守吏,吏不能捕。天子患之,问宰相谁可任者,宰相言度支判官、尚书虞部员外郎杜某,名家子,好学通知古今,宜可用,乃以君为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贼平,叛兵诛死。明年,广西欧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袭破环州,陷镇宁、带溪、普义,有众数千,以攻桂管。宰相又言前时杜某守横州,言蛮事可听,宜知蛮利害。天子驿召君,见便殿,所对合意,即除君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等使。君至宜州,得州人吴香及狱囚欧世宏,脱其械,使入贼峒说其酋豪,君乘其怠急击之,破其五峒,斩首数百级。复取环州,因尽焚其山林积聚,希范穷迫,走荔波洞,蒙赶率伪将相数十人以其众降。君与将佐谋曰:“夫蛮习险恃阻,如捕猩猱,而吾兵以苦暑难久,是进退、迟速皆不可为,故常务捐厚利为招之。盖威不足以制,则恩不能以怀,此其所以数叛也。今吾兵虽幸胜,然蛮特败而来耳,岂真降者邪?啖之以利,后必复动。”乃慨然叹曰:“蛮知利而不知威久矣,吾将先威而后信,庶几信可立也。”乃击牛为酒,大会环州,戮其坐中者六百余人,而释其尪病、协从与其非因败而降者百余人。后三日,兵破荔波,擒希范至,并戮而醢之,以醢赐诸溪峒。于是叛蛮无噍类,而君威震南海。言事者论杀降,为国失信于蛮貊,天子置之不问,诏书谕君,赐以金帛,君即上书引咎。六年,徙为两浙转运使。筑钱塘堤,自官浦至沙陉,以除海患。明年,又徙河北转运使。召见,奏事移刻,天子益知其材,赐金紫服以遣之。是岁夏,拜天章阁待制,充环庆路兵马都部署、经略安抚使、知庆州。君言:“杀降,臣也,宜得罪,将吏惟臣所使,其劳未录,不敢先受命。”天子为君悉录将吏,赏之,乃受命。自元昊称臣听誓,而数犯约抄边,边吏避生事,纵不敢争。君始至,其酋孟香率千余人内附,事闻,诏君如约。君言如约当还,而孟香得罪夏人,势无还理,遣之必反为边患。议未决,夏人以兵入界,求孟香,孟香散走自匿。夏兵驱杀边户,掠夺羊马,而求孟香益急。朝议责君亟索而还之,君言:“夏人违誓举兵,孟香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孟香不可得。”夏人不肯偿所掠,君亦不与孟香,夏人后亦不复敢动。君治边二岁,有威爱。皇祐二年五月甲子,疾卒于官,享年四十有六。天子震悼,赙恤其家,以其子炤为秘书省校书郎

【编 年】

至和元年在京师时作。《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至和元年,作《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杜公墓志铭》。”

【笺 注】

①杜公:杜杞,《宋史》卷三〇〇有传。

②盗起京西:《会要·兵志》一一之一九:“(庆历三年)八月二十六日,陕西北有贼张海、郭邈山群行剽劫,州县不能制。其令左班殿直曹元喆、张宏、三班借直黎远领禁兵往捕之。”详见本书卷一〇〇《论京西贼事札子》、《再论置兵御贼札子》。

③商:北宋州名,属陕西路,治所在今陕西省商州市。《元丰九域志》卷三:“望,商州,上洛郡,军事。治上洛县。”

④均:宋代州名,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十堰市东北。《元丰九域志》卷一:“均州,上,武当郡,防御。治武当县。”

⑤房:宋代州名,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房县。《元丰九域志》卷一:“房州,房陵郡,保康军节度。雍熙三年升保康军节度。治房陵县。”

⑥光化军:北宋前期军名,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光化县西北。《宋史·地理志》一:“光化军,同下州。乾德二年,以襄州阴城镇建为军,析谷城县二乡置乾德县隶焉。熙宁五年,废军。”

⑦好学通知古今:原本校云:“一本无‘好’字。”

⑧为京西转运按察使:《长编》卷一四四:“(庆历三年十月)癸卯,以权发遣度支判官、虞部员外郎杜杞为京西转运按察使。”

⑨“广西欧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六句:《王荆公诗文沈氏注》引《隆平集》:“区希范,环州人,尝举进士,试礼部。景祐五年,应募讨安化州蛮,诣登闻鼓院进状求录用。下宜州勘会,知州冯伸己言其妄邀功赏,遂送全州编管。既而遁归,与其族百余人谋聚兵杀伸己以叛。乃杀牛建坛场,祭天神,推白崖山酋蒙赶为帝,而自为神武定国令公,又以区丕绩为宰相,共伪补三十余人,聚众二千余人。庆历四年,攻陷环州,得其印,遂以环州为武成军。继破普义寨,下镇宁州等处。宜州捉贼李德用出韩婆岭击破之。获其伪将崔盈、谭护二人。希范遂入保荔波洞,间出拒官军。”

⑩前时杜某守横州:《宋史·杜杞传》:“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杞言:‘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横州,宋代州名,属广南西路,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元丰九域志》卷九:“下,横州,宁浦郡,军事。治章浦县。”

⑪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等使:《会要·选举》三三之六:“(庆历四年)四月四日,京西转运使、虞部员外郎杜杞为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充广南西路转运使,兼本路安抚使。”

⑫君至宜州:《宋史·杜杞传》:“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次宜州,蛮无至者。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杞谓将佐曰:‘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所以数叛,不如尽杀之。’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宜州,宋代州名,属广南西路,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元丰九域志》卷九:“宜州,下,龙水郡,军事。治龙水县。”

⑬环州:宋宜州管内羁縻州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县东北。《元丰九域志》卷一〇《羁縻州》:“环州,领思恩、都亮二县。”

⑭庶几信可立也:原本校云:“一本无‘也’字。”

⑮戮其坐中者六百余人:其,原本校云:“一作‘之’。”

⑯言事者论杀降:《宋史·杜杞传》:“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

⑰两浙转运使:《越中金石记》卷二《鉴湖题名》:“两浙转运使、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杜杞议复鉴湖畜水溉田,时与司封郎中、知州事陈亚,同定水则于稽山之下,永为民利。庆历七年十月一日题。”

⑱徙河北转运使:《长编》卷一六四:“(庆历八年四月甲戌)河北转运使、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杜杞为天章阁待制、环庆都部署、经略安抚使兼知庆州。”

⑲庆州:北宋州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庆阳县。《元丰九域志》卷三:“中府,庆州,安化郡,军事。治安化县。”《宋史·地理志》三:“(庆州)旧置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统庆州、环州、邠州、宁州、乾州,凡五州。”《长编》卷一六四:“(庆历八年四月甲戌)河北转运使、兵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杜杞为天章阁待制、环庆都部署、经略安抚使兼知庆州。”

⑳数犯约抄边:抄,原本校云“一作‘挠’。”

㉑孟香:《西夏书事》卷一八:“(庆历八年)五月,索叛酋孟香于庆州。孟香,宥州蕃酋。得罪惧诛,率众千余内附。讹庞遣兵,以求香为名,劫边户,掠牛马。仁宗诏知州杜杞还之。杞言:‘夏人违约举兵,香不可与。’因移檄言:‘不偿所掠,则香不可得。’讹庞不肯偿所掠,杞亦卒不遣香。”

㉒炤为秘书省校书郎:原本校云:“一本‘为’下有‘守’字。”

君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累官至尚书兵部员外郎,阶朝奉郎,勋护军。尝以太子中舍知建阳县,除民无名租,岁以万计。闽俗贪啬,有老而生子者,父兄多不举,曰:“是将分吾资。”君上书请立伍保,俾民相察,置之法,由是生子得免。闽人久之以君为德,多以君姓字名其子,曰:“生汝者杜君也。”君讳杞,字伟长,世为金陵人。其曾伯祖昌业,仕江南李氏,为江州节度使。江南国灭,杜氏北迁,今为开封府开封人也。曾祖讳某,赠给事中。祖讳镐,官至龙图阁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父讳某,赠尚书工部侍郎。君初娶蒋氏,封某县君;后娶徐氏,封东海县君。女六人,其二适人,四尚幼。子男一人,炤也。杜氏自君皇祖侍郎,以博学为世儒宗,故其子孙皆守儒学而多闻人。君尤博览强记,其为文章多论当世利害,其辩,有文集十卷,奏议集十二卷。其居官以精敏明干,所至有声。君学问之余,兼喜阴阳数术之说,常自推其数曰:“吾年四十六死矣。”其亲戚朋友莫不闻其说,至其岁,果然。呜呼!可谓异矣。所谓命者果有数邪?其果可以自知邪?皇祐六年某月日,其兄驾部员外郎植与其孤葬君于某县某乡某原。铭曰:

其敏以达,其果以决。其守不夺,其摧不折。其终一节,兹谓不没。

【笺 注】

㉓知建阳县:《宋史·杜杞传》:“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强敏有才。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建阳,宋代县名,属福建路建州,治所在今福建省建阳县。《元丰九域志》卷九:“望,建阳。(建)州西一百三十里。”

㉔祖讳镐:《东都事略》卷四六《杜镐传》:“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也。南唐时举明经,为集贤校理。江南平,授千乘簿,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真宗幸澶渊,凯旋,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驰骑,问镐,镐对曰:‘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可据也。’王钦若劝真宗为祥瑞以镇服四夷,真宗疑焉,因问镐:‘河出图,洛出书,果何事?’镐遽对曰:‘此圣人以神道设教耳。’真宗意遂决,议者谓祥瑞事启自钦若而成于镐云。真宗凡得古器异书,必询之,皆能安其本末。镐虽春秋高,四鼓起,诵《春秋》,迟明已数卷,日以为常。久之,除龙图阁直学士,积官至礼部侍郎,卒,年七十六。子渥,孙杞。”《宋史·杜杞传》谓“杜杞,字伟长。父镐”,与《东都事略》及本铭多有不合。

㉕其兄驾部员外郎植:《宋史·杜杞传》:“兄植,以文雅知名,累任监司,终少府监。”